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周长人教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周长人教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0-18 10:42:20

文档简介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
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教材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通过给校园里的花坛安装护栏,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到什么是周长,然后又通过“摸一摸”具体实物,“描一描”图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从形象感知上升到表象的形成。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中插入求规则图形的周长的计算,为后面的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去过中心广场吗?(去过)
你喜欢广场中的花草吗?(喜欢)
老师拍了一些花草的照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放投影)
看在这四幅图中,哪些花长的更好更安全?
(上面两幅图中的花长得好些)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建议给花坛安上护栏)
2、我们学校也有一些花坛,也准备给花坛安上护栏。(出示主题图)
每个花坛的护栏应该安在哪儿?说一说,指一指。
(安在花坛边上)
好,请你任意选两个花坛,用铅笔给它们安上护栏(学生画)我们来看每个花坛的护栏是安在哪儿?
(花坛的一周或一圈)
看来大家画的都一样,都是沿着花坛的外边沿画了一周。
3、花坛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花坛的周长(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认识这位新朋友――周长。
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
1、你能指出每个花坛的周长吗?同桌在书上互指,边指边说。
学生汇报
生:扇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边指边说)
生说:长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边指边说)
生: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边指边说)
2、师: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我们一起出来指一指好吗?
师拿出课本,从手指出课本封面的一周,边指边说(课本的封面一周就是课本封面的周长)。
你还能指出哪个物体表面的周长(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同桌互指互说
3、大家指的真好,两只小蚂蚁也想指指树叶的周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表演好吗?(放投影)
两只小蚂蚁指的都是树叶的周长吗?为什么?
4、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平面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放投影)
大家指的真好,你能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拿出作业纸,我们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
谁来展示一下你描的图形的周长?
学生展示:我描鱼的一周就是它的周长……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看来呀,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住大家了,那你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吗?
1、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大花坛在实际生活中怎样测量?
生:用卷尺测量
生:用绳子测量
生:用步测
2、大家想的办法真多,老师这有几个平面图形,你们能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吗?           
它们的周长怎样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说出测量方法,其余同学评议测量方法后一起计算。
大家真是善于动脑筋的孩子,想出这么多的方法,真棒!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
生:我学会了测量周长。
五、巩固练习
为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砸金蛋的游戏
(1)猜一猜
(2)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
(3)看长度说周长
(4)计算灯线的长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周长》教学设计
学科: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适用对象:执教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周长》的教师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有关内容。教材一方面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提供了大量直观的为孩子们所熟悉的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等数学活动,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而抽象成数学语言概括描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物体表面的周长和图形的周长有了一些模糊的生活经验,但周长的的含义他们是很难抽象出来的。因此我设计了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一周”、
“封闭”的意思,进而理解”
周长”的含义并优化测量周长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和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指“周”、比“长”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测量周长方法更优化,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它很有价值,培养合作意识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指出物体表面和简单图形的一周,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灵活采用各种方法测量周长。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实践操作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贴画、作业纸、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指“周”、描“周”,认识一周。
1、情境引入
师:前段时间,我们淮师附小成功举办了第19届秋季运动会,很多同学都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奖牌。但小胖同学因为平时不注重体育锻炼,没有参加,爸爸为了帮助他,制定了锻炼计划,让他每天绕小区里的运动场跑一圈,这“一圈”也就是一周(板书:一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示:第一天,绕运动场里面跑了一圈。)
师:第一天小胖跑的是运动场的一周吗?为什么?
应该沿着运动场的哪儿跑?(应该绕外沿边线跑)
那我们一起来指点小胖,轻轻地对他喊:“绕着运动场的外沿边线跑”。经过大家的指点,第二天小胖又来到了运动场,他能跑对吗?我们一起来看。(课件演示:第二天,绕运动场的外沿边线跑了大半圈。)
师:这次,他跑的是运动场的一周吗?为什么?他沿着边线跑了呀!怎么还不是一周呢?跑到哪儿才是一周呢?(应该回到起点)
师:只有回到起点,形成了封闭,才是一周(板书:封闭)。
那我们再一起来指点小胖,除了对他喊:“绕着运动场的外沿边线跑”,还要喊什么呀?(回到起点,形成封闭)。经过大家两次的指点,第三天小胖能跑对吗?我们一起来看。(课件演示:第三天,正确的跑了一圈)
师:对吗?你知道什么是运动场的一周了吗?(1、绕外沿边线;2、封闭)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我充分利用学生参加我们淮师附小举办的第19届秋季运动会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小胖同学”的两次指点,学生充分认识到一周是封闭的外沿边线这两个特征,为周长的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指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1)运动场的一周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大家一起来看,请大家快速的用手势判断对错。(课件展示,这是杯盖的一周吗?……)
(2)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物体,你能不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指一指这个物体表面的一周。
预设:学生指黑板的一周,桌面的一周。(重点说清从哪开始,沿着什么,到哪结束。)
大家都想指?那就摸摸数学书的封面,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指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的活动,为学生建立丰富的对一周的感性认识。】
3、描图形的一周
小胖同学也夸大家指的好,他还想考考大家。
小胖说:大家都会指物体表面的一周了,下面我给大家准备的几个图形,你能一笔描出它们的一周吗?
师:大家敢试试吗?(描作业纸上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角),描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描得效果,上台展示交流。
思考:最后一个角为什么描不出一周?(比较得出封闭图形才有一周,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从指物体表面的一周到描图形的一周,是从物化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的一次抽象过程,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本质,而且描一周中设置的图形“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一周边线必须“封闭”的认识,更是自然地过渡、递进到对“封闭图形”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一举两得,教育无痕。】
二、比“长”,揭示周长概念,测量周长。
1、师:大家描得很开心,但是描好后,长方形和圆形开始争吵个不停,吵什么呢?原来他们在争论谁一周的长度更长,在“一周”后板书:“的长度”,
回顾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板书“周长”,并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认识一周后,由比一周的长度,自然揭示周长的概念,并体会到学习周长的必要性。】
2、小组测算周长比赛。
师:大家能一眼看出来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吗?怎么办?(测量)
老师想把这个问题交给4人小组共同去解决,看清活动要求(出示小组合作要求)现在比一比,看哪一小组测得快!注意分工明确,比赛开始。
展示交流:请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是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的。
依据学生的交流,板书算法,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测量计算、绕绳法、滚动法(课件再演示一次))
师:绕绳法和滚动法都可以把曲线转化成直直的线,这叫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板书:化曲为直)。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了不起!谁能告诉我,
老师想要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用哪种方法合适呢?
预设学生:绕绳法。(课件出示:一片树叶,动态演示绕绳法)
【设计意图:通过拟人化的长方形和圆形的“争吵”比周长,调动学生探究它们周长的欲望,适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优化的思想。多媒体演示的“滚动法”是学生实践操作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滚动”中还有可能夹杂着“滑动”,所以多媒体的演示很清楚的演示了“滚动法”,解决了这个测量方法的难点;接下来,安排测“树叶”的周长,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测量方法应用能力的检验,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很清楚的演示了“绕绳法”,又解决了这第二个测量方法的难点。至此,两种较难的测量方法都通过操作后演示的方法巧妙安排,合理展示,成功突破。】
三、质疑,练习。
小胖同学也夸大家聪明能干呢!他现在正面临着一到难题,想请大家帮助他解决,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聪明的同学们,你知道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更短吗?)
师:选1的伸1个手指,选2的伸2个手指,有不同的意见请举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两个跑道放到方格纸中帮助大家判断,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哪个?
请学生说想法,并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突破面大周长就大的误区,渗透平移、转化,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2、在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周长,周长的应用很广泛。这不,小胖想去要去买帽子,你能帮助他选择一定合适的帽子吗?(课件演示“头围”),他还想买裤子(课件演示
“腰围”)。
3、课外活动: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测家人的头围、胸围、腰围,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头围和腰围的介绍,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周长很有价值,同时引领学生自主地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把课堂教学推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五、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
测量计算
)
(
化曲为直
)
(
滚动法
)
(
绕绳法
)
六、教学总结
周长中的“周”与“长”是“周长”这个合体中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不能直接混为一谈,“周”是指事物本身(边线),“长”是指事物的量,而且理解周长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掌握“一周”的本质,学生只有对一周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周长的理解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有了这样总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中分以下几步逐层递进,扎实推进教学:
首先我先由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运动会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验一周“边线”的“封闭”特点,再引导学生通过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表面的一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到描一描,完成从物化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的抽象,再到语言描述的一周,加深学生对一周的理解,并在描图形一周的过程中,有“角”的不封闭不能描出一周,自然得出封闭图形的概念,明线、暗线层层递进。
其次,通过拟人化的比“长”,由一周的长度揭示周长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中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体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方法的最优化,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最后,学生在同龄人“小胖同学”陪伴下,一路走来,经历一个个问题情境串,通过结构化的问题逐步深入学习,在感受周长的价值中,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总之,本节课,周长的概念是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前提下,在学生自己扎实而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认识周长的数学经验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优化,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生成。《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周长含义,建立周长概念,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2、优选活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具、学具,创设直观、愉悦的教学情境,逐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3、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广泛发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整理预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他就是,周长(板书)。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预习了这一课。请看(课件出示):
(1)通过预习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
生:我认为图形一周就是周长。
生:图形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
师:同学们对周长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周长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2)那这节课你想学习关于周长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学习圆形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周长怎么量?
生:学习周长有什么用?生活中哪儿能用到周长呢?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
二、自主探究,理解什么是周长。
1、情境引入,感知一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小蚂蚁丁丁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体育课,今天的体育课,老师给他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看(课件出示):围着树叶跑一圈。
师:听清楚这个任务了吗?我们来看一看,丁丁是怎样跑的,第一次,出发了:
师:看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应该要沿着那条黑色的线来跑。
师:那你能来指一指吗?(让学生上台来指)
师:你们都认为要沿着黑色的线来跑是吗?那这条黑色的线我们可以称为树叶的边线,一起说一下边线,看来大家都认为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是吗?可是丁丁呢?跑哪去了呀?
生:跑里面去了。
师:看来丁丁这一次是犯规了,得重来。
师:第二次丁丁又开始跑了。(课件演示)这回是沿着边线跑的吗?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不行,没跑玩。
师:应该跑到哪儿?你来指一指,说说看。
生:还要回到这一点。
师:是呀,从这个起点跑,围着边线,最后还要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哎呀,丁丁又没有完成任务。
师:第三次丁丁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就把掌声送给丁丁。
师:通过你们的掌声,说明他这次跑对了,谁来说一说,第三天丁丁是怎样跑的。
师:从这一点开始沿着边线最后又回到这一点上,这样才叫围着树叶跑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板书,一周。
三、了解平面图形的一周。
1.刚刚同学们指出了树叶、数学书的一周,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平面图形,看,你们能找到他们的一周在哪吗?谁愿意来试一试。那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好不好,我找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一起上来。(重点指导学生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沿着边线指,最后回到这一点,都是这个图形的一周。引导学生为什么从不同的点指,另外引导学生边指边说。)
四、理解什么是周长
1.你觉得三角形的一周和圆形的一周谁的更长一些?如果我将三角形的边线从这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拉直,同学们估一估它的一周大约有多长?直接用手比划一下。
2.现在老师要将它的边线取下来了,想看吗?那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我将三角形的边线从这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这条线段就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现在老师就来和你们比比,看谁估的最准。现的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赶紧用同样的方法估一估圆形的一周有多长.板书:长度.
3.同样老师要将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取下来,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圆形一周的长度。来比比,谁估的比较准。答案马上揭晓,谁更长一些?
4.那他们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谁愿意上来帮我量一量。同学们这,46厘米就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三角形的周长。这43厘米是圆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圆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说)
五、小组合作估一估周长。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个图形,请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半圆。请小组合作,估一估它们的一周有多长吗?我们不需要量,直接用手比划一下它的长度就可以了。这两个图形就放在一号信封里。请同桌为一小组,来估一估。
2.请两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
3.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表现的特别棒,现在你们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引导学生说,我们不仅要知道一周在哪,还得知道一周有多长,那个长度才是图形的周长,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你来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4.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老师这儿有一个你们图形(出示角),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周长吗?(认为有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同学上来指)从这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线断开了有缺口,不能回到刚才的起点了。我们把这种有缺口的图形,称为不封闭图形,那刚刚我们量的图形呢?对了封闭起来了,那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
5.现在你们知道什么叫周长了吗?我想不需要王老师再说了吧,谁愿意来说给同学们听听。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家对周长,都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呢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六、课堂练习。
1.完成书上84页的第2题。找3个同学上来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书中83页的估一做。
3、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半圆,正方形的周长。
七、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完成的又快又好,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师:记得上课时,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在我们生活中哪用到了周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量腰围胸围。在给一幅画做画框时,需要量他的周长。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周长,同学们课后多留心,仔细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学好数学,爱上数学。
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安排了“描一描树叶的边线”、“说一说什么是物体(树叶、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量一量树叶的周长”、“量一量图形的周长”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掌握周长的概念。在教学这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这节课的难度在于理解封闭和周长的意思。我主要通过这样几个环节:由体育课小任务为引,1、初步感知周长,周长是边线,而且首尾相接。在观看小蚂蚁3次跑步的动画演示中(实际上就是描树叶的边线活动),学生通过思辨自然理解了周长的关键要素“一周”的含义:从树叶的一点开始沿着边线最后又回到这一点上,这样才叫围着树叶跑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从而顺利实现了从“一圈”到“一周”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将抽象的”一周”概念融于形象直观的演示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比较自然理解和内化。2、量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强化周长是完整的边线的长度。通过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一周是有长度的,这些长度是可以度量出来的,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就从观察感知中由具体的“物”抽象到平面的“图”,同时在图形选择上既有直线的,也有曲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混合的半圆形。在这样的直观操作演示等数学活动积累中,周长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内存于学生心中,达到呼之欲出的境地,周长概念的抽象水到渠成,同时也较好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要让学生理解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明白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本节课中对于小组合作时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去合作,有些急,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另外在练习上题目量过多,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解题方法,这些也是我今后课堂中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