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8 16: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第五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5次降水过程的历时、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据此完成4~5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4.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5.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下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四条折线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  )
A.①—春季 B.②—秋季
C.③—冬季 D.④—夏季
7.与其他季节相比,①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量小
B.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
C.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
D.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
8.生物出现以后,对大气圈的改造作用包括(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增加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氮气的比例减少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增加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增加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9~10题。
9.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10.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穿衣指数是指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气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由背心到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2.此时,西藏和川渝着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同 B.纬度位置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风俗习惯不同
13.穿衣指数受天气状况、气温、湿度等多种要素共同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差异性 D.多元性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4~15题。
14.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15.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西班牙东南部M地区是西班牙土地最贫瘠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改良土壤、建造大面积日光温室等措施发展农业,使该地成为欧洲其他地区蔬菜瓜果重要供应基地。据此完成16~17题。
16.M地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贫瘠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风化弱 B.河流冲刷强
C.地表起伏大 D.光合作用弱
17.改造后的土壤剖面中,细颗粒黏土层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大昼夜温差 B.提高土壤温度
C.促进根系发育 D.减少水肥流失
下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据此完成18~19题。
18.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很大
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
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
D.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
19.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类型 D.地形地势
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在600~700 mm之间。下图为该区某地土壤厚度采样分析统计图。读图完成20~22题。
20.据降水特征判断,此地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南岭
C.山东半岛 D.两广丘陵
21.据图可知,该地土壤厚度(  )
A.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B.与坡度呈负相关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D.与热量呈正相关
22.该地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阴坡坡度更大
B.阳坡光照好,植被生长状况好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D.阴坡的蒸发量小,植被生长状况好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23~25题。
23.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4.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下降
D.固定的沙丘不会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25.下列关于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风效能显著,风速明显降低 ②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生态效益 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降低了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耐旱。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皇甫川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界地带,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下图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主要原因。(6分)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试分析自然原因。(4分)
(3)20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好,试推测原因。(5分)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以扩大产业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10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克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多草地和农田。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土壤含水率的高低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载畜量。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时间的变化,草地和农田的取样点分别在湖区东部和南部,农田作物根深一般为0~20厘米。
(1)说出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6分)
(2)试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6分)
(3)8月初以后,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请推测其主要原因。(6分)
(4)说明科研人员研究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目的。(7分)
单元检测(第五章)
1.解析:欧洲大部分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①错误;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因此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
答案:C
2.解析: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A。
答案:A
3.解析: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是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①②正确。故选A。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的相关知识。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水的含沙量减少,故B正确。植被覆盖率与降水变率和降水量关系不大,故A、C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汇入河流的径流减少,故D错误。
答案:B
5.解析:对比五次降水,降水历时最长的为第三次降水,①错误。第五次降水的单日平均降水量为45.35 mm,降水强度较大,易产生洪峰,②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植被截流量大,但前四次降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因此第五次下渗量较少,导致汇入河流的水量变大,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答案:B
6.解析:贺兰山东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植被覆盖度最大,①线表示夏季。冬季寒冷干燥,草木凋落,植被覆盖度最低,④线表示冬季。与春季相比,秋季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更高,故②表示秋季,③表示春季。故选B。
答案:B
7.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季节为夏季,受夏季风影响,该地降水较多,加上气温高,植被生长好,植被覆盖度高,C项正确,A项错误。贺兰山东部夏季无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B项和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消耗氧气,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减小,A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大气中的氮气影响不大,B错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减少,C错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氧气的比例增加,D正确。
答案:D
9.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南迁路线北起华北平原,南至雷州半岛,由暖温带到热带,气候类型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故选C。
答案:C
10.解析:从图中客家人的土楼结构看,进出只有一条通道,四周高墙林立,并且房顶有宽檐,围墙上部有瞭望、射击口,其目的就是安全防御,故选A。
答案:A
11.解析:读图可知由低纬度地带到高纬度地带,热量条件是逐渐变差的,其衣着变化是由背心到厚羽绒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B。
答案:B
12.解析:读图可知此时西藏的穿着为西服,而川渝的穿着为衬衣,川渝的海拔比较低,气温较高,其穿着比较单薄,西藏的海拔比较高,气温比较低,西藏的穿着比较厚,可知西藏和川渝着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不同,故选C。
答案:C
13.解析:穿衣指数受天气状况、气温、湿度等多种要素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
答案:A
14.解析:结合材料信息“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故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对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影响较小,A错误;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主要造成土壤污染,不是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B错误;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导致耕地减少,与黑土肥力下降无关,D错误。
答案:C
15.解析: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A正确;农业发展要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在黑土地上发展畜牧业,不利于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B错误;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C错误;黑土肥力下降主要与人类过度垦殖有关,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对恢复黑土肥力作用不大,D错误。
答案:A
16.解析:读图可知,M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光、水、热较充足,生物循环旺盛,而且M地区以山地为主,地表起伏大,水土容易流失,所以M地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贫瘠,C正确;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差大,冬季降水较多,岩石风化强烈,A错误;河流冲刷对土地肥力影响不大,B错误;夏季降水少,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D错误。
答案:C
17.解析:读图可知,细颗粒黏土层的上层为有机肥土壤层,细颗粒黏土层土壤黏度高,透水性差,可以阻挡水肥往下渗透,减少水肥流失,D正确;细颗粒黏土层不能增大昼夜温差,A错误;细颗粒黏土层不能提高土壤温度,B错误;细颗粒黏土层土壤黏度高不利于根系伸展,不利于根系发育,C错误。
答案:D
18.解析:在高寒沼泽草甸,深度60~100 cm之间,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大,A错误;相同土壤深度,高寒沼泽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B错误;高寒沼泽草甸的有机碳密度随着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密度变化不大,所以,土壤有机碳密度并没有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C错误;直接读图可以看出,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D正确。
答案:D
19.解析:从“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图可以看出,植被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别很大,所以,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类型,C正确;材料没有成土母质和地形地势的相关信息,同是祁连山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差别不大,ABD错误。
答案:C
20.解析:由材料“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在600~700 mm之间”可知,该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山东半岛位于秦岭—淮河以北,C正确;四川盆地、南岭、两广丘陵位于秦岭—淮河以南,A、B、D错误。
答案:C
21.解析:由图B可知,该地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A错误;由图C可知,土壤厚度与坡度呈负相关,B正确;由图A可知,阴坡土壤厚度普遍大于阳坡,说明土壤厚度与光照呈负相关,C错误;阴坡热量小于阳坡,说明土壤厚度与热量呈负相关,D错误。
答案:B
22.解析:由图A可知,阴坡土壤厚度较阳坡大。阴坡的光照条件较阳坡差,气温较低,热量较差,水分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植被覆盖状况较好。由图B可知,土壤厚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故阴坡土壤厚度较阳坡大,D正确;由图C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厚度越薄,与图A反映的阴坡土壤厚度较阳坡大矛盾,A错误;阳坡光照条件好,气温高,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水分状况差,植被生长状况差,B、C错误。
答案:D
23.解析:喇叭泉林场位于甘肃永昌县,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而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C正确。
答案:C
24.解析: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使永昌县北部的生态防护屏障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D错误;流沙开始南侵,荒漠化范围向南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可开垦耕地面积减少,A、B错误,C正确。
答案:C
25.解析:林带建设使防风效能明显提高,风速明显降低,①正确;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③错误;大行距内耕作低秆农作物,林地间土壤熟化过程加速,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④错误;该林带的建设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生态效益,②正确。故选A。
答案:A
26.解析:第(1)题,结合当地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沙棘林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春秋季降水条件差异进行分析。第(3)题,从保鲜技术和储运成本、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市场等方面分析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第(4)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前提下进行论证,只要观点与论证达到统一即可。
答案:(1)该地多沟壑,地形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秋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当地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4)赞同: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不赞同: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27.答案:(1)草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草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
(2)表层土壤接收太阳辐射多,土壤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根系主要分布于0~20厘米深的地下,根系吸收水量和储水量大;农作物蒸腾作用强烈,叶面失水较多;深层土壤根系基本不能到达,水分蓄积量多,土壤含水率较高。
(3)牧草和农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枯黄期),需水量明显减少;降水量较丰富,土壤湿度增大;气温下降较快,且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4)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墒情,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案,保障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