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望江南、武陵春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望江南、武陵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3 17:43:43

文档简介

《望江南》课堂实录
执教者 绍兴县实验中学 茅娟美
11月19日上午第一节于金华五中
教师和学生简单交流几分钟,聊了些有关金华五中前段时间校庆的事情,接着就问学生喜欢不喜欢作文,并且打开百度中收录自己的发表文章的信息给展示给学生看
出示幻灯:课文《望江南》
师:文中的主人公在干吗?
生:在等待爱人
师:爱人等到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她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孤独,寂寞,失望
师:好,说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带着自己的认识大声地自由地读三遍
读后——
师: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期望,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在梳洗——
师:50多个同学会有50多个画面,我们写一下画面
教师巡视,指导——
生: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在清晨坐在窗前,精心打扮(实物投影)
师:有人愿意修改吗?
生:“清晨”这里要修改一下,因为没有意境
师;这次梳洗比以前的时候都要早吗?这是怎样的一个清晨?
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生:是一个晓雾将歇,启明星打开的早晨……
生: 在凌晨的前后
生:月夜朦胧,江水还在悠悠地泛着月光
生:惨淡的白色,别人还在睡梦中
教师用红笔在投影里将“清晨”俩字划上了红笔,然后问,还有要修改的吗?
生:我要梳洗一下等待丈夫回来
师:还有吗?关于丈夫她会怎么想?
生:等了那么久,还是希望有个全心的面目出现,可惜现在的是一个憔悴的我
师:你很敏感,文学就需要你这样的一颗敏感的心
师:我们再看看刚才的‘怎样打扮’
生:她抹上胭脂,点上绛唇,梳理青丝三千……那青丝等人来绾,她向天边望去……
师:你特棒,……那青丝三千也是三千烦恼?从哪里来的?
生:从李白的诗歌里来的
师:你太厉害,表达能力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还会怎么打扮呢?
生:挑上另一件华服,细细抚平那褶皱,走到江边,看着江水东去……
师:这简直就是小说……
下面,我们挑一个细节,细细地写下来,从(清晨,打扮,心声)三个方面挑一个……
三分钟后
师:选择早晨背景写作的野马?上来展示一下
生:杨柳飘舞,愁绪亦在随风飘舞,天上还是惨淡的白,草上布着朦胧的霜,不知天上挂的那轮淡月,是否知道那女子的心,风吧!带来了几缕凉意,吹落了……
师:你写的很有节奏感……风吧!名词活用做了动词
生:女子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如愁绪般的丝丝缕缕的青丝三千,女子扑上粉,抹上胭脂,知识没有人为她点上那一抹绛唇,无血色的脸上终有了颜色,她手执了一只金步摇……
师叫学生点评了一下,然后
师:写得好,点评的也好写心声的也要展示一下
生:她想,丈夫远出这么久,他会回来吗?
师:恩,你还没有写好,继续
生:用桃木梳细细梳过及腰的长发,丝丝从指间滑过,直到指尖泛白,放开,莫郎……
我难道终不及你身边的阿娇?
师以及全场鼓掌
教师将以上三个写的比较好的东西的作品合起来朗诵一遍——(稍稍做了修改)
师:你们都睁大了眼睛,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吗?
生:有淡淡地哀愁,……的忧愁
生:动作描写,梳妆打扮上加了细节环境,动作,心理都作了刻画
师:我们平时喜欢写大而空洞的东西,比方说“清晨”……我们要细节背景
出示幻灯——舍大取小绘细节
师:剩下的几句诗中还有画面,我们就挑其中一句写吧,最难写的“肠断白萍洲”就留给老师吧……
幻灯——配背景 写动作 听心声
同时教师立即就在电脑上即兴写了起来——
生……
师:你笔下的女子的哀愁,除了一江春水没有人能理解
生:女子拂袖走过窗前……江上点点白帆都是匆匆的过客,没有一个是我的归人……
师:很有音乐感……
生:你在江上凝望着,一艘艘的船过去了,一只没有,两只没有,三只也没有,没有,没有,思念,希望一点点减少……
继续展示
师:有没有写斜晖脉脉的?
生:船只……希望落空……落日本无意,流水也无情……
师:我们班真是卧龙藏虎,……老师都不敢给你们看了,你们还要看吗?
生一齐:要
师:那老师只好献丑了……
屏幕展示:江水茫茫,一块孤零零的小洲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飘荡着,如一株无根的浮萍无处归宿,小洲上不知名的荒草失却了青绿的颜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只离群的孤雁扑啦啦从青草中飞起,发出一声悲鸣,是呼唤?还是哀叹?如血的残阳映照着江面,风夹带的晚露荡漾着,荡漾着,也一定漾进爱人湿漉漉的心……
师总结完毕,说: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面对作文这座高山(幻灯显示)
我们可以仰望
但决不跪拜
那么,
试着换一种简单的方法
风景会这边独好《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黄旋林
导入新课: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两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幻灯2)
课堂目标:1、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2、感知词的内容,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基调。3、比较这些词在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延伸课外同类题材的诗词。2分钟(幻灯3)
下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词:
《望江南》(幻灯4)
二、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晚唐诗人、词人。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其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2分钟(幻灯5)
研读诗词(幻灯6)
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词意;赏析诗词,揣摩词句。 7分钟
A、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幻灯7)
【①哪些字词表现了主人公的“愁”?
A.“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B.“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C.“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答案提示:
A.“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B.“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C.“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小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而又含蓄、细腻的特点。2分钟(幻灯8)
学生再读,看图填词 2分钟(幻灯9、、10、11、12、13)
《武陵春》(幻灯14)
一、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第2首词——《武陵春》。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如梦令》。(作者年代介绍)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但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明诚病死,境遇孤苦。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我们今天要学的《武陵春》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4分钟(幻灯15)
三、学生齐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分钟
四、比较赏析(幻灯16)
1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词中作者的感情  2分钟
词中哪一个字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愁)(幻灯17、18、)
2.和《望江南》相比,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证自己的想法!(注意字词的揣摩)(幻灯19)  11分钟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小结: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带来浓郁的忧愁。(幻灯20)
4.与作者对话:假如李清照还活着,而你又是她的朋友,你怎样安慰她呢?请用我们学过的诗词句来劝说她。3分钟(幻灯21)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1分钟(幻灯22)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拓展延伸  3分钟(幻灯23)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六、背诵两首词(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描绘词的画面)(2分钟)(共33张PPT)
阆中中学
董小明
欢迎各位老师
欢迎各位老师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1、听读诵读;
2、整体感悟;
3、品味语言;
4、理解归纳;
5、比较联想。




教学目标
一、在诵读中了解古人的情怀.
二、能背诵和默写.






温庭筠:
晚唐诗人、词人。原名歧,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父亲时家庭已经没落,事迹不闻。
他屡试进士不第,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其诗内容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望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pín
yún

听读诵读
整体感悟
请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品味语言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梳洗罢
表明她精心打扮,
是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心情是喜悦和激动的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独倚望江楼。
一个“独” 字写出了多么孤独落寞之情。
品味语言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品味语言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
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
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抒发了女子盼望归人而始终不见的无限惆怅之情。
比较联想
通过比较和联想来生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这首小词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请展开联想,比较学过的或看过的诗词或文章,从语言和意境的角度说说你对这首词的体验或联想。
参考示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无名氏)
板书设计:
独倚——希望
望江南 过尽——失望 切盼夫归
肠断——痛苦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舴 艋
zém ng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
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
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
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
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
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
不动自己的哀愁。
揣读诗歌,理解大意
1、词的上阙和下阙分别写了什么?
2、这首词和《望江南》有没有相类似的描写。 3、思考一下,她为何 “日晚倦梳头” 呢? 4、文中有句隐含了她哀愁的原因,是哪一句?
5、如此愁苦,她想过用什么办法排遣吗? 可结果呢?
讨论、交流
2、这首词和《望江南》有没有相类似的描写。
3、思考一下,她为何 “日晚倦梳头” 呢?
李清照因为内心哀愁,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日晚倦梳头。”
都写了女子梳头
探究、归纳
4、文中有句隐含了她哀愁的原因,是哪一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丈夫去世),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5、如此愁苦,她想过用什么办法排遣吗?可结果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她想去双溪泛舟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绪本是抽象,但作者却用船都载不动让我们感觉到了她哀愁的心思有多重,真是想象新奇啊。
想一想,这首词和《望江南》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这种词属于婉约派。
总结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
“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
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
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
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丈夫去世,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的无限惆怅与悲伤。
板书设计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泪先流
闻说
也拟
只恐 载不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丑奴儿》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知识拓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唱唱武陵春
欢迎各位老师指导
谢谢大家的光临《武 陵 春》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 导入新课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 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 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 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 品味语言
1、 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
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 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 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 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
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 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 了解词人,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打出幻灯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 《孟子;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的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
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时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 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六、 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板书:
旷世孤独
国破夫亡
直接 抒 愁 传 细节
触景 生 摹《望江南》《武陵春》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词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武陵春》已被配乐传唱,想不想听这首歌?
生:想
师:请欣赏歌曲武陵春,领略歌曲的风格(听后分析)歌曲的风格是欢快明丽的还是婉约幽怨的?
生:婉约幽怨的
师:这正是李清照的写作风格,词发展到鼎盛时期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关于李清照的介绍,谁再补充一下?
生: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师:的确,李清照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接下来听《武陵春》的录音朗读,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孤独、幽怨、忧愁的感情
师:说得非常好带着这种感情同学们读一遍这首词
生:读:
师: 你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还有丈夫死去的悲哀
师:为什么作者的感情这么复杂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共同听一下《武陵春》的背景介绍
生:读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的故乡沦陷金兵手中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度悲痛因而在浙江金华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时,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写下了《武陵春》
师:是呀,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只身一人,孤苦伶仃,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她哪里会有心情出游呢?要想把这种愁读出来,在朗读中我们需要把握哪些朗读技巧?从语速、语气、停顿、重音谈谈你的朗读感受
生:语速缓慢,语气沉重,重音处要停顿重音处要拖长读(板书)
师:哪些词要重读?
生1: 香、花、尽、倦、愁、载
生2:非、休、欲、泪、恐、拟、泛
师:根据朗读提示每个同学读一遍这首词,然后同桌见互读互评朗读的优缺点
生:全体朗读,同桌互读互评
师:哪位同学展示朗读一下?
生:读(热烈的掌声)
师:他朗读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
生:语气沉重把握很好,重音读得也很到位不足是语速较快,不宜抒发情感
师:谁再读一下?
生:读(热烈的掌声)
师:她的优点是什么?
生:语速缓慢,语气沉重,重音处停顿很好尤其重音处拖长读得很好如:最后一句的“载不动许多愁”的“载”“愁”,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悲哀忧愁无奈的感情
师:这首词这么凄美,最令你难以忘怀的是哪句呢?请“以我喜欢——————这句诗,因为它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尤其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为句式说说你赏析的理由
生1:我喜欢“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句,作者借景物“风”住“花”尽表达了自己的悲哀之情,尤其“尽”字,点明了作者的无奈,在丈夫死后的孤独悲哀的感情
生2:我喜欢“日晚倦梳头”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后的绝望之情,无心梳妆打扮,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都不感兴趣,尤其“倦”字,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失去兴趣后的内心哀愁
生3:我喜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绪本是抽象,但作者却用船都载不动让我们感觉到了她哀愁的心思有多重,真是想象新奇啊尤其“恐”字,与上句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中的“闻说”“也拟”连在一起,传达出作者在拥有一线排解惆怅的希望后又重新陷入了万丈愁绪中的绝望之情
生4……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背下来?
生:想
师:闭上眼睛,想象着作者的复杂的感情,想象着作者所借的景物,背一遍这首词
生:背都背过了高高举手示意
师:是呀,愁绪本是抽象的,作者却用传神之笔把它写的形象可感李清照把愁说成承载不动的船,李白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水,李煜把愁比做一江春水,斩尽还生的草,你还记得这些含有愁的名句么?生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生4: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师:这些句子非常凄美,课后同学要把这些名句积累下来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武陵春》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完成的?首先:作者介绍 (交流作者风格、流派) ,其次是:朗读感知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第三是:佳句赏析 (把握作者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最后是:诗句积累 ( 积累含有“愁”的诗句)下面根据刚才的学习思路小组合作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首先交流作者的资料:哪位同学把你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今山 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作者有 “花间鼻祖”之称花间词派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师:语言非常简练,在搜集过程中重点把握得很好,朗读后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女子孤独寂寞的生活感情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师:你是通过哪句词看出的?你认为这首词应重读的是哪几个词?
生:“过尽千帆皆不是”重读的词有:“独” 、“ 尽” 、“皆” 、“断”
师:你喜欢哪个句子?
生1:我喜欢“过尽千帆皆不是”表达主人公盼望心上人的殷切心情和失望心情
生2:我喜欢“肠断白蘋洲”这句表达了主人公的绝望之情,尤其是“断”字表达了女子的绝望
生3:……
 师:古诗词中表达友人、亲人离别的名句非常多,你积累了哪些?交流一下?
生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
师:这首词能背上来么?看着书上的插图试背一遍
生:背过,举手示意
师: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讲?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
生2、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生3、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板书)
师:找出两首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生:欲语泪先流、肠断白蘋洲
师:借景抒情的景物都有哪些?
生:落花、落日、舴艋舟物:斜晖,千帆、江水、小楼、白频洲
师:这样一归纳我想起了马致远的借景抒情的典范,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看似互不相干的客观事物,经过作家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冰冷的事物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温度,赋予了情感,这就是词原来写词这么简单,你也来试试?发挥你的想象借助某种景物写出表现你的忧伤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的一首词或一句词模仿刚才学的两首词
生:写作
师:写完的同学交流你写的词
生:学生读,其他同学赏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作品获得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太有才,原来诗人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从智商上你收获了朗读技巧的举手?
生:举手高高,非常自信
师:从情商上你学会了赏析、学会了创作的举手?
生:举手示意
师:带着课堂上的收获,课后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词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