第1单元 升和毫升
第1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PPT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这是为什么呢?(PPT课件出示场景图)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教师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小的),而那个是狮子用的杯子(大的)。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2号)。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呢?
引导学生想办法,然后利用同学们想的办法进行验证、操作。
3.完成练一练第1题,练习一第1题。
学生思考、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水4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个容器的准确容量吗?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
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提问:你知道图(例2)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板书:升、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 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得满满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认识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实验:出示一个空心的正方体,长、宽、高都是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
学生活动二:完成练习一第2,3题。
学生活动三:准备一些容器,估计一下它的容量。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五、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这节课的开始,通过讲述故事,设置疑问,然后迅速转入数学问题的研究,既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数学问题上。
2.注重直观,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亲自试一试,量一量等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容量的意义以及1升的多少。
[不足之处] 操作准备不是很充分,学生活动的时间有点少。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再多一些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理解容量的含义。
第2课时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教材第5~6页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具体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2.取出纸杯,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二、探索研究,学习新课
1.认识1毫升。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PPT课件出示例3)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教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探究“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比较1毫升和1升,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三、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1.教学“试一试”。
将1瓶矿泉水倒入纸杯,看看倒满了几个纸杯。
讨论:估计一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2.“练一练”第1~3题,学生自己完成。
注意: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3.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观察比较,师生交流。
4.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尝试计算,师生交流。
5.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判断,交流。
四、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借助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毫升这个容量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为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不足之处] 小组之间操作、讨论时不够充分,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于课中的实验操作,应讲清楚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一第7~12题和“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
对常见容器的容量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二、检查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连线,师生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学生自己完成,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三、探究提升
1.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学生要正确读出相应的水的刻度,然后让学生比一比、想一想、选一选、填一填,同学交流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11题。
学生讨论:这瓶止咳糖浆够一个5岁儿童服用3天吗?
个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提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0题。
学生自己完成,师生交流。
注意: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和“动手做”。
按照提前做的实践准备,进行交流。
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做。教师指导交流。完成后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水盆、锅里面,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五、教师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结合课堂学习和交流展示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一评这节课的最佳学习标兵。
六、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练习,既有知识梳理、总结,又有对比、思维判断;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直观计算,顺利地理清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不足之处] 汇报交流时,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得还不够流利,下一步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能用网络图的形式来总结,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总结。教师多引导,少一些直接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