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和并联教案
教学课题
课题内容:串联和并联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三节
授课对象:九年级xx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是进一步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基础。串并联电路主要研究这两种电路的连接方法与电路工作特点,这两种电路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只学习简单的电路,学生对于电路知识比较模糊,很难分辨出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并且难以领会串联和并联的连接特点和工作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习题,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等方面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老师演示与讲解时应该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观察与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什么是串联和并联电路,说明两种电路的工作特点
2.会画和连接两种电路
过程与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构,开关以及电路中各元器件工作等的特点,从而理解串、并联电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动手实验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激发孩子的兴趣
3.培养孩子的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与工作特点
难点:
独自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以及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为学生探究、观察、总结,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老师通过讲授串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与电路中的各个元件作用,学生根据课本与老师引导连接电路动手实验,观察、讨论、总结出串连电路的工作特点,并且由此深入探究学习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老师提问学生关于生活中的电路。
教学资源
教科书
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师:大家还记得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吗?还有我们常用的电源元件符号是什么?
生:电流是电荷的正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正电荷正向移动的方向。
师:既然大家都记得很清楚,那么大家想一下,我们要怎么样把两只灯泡,两节干电池,导线开关组成一个电路,当开关闭合的时候,两个灯都亮,开关断开的时候两个灯都熄灭。
生:思考,回答。
师:大家看PPT这里有两种连接方式。大家实验一下,怎么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效果?
提醒学生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块,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生:根据PPT上面的电路图,学生动手讨论,研究如何连接电路。
师:教授根据实验画出电路图以及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的方法,让学生领会电路中各元器件的意义。
生: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总结出串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与开关控制特点。
师:依据学生的总结,讲述串联电路的定义。
师:同学们再根据连接方式再进行第二种连接方式的探究实验。
生:学生根据PPT动手实验,总结出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与工作特点。
师:再依据学生的总结,讲述并联电路的定义。并要求学生画出实验电路的电路图。
生:回忆老师刚刚所讲内容融会贯通运用,独自画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师:提问学生根据我们刚才所所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
生: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教室里的日光灯是并联的,马路上的路灯是并联的,房间里的电灯与它的开关是串联的。
师:提示引导学生再次复述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工作特点。并提问学生是否会画简单电路图。
生:复述出两种电路的特点。
师:展示课后练习。
生:学生根据PPT上面的题目,分析思考给出答案。
10、教学评价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目的十分明确,课堂氛围浓烈。不足之处是课后习题数量少,针对性比较弱。
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较高,懂得自主运用,举一反三。
教学内容上多为课本知识,扩展性知识较少。
板书设计
串联与并联
串联电路图
并联电路图
串联:把两只小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在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
并联: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的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时间安排较紧,如果能当堂展示同学们的绘图情况,及时给予正确评价,会更好。课后习题没有针对性,不能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所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