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六单元(共6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六单元(共6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8 09:35:23

文档简介

10.2
师说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鞭笞(chī)
师襄(xiānɡ)
嗟乎(jiē)
瓮牖绳枢(yǒu)
B.召滑(zhào)
郯子(tán)
近谀(yú)
比权量力(liànɡ)
C.崤函(yáo)
老聃(dān)
贻误(yí)
亡矢遗镞(zú)
D.隳名城(tuī)
苌弘(chánɡ)
句读(dòu)
一夫作难(n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
D.君子生非异也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其下圣人也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④/③/⑤
5.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6.下列对于本课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
“众人之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金石,文中指携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也就是对古器物的研究。
D.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4)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②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解析:
“术”应为“数”。
7.答案:(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或师焉;或不焉(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答案:(1)D(2)C(3)A
(4)①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②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13.2
上图书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狭隘
自缢
洋溢
精益求精
B.闲暇
遐想
霞帔
瑕不掩瑜
C.时髦
麾下
牦牛
耄耋之年
D.戕害
戳穿
戗风
戮力同心
2.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______,于永恒中生存。
(2)如果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的改革进军号的最强音的话,
那么,2010年的最强音,就应该是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_____社会了。
(3)有______的人不会在别人需要宁静时旁若无人地喧哗。
A.共鸣
和谐
修养
B.共振
协调
教养
C.共鸣
协调
修养
D.共振
和谐
教养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的朋友许申高先生著作等身,最近又出版了一
本故事集,我已经惠存了。
B.我寄去拙作《大地回春》,盼您不吝赐教,不料您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璧还。
C.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D.今天我的华翰寄到你的手中,希望你看到后能鼓起学习的勇气。
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方面: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方面: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5.下面是某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图书馆过夜的人
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知者寥寥。
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受到了吴宓的器重。毕业后,经吴宓引荐,他来到清华大学,与陈寅恪对门而居,任其助教。
然而,一个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谈何容易!在那里,浦江清既要协助陈寅恪的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他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方人谈笑自如。这位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
那些年,北院9号的那盏灯,总是与14号的灯光隐然呼应,每每要在凌晨二三点才熄灭。这正好为那些暗夜往返的野兔、野猫和飞禽照亮了道路。
它同时照亮的还有灯的主人那特殊的成才之路:他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几年优游涵泳之后,浦江清功力大进,终于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
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问世,各界大表钦服。此文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一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犹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定了他词学高手的地位。
那一阵,“清华双清”这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与修伟潇洒的“清华三荪”(金龙荪、陈岱孙、叶企孙)相映成趣,各擅胜场。
……
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汇报:“又来了一个姨父!”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个“陌生人”了。这时的浦江清,已然憔悴痩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
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而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留在东南,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催他立即返校。家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在那熟悉的北院,他的邻居不仅有朱自清、刘崇鋐、曹靖华、吕叔湘、杨业治、王瑶,还有王竹溪、华罗庚、余瑞璜和张青莲等。
是时,饱经蹂躏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箫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叫朱伯伯!”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朱伯伯吗?”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浦江清也吃了一惊。
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世。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枯瘦。1957年,浦江清也遽然倒下,匆匆离世。当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佳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浦江清虽然未曾留过学,但是经过勤奋学习,赴欧洲游学时,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
B.物以稀为贵,浦江清凭借一篇《八仙考》就奠定了自身的学界地位,凭借一篇《词的讲解》就奠定了自己词学高手的地位。
C.浦江清家累很深,本应居家静养,但听到闻一多于昆明不幸遇刺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地北上返校,这也加剧了他身体的衰竭。
D.“清华双清”当年都十分有名,但浦江清轻易不做学术文章,而朱自清却著作较多,所以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別。
(2)作者插入浦江清回到老家时女儿竟然不认识他这一情节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3)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浦江清重返清华后“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的原因。
7.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解析:A项,“惠存”,敬辞,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此处谦敬错位。B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此处谦敬错位。D项,“华翰”指对方的书信,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4.答案:(1)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2)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3)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
5.答案:借阅者凭借阅证进入书库,选择书籍,取出书籍。如果决定不借书,将书放回原处。决定借阅,到工作人员处刷卡,扫描
书籍条形码后携书离开。
6.答案:示例:
我喜欢看书,听说县图书馆有很多书,因此上图书馆看书成为我最大的奢望。有一年暑假,我去县城大姨家做客,因大姨刚调到县图书馆工作,这让我有机会跟随大姨去了县图书馆。进了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我兴奋极了。看到这众多的书籍,我跑过去拿拿这本,摸摸那本,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后来,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翻看起来,那是一本李心田著的《闪闪的红星》。很快,我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站在那里一直到大姨下班还舍不得放手。大姨看到我看书痴迷的样子,就用她的借书证给我借了这本书。我把书拿回家,看了三遍才恋恋不舍地把书还给大姨。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他那坚强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性格,这次借书经历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次。
7.答案:(1)C
(2)①说明浦江清离家时间之长。②说明浦江清形体、容貌、神采变化之大,与先前判若两人。③说明浦江清在治学上用功之深,以致心力交瘁。
(3)(1)内因:①自己刻苦用功。常在图书馆过夜,经常学习到凌晨二三点。②博学多能。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
(2)外因:①难得的实践机遇。如协助陈寅恪,辅佐吴宓,同冯友兰赴欧,等等。②受大师垂青。如“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
解析:(1)A.“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错,原文说的是“这位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B.“物以稀为贵”分析有误,据原文可知,《八仙考》与《词的讲解》分析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和词学高手地位,这是因为《八仙考》和《词的讲解》的质量高。D.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提及“今天两人的声名有天渊之别与著作数量”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主要是写浦江清的为学经历和为学造谐,插入浦江清回家时女儿竟然不认识他的情节,是为了突出浦江清因治学而长期末归家的事实和心力交瘁、身体日亏、形貌大变的情状。
(3)本题可从内因(个人先天禀赋、后天努力等)和外因(时代背景、外力支持、机遇等)两方面作答。浦江清的成功既得益于自身的博学严谨和刻苦努力,又得益于陈寅恪、王国维等大师的引领和难得的实践机遇。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养(jiào)
卷帙(yì)
发掘(jué)
僧侣(sēng)
B.狭隘(ài)
逊色(xùn)
咖啡(kā)
时髦(máo)
C.宽敞(chang)
吟啸(yín)
愉快(yù)
公爵(jué)
D.慰藉(jì)
麻痹(bì)
强迫(qiǎng)
给予(jǐ)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我们的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如春日的鲜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②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依然熟视无睹单一耕作的弊端,那么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③观易安后期词作,辞则珠圆玉润,境则哀婉深沉,情则真挚感人。
④我们想帮助他,但是他那凶狠冷厉的目光使我们望尘莫及。
⑤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南海的岛礁进行侦察,把本来平静的南海搅得风生水起,其野心暴露无遗。
⑥网络生造词,既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且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无可非议。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前,苹果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企业开了软性制造的先河,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B.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C.在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告诉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D.在高考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将成为拉分的关键科目,学好语文,对考生考取重点大学有重大影响。
4.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下面是某同学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记忆规律改编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字。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③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怎样读书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①书既然有小说、传记、诗歌之分,就应区别对待,从各类书中取其应该给予我们的东西。这话说来很简单。然而很少有人向书索取它能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拿起书来往往怀着模糊而又杂乱的想法,要求小说是真实的,诗歌是虚假的,传记要吹捧,史书要能迎合我们自己的偏见。读书时如能抛开这些先入为主之见,便是极好的开端。不要对作者指手画脚,而要尽力与作者融为一体,共同创作,共同策划。如果你不参与,不投入,而且一开始就百般挑剔,那你就无缘从书中获得最大的益处。你若敞开心扉,虚怀若谷,那么,书中精细入微的寓意和暗示便会把你从一开头就碰上的那些像是山回水转般的句子中带出来,走到一个独特的人物面前。钻进去熟悉它,
你很快就会发现,作者展示给你的或想要展示给你的是一些比原先要明确得多的东西。不妨闲来谈谈如何读小说吧。
—部长篇小说分成三十二章,是作者的苦心经营,想把它建构得如同一座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大厦,可是词语比砖块更难捉摸,阅读比观看更费时、更复杂。了解作家创作的个中滋味,最有效的途径恐怕不是读而
,是写,通过写亲自体验一下文字工作的艰难险阻。回想一件你记忆犹新的事吧。比方说,在街道的拐弯处遇到两个人正在谈话。树影婆娑,灯光摇曳,谈话的调子喜中有悲。这一瞬间似乎包含了一种完善的意境、全面的构思。
②可是当你打算用文字来重现此情此景的时候,它却化作千头万绪互相冲突的印象。有的必须淡化,有的则应加以突出。在处理过程中你可能对整个意境根本把握不住了。这时,还是把你那些写得含糊杂乱的一页页书稿搁到一边,翻开某位小说大师,如笛福、简?奥斯汀或哈代的作品来从头读吧。这时候你就能更深刻地领略大师们驾驭文字的技巧了。因为我们不仅面对一个个不同的人物——笛福、简?奥斯汀或托马斯?哈代,而且置身于不同的世界。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我们仿佛跋涉在狂野大道上,事件一个接一个,故事再加上故事情节的安排就足够了。如果说旷野和历险对笛福来说就是一切,那么对简?奥斯汀就毫无意义了。她的世界是客厅和客厅中闲聊的人们。这些人的言谈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当我们熟悉了奥斯汀的客厅及其反映出来的事物以后再去读哈代的作品,又得转向另一个世界。周围茫茫荒野,头顶一片星空。此时,心灵的另一面,不是聚会结伴时显示出来的轻松愉快的一面,而是孤独时最容易萌生的忧郁阴沉的一面。和我们打交道的不是人,而是自然与命运,虽然这些世界截然不同,它们自身却浑然一体。每一个世界的创造者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自己观察事物的法则,不管他们的作品读起来如何费力,却不会像蹩脚的作家那样,把格格不入的两种现实塞进一部作品中,使人感到不知所云。因此读完一位伟大作家的小说再去读另一位的,比如说从简?奥斯汀到哈代,从皮科克到特罗洛普,从司各特到梅瑞狄斯,就好像被猛力扭动,连根拔起,抛来抛去。说实在的,读小说是一门困难而又复杂的艺术。要想充分享用小说作者——伟大的艺术家——给予你的一切,你不仅要具备高度的感受能力,还得有大胆的想象力。
1.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书有小说、诗歌、传记等分类,人们阅读时常会产生模糊而杂乱的想法。
B.应拋开“小说是真实的”“诗歌是虚构的”等先人之见,才能真正投入阅读。
C.读者要力求与作者融为一体,共同创作、策划,才能把握更多书中精深的内涵。
D.相对于带着挑剔眼光读书的做法,虚怀若谷地投入阅读,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2.第①段画线句中的“词语比砖块更难捉摸”指出了
3.解释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
4.根据第②段内容,完成下列仿写:
读《鲁宾孙漂流记》,我们仿佛跋涉在狂野大道上;
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我们就像面对客厅中闲聊的人们;
读哈代的作品,我们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要想充分享用小说作者——伟大的艺术家——给予你的一切,你不仅要具备高度的感受能力,还得有大胆的想象力”,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例,谈谈你的感悟。(15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①经久不衰:形容人或事物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旺盛的状态。符合语境。②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不能带宾语,此处使用错误。③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符合语境。④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不符合语境。⑤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不符合语境。⑥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符合语境。
3.答案:D
解析:A.谓语残缺,应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前加“推动”。B.句式杂糅,将“把”改为“以”或把“为”改为“作为”。C.主语残缺,应去掉“在”和“中”。
4.答案:C
解析:
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
5.答案:(示例)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住了的东西就会被遗忘;而经过及时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
6.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7.答案:1.A;
2.文学创作、阅读的艰难险阻;
3.不同文学大师创造的艺术世界截然不同,让读者很难自由转换,很难准确理解。
4.示例:(读哈代的作品,我们)身处旷野,头顶一片星空其他略(能抓住作品特点即可);
5.略1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裹脚(guǒ)
幼稚(zhì)
恐吓(xià)
胆怯(qiè)
B.残酷(kù)
损害(sǔn)
名誉(yì)
卑劣(bēi)
C.老鸦(yā)
瘪三(biē)
蹩脚(bié)
惬意(qiè)
D.庸俗(yōng)
薄弱(báo)
檄文(xí)
窒息(zhì)
2.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C.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
D.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自即日起,订立合同的甲乙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终止合同,否则,终止方要赔偿由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合同)
B.老师,你就如缕缕曙光,照亮我人生和灵魂的深处。垂念师恩,难忘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祝恩师节日快乐!(短信祝福)
C.我因不慎摔伤,不能正常到校上课,须请假三天(3月5日-3月7日),离校期间的一切安全责任自负,请批准!(请假条)
D.为了提高师生备战高考意识,激发学生斗志,学校将召开百日誓师大会。广大高三学生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______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______,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__。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______,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的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5.(1)八股文是明清两代________的一种特殊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在形式上僵化死板,在内容上只许________,不许________,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2)党八股是指党内某些人所写的文章,对________不做分析,只是生搬硬套一些革命的________,空话套话连篇,不解决实际问题,形同“八股文”,故称“党八股”。
(3)毛泽东,字________,湖南________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每处不超过6个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请概括衡量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字。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经验,①___________。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②_____________。毛泽东重视经验,③____________,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
8.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
“得胜回朝”了。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
历史简要读衣》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但是不能用同一手段对付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对于这类同志,就须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这就是《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五条所说的方法。从前我们那些同志之所以向这些同志也大讲其“残酷斗争”和
“无情打击”,一方面是没有分析对象,一方面就是为着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
总之,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只有靠了这个才能争取革命胜利,其他都是无益的。
(1)加点词语“得胜回朝”在文中的含义是
(2)下列关于“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的理解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这种斗争手段用来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
B.这种斗争手段大行其道全是因为没有分析斗争对象。
C.这种斗争手段用来对付自己的同志可能是错误的。
D.对于偶然犯错误的同志应该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
(3)下列有关“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表现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这条罪状借助恐吓,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
B.这条罪状经常通过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的手段实施。
C.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名誉地位。
D.这条罪状对敌人是毫无用处的,对同志只会有损害。
(4)试述文中画线复句的说理逻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
C项运用的是反语,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3.答案:C
解析:A、合同要求用语严密,“自即日起”要改为“自合同生效之日起”。
B、“垂念”是敬辞,改为“感念”。
D、“异议”与“意义”同音,在广播稿中易误听,改为“不同看法”。
4.答案:(1)-(3)ADC
5.答案:(1)科举考试;为圣贤立言;自由发挥(2)客观事物;名词术语(3)润之;湘潭;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
6.答案:①经济富裕②社会公平③心态良好
7.答案: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中的关联词“不仅”可知,下句应使用“还”,再根据下文毛泽东的话以及“失败的教训”可知,此处可填“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之类的内容。②处与①处类似,也是递进关系,应填一个与“不仅”对应的关联词,再根据“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可知,此处可填“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之类的内容。③处,由下句可知,此处论述的主体应该是“经验主义”,再由“经验”与“经验主义”的关系可知,此处为转折关系,可填“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之类的内容。
8.答案:(1)写文章装样子吓住别人,占据舆论高地,掌握党的舆论主导权;
(2)B;
(3)C;
(4)运用并列关系复句,先破后立,反对“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作风,树立共产党人正确的作风。三个“靠”
分别指向理论指导、做事原则和做事态度,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准确客观。10.1
劝学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
②?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⑤非利足也(走路)
⑥筋骨之强(强壮)
⑦而致千里(送达)
⑧而绝江河(隔断)
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
?劝学(勉励)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⑥⑨⑩
C.①④⑤⑦?
D.⑥⑧⑨⑩?
2.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⑦为君翻作《琵琶行》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④⑥⑦
D.③④⑦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操自江陵顺江东下
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③丈夫不耕
④能谤讥于市朝
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⑥宿将爪牙,若李广
⑦宫女左右莫不私王
⑧牺牲玉帛
⑨金就砺则利
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B.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
D.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5.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非我也,岁也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下列各句中,用来总论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引出“

”的结论,强调了学习并自省的重要性。
(2)荀子《劝学》中的“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4)荀子在《劝学》中对比朽木和金石说明坚持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8.下面一段文字存在观点错误,请对其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正确,联系实际,反驳有力,语言表达正确,不超过85字。
同学们,你们正是学知识的年龄,只要学习搞好了,你们的前途就有了保障;反之,有何前途可言?
9.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学、动
B.入、出
C.布、美
D.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____)和(____)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
A.兰槐
B.芷
C.滫
D.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
甲文谈学习的①?____,乙文谈学习的?②____,丙文谈学习的③?____。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A.①
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
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
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
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____论证,乙文运用②?____论证,丙文运用③?____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
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
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答案:示例:学习好固然是美好前途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只是拥有好的学习成绩而没有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体魄,他照样是一个废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百害而无一益,有什么前途可言?
9.答案:(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C
(3)于;何
(4)B
(5)D
(6)A
(7)C12.1
拿来主义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故
挖掘
发扬广大
大宴宾客
B.女婿
精典
佳节大典
剔除糟粕
C.存膏
倘使
性格不合
象征主义
D.徘徊
儒弱
自我炫耀
欣然接受
2.对下面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磣可怜)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去传道
②然而尼采不是太阳
③“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这是抛给的
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A.②④
B.①③
C.③⑤
D.②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___________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④⑤
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是本文的重要特征,比如
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也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在字里行间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艺、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6.(1)
鲁迅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和历史小说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
(2)鲁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的意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儿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室内稍微有一点儿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谢的植物,总带有一点儿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站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写瓶子,这个花瓶能种活植物万年青,作者看到它,睹物思人,表现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写许先生在鲁迅的遗像前谈着鲁迅先生,“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将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
C.“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表明作者站在鲁迅先生墓前的时间很长,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D.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鲁迅朴实、坚忍、勤奋、崇高的形象。
(2)文章命题很大,但切入点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3)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4)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害又有益的一类事物。
6.答案:
1.客观填空
呐喊
2.客观填空
彷徨
3.客观填空
故事新编
4.客观填空
朝花夕拾
5.客观填空
野草坟
6.客观填空
热风
7.客观填空
(华盖集或南腔北调集或二心集或且介亭杂文)
8.客观填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
9.客观填空
俯首甘为孺子牛
10.客观填空
取其精华
11.客观填空
弃其糟粕
7.答案: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8.答案:(1)C;(2)主要选择了万年青来写。作者反复强调它不怕冻,“最耐久”,是一种使“我”感到“惊奇”的“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主要是为了通过这一寓意深长的美好形象来象征鲁迅先生的坚忍顽强、不畏艰难的伟大人格。
(3)“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永不熄灭的热情。虽然,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衰老。“那红的烟火”恰好可以使人联想到那正是先生火红火红的生命的象征。
(4)没有离题。写万年青采取的是象征手法,用寓意深远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写鲁迅先生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