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练习课教学设计
【背景介绍】
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是数学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作为一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并掌握的,我们数学基本技能的获得同样需要练习。所以,对于当前数学练习及其练习课的研究,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练习”等同于“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吗?那不是。任何行动都讲究策略。
有效练习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又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练习。有效的练习应具有: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层次性、趣味性。
【教材分析】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与内容,而且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一部分。教材安排学生在对具体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学习,而且在教学计算时,注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注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在开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练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算理和算法。
【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虽然在学习《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的差异,计算步骤较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比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忘记进位或者叠加等等。
在年龄特征方面: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往往受学习对象趣味性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对象的趣味程度越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程度也相对较高。
【
设计理念
】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有效的练习课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练习课同样可以像新授课一样让学生练有所获,习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习中”的练习目标。本节课我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不仅加深巩固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具体,课堂教学形成了“趣、实、活”的教学风格。
【练习目标】
1、学生加深对连续进位叠加的理解,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正确率。
2、通过练习题组,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检查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关注时事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练习重点、难点】加深对连续进位叠加的理解。
【练习准备】ppt课件,练习题。
【练习过程】
一、引出课题,回顾算法。
(板书)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
(连续进位)
多位数乘一位数应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③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课题,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回顾计算法则,为本节课做铺垫。
二、口算小能手
3×5=
6×8=
3×5+5=
6×8+7=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设计乘法、先乘后加的进位算式,唤起旧知,引起学生关注“乘加”其实是连续进位乘法的重要一步。
三、专项训练。
1、对比训练,突出关键
【设计意图】这一道对比练习题目的有三个:1、学生在计算前,先让他们估算第①小题的结果,目的在于渗透估算思想;2、在计算的过程中和回答问题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即算理),因为即使老师们在新授环节总能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但细想一下,就靠新授时这么一探究、一引导,我们的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吗?如果这样,学生对算理留下的印象是短暂不深刻的。因此练习初期提供机会给学生说出算理;3、第①小题一次进位与第②小题连续进位题目的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连续进位”这一重难点的理解和巩固
“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不可估量。它既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消化旧知,又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消除新旧知识的障碍,突破新旧知识的难点,更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新知识。
2、错题训练,学会评判。
【设计意图】三道题都是学生典型的错误题,其中第1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连续进位叠加”的理解,第2题重点在于巩固计算法则第3点“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一道是学生粗心大意常错题。在计算练习课中,故意设计出错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分析错误例子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算法,结合正反两面辩证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地认识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引导应用,体会价值。
1、2016年8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第31届奥运会,本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维尼修斯”(如下图)。某工厂要制作2000个吉祥物,每天做196个,9天能完成吗?(解决问题前,让学生找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这道题在学生需要利用这一节课所练的知识来解决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通过计算什么来解答,并且渗透估算意识。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加深对《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培养关心国际大事的意识。
2、
你能提出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问题:
?
解答:
【设计意图】本题在提供相对开放的平台给孩子提问题、利用所练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还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拓展训练,思维提升
□
2
×
□
□
□
8
(1)□里可以填哪些数?
(2)看谁填得多?
【设计意图】用多位数乘一位数为载体设计半开放题目,学生在巩固连续进位叠加之余发展了发散性思维。
板书设计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
(连续进位)
多位数乘一位数应注意:
196×9=1764(个)
相同数位要对齐;
1
9
6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
8
5
9
③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1
7
6
4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连续进位)》教学反思
石楼镇何澄溪小学
郭倚玲
各位前辈、同行上午好!现在请允许我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相关的算理和算法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课前热身,复习铺垫—对比发现,突出关键—错题评判,巩固知识—引导应用,体会价值—拓展练习,思维提升”等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互动,在拓展中提升。现在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值得一提:1、创设竞赛式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形成4个对抗的小组,以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同时又不忘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
2、通过对比发现和错题评判,来突破关键;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它既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消化旧知,又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消除新旧知识的障碍,突破新旧知识的难点,更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新知识。同时,在计算练习课中,故意设计出错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分析错误例子的同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正反两面辩证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地认识算理和算法。
3、设计半开放式的练习题,在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供平台发展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巧妙地利用课堂创造的资源来制造计算的机会,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巩固练台。
5、时不时提供估算的机会,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因为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乘法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6、在评价学生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到实处,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老师的肯定。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1、应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表达观点;2、教师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和肢体语言方面有待提高。
不过对于只有一年教学经验、可塑性还很强的我来说,只要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虚心请教、积极磨练,相信肯定会有更大的突破!请各位前辈、同行多多指教!
(
6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掌握算法的多样化,感受算法的优化。
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0×8=
20×3=
400×2=
13×2=
33×2=
43×2=
2.口答:
40里有(
)个10
800里有(
)个100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
六一儿童节到了。三个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他们的教室。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把他们的教室装饰得漂漂亮亮,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请大家想一想,要计算一共有几枝可以怎样列式?
12×3=
(2)估算12×3
(3)12×3等于多少呢?请你自己找方法算一算,把你算的过程写出来,算好后可以和同桌先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2、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小棒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12×3就是三个12或者12个3)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先算3个10,再算3个2然后相加)
10×3=30
2×3=6
30+6=36
3
、优化算法,学习竖式
自学书本60页的竖式计算过程。(思考:)
(1)、第一个竖式先算什么?这个6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2)、个位上的数乘完了,该乘哪位上的数了?
(3)、30是怎么得到的?
(4)、第二个竖式中的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5)、这两个竖式哪个更简便一些?
4、自主探究,明确算法
1
2
×
3
6
——先算2×3,得数6写在个位上。
3
0
——再算10×3,得数3写在十位上。
3
6
——最后算30+3=36.
1
2
×
3
3
6
问题:
(1)、
第一个竖式先算什么?这个6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2)、
个位上的数乘完了,该乘哪位上的数了?
(3)、30是怎么得到的?
(4)、第二个竖式中的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5)、这两个竖式哪个更简便?
指导竖式计算,并口述。
12
……因数
×
3
……因数
36
……积
5、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乘起。
(3)、用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乘到哪一位就把积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列竖式计算。
27×2
15×4
192×4
412×3
2、啄木鸟治病
1
2???????
5
2????????
4
7
6
7??????
×
4???????×??
8
7
4?????
2
8???????
3
8
8
3、解决问题:
快乐提升:
2
2
×
3
×
3
————
————
7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老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