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纲常的束缚
B.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2.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A.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B.
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
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
D.
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
3.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4.
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官员
职权
品秩
六部尚书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A.
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
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5.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A.
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
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6.
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机制棉布
进口机制布
国产机制布
手工棉布
1840
0.46
0.46
—
99.54
1860
3.18
3.18
—
96.82
1894
14.15
13.36
0.79
85.5
1913
34.83
32.57
2.26
65.17
A.
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B.
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C.
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D.
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7.
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8.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群众运动”;后者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改变
B.
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
C.
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D.
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9.
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应中华民国政府邀请来华,蒋介石委托其完成一份关于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的报告;1946年,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这项活动
A.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
B.
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C.
反映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
D.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科技支持
10.
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
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以下变化,由此可知
时间
正式提法
1981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92年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单一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
民营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民营企业威胁社会主义制度
12.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13.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巴黎公社委员会于1871年3月26日由普选产生成立,下设十个委员会,公社委员实行直接选举。它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宣布公社是唯一的政权,公社制定的各种法令,各行政部门必须执行。这反映出巴黎公社在权力运行上
A.
健全创新了民主选举的方式
B.
确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
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D.
践行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14.
1933
年
6
月,在伦敦召开的
66
国世界经济会议,英法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
美国坚决拒绝稳定美元,结果双方严重分歧,导致会议失败。据此可知,当时(
)
A.
美国已摆脱经济危机
B.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C.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D.
经济民族主义抬头
15.
1938年4月,郭沫若在为《自由中国》创刊号的题词中强调:“要建设自由的中国,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其意在强调
A.
中国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
B.
中国的思想解放亟需进一步推进
C.
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
D.
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实现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选取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材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当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和联邦直接税时,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在1808年之前,即在宪法生效20年之内,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1820年,联邦国会(密苏里妥协案》决定,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对剩余的尚待建立新州的路易斯安那领地进行划分(此线以南地区允许奴隶制,此线以北地区禁止奴隶制)。1857年3月,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根据宪法,国会无权在联邦领地禁止奴隶制,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是一项违宪法案。1863年1月,林肯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对于已处于联邦军队控制之下的南方地区和忠于联邦的四个边界蓄奴州中的黑奴的自由问题,宣言中只字未提。1865年12月,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报定一个论题,并
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以科学技术为驱动的40—60年的长经济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理论”或“长波理论”。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1821年英国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度法案》,该法案标志着金本位制正式确立,由此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一种以黄金为基础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形成。1873—1896年的经济危机削弱了英镑的国际地位,英镑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使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1931年英国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制。
——据钟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和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康波周期波峰时期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并说明英国实施金本位制的意义。
(2)结合第三轮康波周期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说明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的原因。鱼台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纲常的束缚
B.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说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后来就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这是因为之后中国就演变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的专制色彩,导致了上述变化,故B项正确;宗法纲常属于专制皇权的衍生物,故排除A;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并发展了,所以不能解释之后士阶层的特点变化,故排除C;科举制度的僵化是在明清时期,而题干中提到变化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出现了,故排除D。
2.
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A.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B.
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
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
D.
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将“周召共和”说成是贵族共和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他把十四年共和称为“太平世界”的主要意图是论证封建贵族共和政治较封建专制政治要好,类似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成效显著。所以陈独秀此举意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此后列强改为保全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政策,陈独秀此举并非是在瓜分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的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答案为C项;宗族关系强调的是血缘,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皇宫的位置,不是宫殿模式,排除D项。
4.
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官员
职权
品秩
六部尚书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A.
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
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机构设置叠床架屋的特点,不能说明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D项。
5.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A.
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
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贡赐贸易和闭关锁国海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即边患危机的加深和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影响,故D正确;贡赐贸易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故A不正确;闭关锁国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不符,故B不正确;贡赐贸易旨在宣扬国威,不能确立贸易优势,故C不正确。
6.
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机制棉布
进口机制布
国产机制布
手工棉布
1840
0.46
0.46
—
99.54
1860
3.18
3.18
—
96.82
1894
14.15
13.36
0.79
855
1913
34.83
32.57
2.26
65.17
A.
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B.
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C.
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D.
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机制棉布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手工棉布的比例从趋势上看越来越低,但仍然占据较大份额,说明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排除C项;表格中的外国机制布是进口的机制布,不能反映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排除D项。
7.
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B.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看法,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台湾学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内地学者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是否是全民革命,并没有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产生分歧,排除A;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台湾学者、内地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的认识更具权威性,排除D。
8.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群众运动”;后者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改变
B.
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
C.
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D.
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30年代农村革命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内容之一,而20年代的农运更多的是配合北伐军事行动,说明中共在不断成长,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A正确;中国革命性质在五四运动后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国家政权,排除C;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排除D。
9.
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应中华民国政府邀请来华,蒋介石委托其完成一份关于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的报告;1946年,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这项活动
A.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
B.
提升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C.
反映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
D.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科技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发展提出了包括建立‘科学技术部’管理政府组织的研究、为研究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建议”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项活动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技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提升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信息看不出当时中国科技水平低下,排除C项;1946年中国抗战已经取得胜利,排除D项。
10.
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
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时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中的“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说明陈云意识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也有存在的必要,这时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正确。A项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排除。C项“即将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中的“曲折”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1.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以下变化,由此可知
时间
正式提法
1981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92年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
民营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民营企业威胁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步改变的过程,反映出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且材料没有反映民营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不会威胁社会制度,排除D项。
12.
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说明首相可以间接控制帝国议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D项;首相没有权力直接解散帝国议会,排除A项;皇帝拥有实权,排除B项;联邦议会拥有一定的立法权,排除C项。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13.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巴黎公社委员会于1871年3月26日由普选产生成立,下设十个委员会,公社委员实行直接选举。它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宣布公社是唯一的政权,公社制定的各种法令,各行政部门必须执行。这反映出巴黎公社在权力运行上
A.
健全创新了民主选举的方式
B.
确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
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D.
践行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公社委员会颁布法令由各部门执行等信息来看,巴黎公社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均由公社委员会掌握,在权力运行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而不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故答案为C项;公社委员实行直接选举不是选举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分权制衡体制,排除D项。
14.
1933
年
6
月,在伦敦召开
66
国世界经济会议,英法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
美国坚决拒绝稳定美元,结果双方严重分歧,导致会议失败。据此可知,当时(
)
A.
美国已摆脱经济危机
B.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C.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D.
经济民族主义抬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就美元稳定问题的会议英法与美国因分歧而失败,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抬头,故D符合题意;1933年的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英国的设想,不能反映英国的国际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世界大战无直接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1938年4月,郭沫若在为《自由中国》创刊号的题词中强调:“要建设自由的中国,须得每一个中国人牺牲却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解放。”其意在强调
A.
中国普通民众对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入
B.
中国的思想解放亟需进一步推进
C.
国人应牺牲个人自由以争取民族的自由
D.
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以实现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郭沫若的题词强调,要想实现国家自由,必须牺牲个人的自由,鼓励民众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题词的目的是为了民族解放,即国人应当牺牲自己的自由来获得民族的自由,C正确;A不是题词的主要目的,排除;1938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抗日,而非思想解放,排除B;1938年国民政府正在领导人民抗战,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答案】(1)主题:《辛丑条约》的影响。编辑A:今天主编在唉声叹气呢!桌子上放着一份《辛丑条约》(或《北京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上面写着向洋人赔款4.5亿两白银等字样呢!
编辑B:我听说条约上不止这些呢?还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上,要求我大清帝国永远禁止国人反抗等条款,照这样,我大清帝国不成了洋人的吗?
编辑C:现在最苦的就是义和团了,帮着朝廷打洋人,结果却被朝廷镇压了。这里真干不下去我也不怕,大不了去南方找革命党,他们也有报馆,正在大力宣传革命呢。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说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的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邸报的版式更加美观与统一;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邸报的印刷份数,降低了印刷成本,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
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
【解析】
【详解】(1)主题:根据“20世纪初北京”可从《辛丑条约》的影响这一角度写对话。具体内容可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2)说明:根据“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可得出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的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再根据所学从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方面概括其发展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
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这个方面概括。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选取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材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近代中国通过主动探索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地位。
示例:辛亥革命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主动应对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提出了“三民主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迫使清帝进位,结束了中国西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共和政体。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思解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打出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示范作用。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主动应对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抗争。该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正确的。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等信息,可以确定“近代中国通过主动探索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地位”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述。如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来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近代中国主动应对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抗争,这一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正确的。也可以列举其他事例来论述说明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要做到表述有条理、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当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和联邦直接税时,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在1808年之前,即在宪法生效20年之内,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1820年,联邦国会(密苏里妥协案》决定,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对剩余的尚待建立新州的路易斯安那领地进行划分(此线以南地区允许奴隶制,此线以北地区禁止奴隶制)。1857年3月,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根据宪法,国会无权在联邦领地禁止奴隶制,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是一项违宪法案。1863年1月,林肯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对于已处于联邦军队控制之下的南方地区和忠于联邦的四个边界蓄奴州中的黑奴的自由问题,宣言中只字未提。1865年12月,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报定一个论题,并
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美国的法治活动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阐述: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制尝试受挫,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立宪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对种植园主做出妥协,保留了黑人奴隶制,使宪法带有了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奴隶制的阻碍,资产阶级利用国会立法禁止奴隶贸易,并限制奴隶制在国内的扩张。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扭转战场不利局面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以自由。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全面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资产阶级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得到进一步满足。
综上所述,美国围绕黑人奴隶的法治活动,始终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质。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所述,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历程漫长,将近一百年,而从每次颁布的法案对待奴隶制度的态度来看,体现了当时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以得出论题:美国的法治活动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阐述:阐述过程需要结合美国不同时期对待奴隶制度的态度展开。根据材料“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当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和联邦直接税时,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在1808年之前,即在宪法生效20年之内,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可知,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制尝试受挫,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立宪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对种植园主做出妥协,保留了黑人奴隶制,使宪法带有了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根据材料中《密苏里妥协案》的内容以及美国联邦法院的态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奴隶制的阻碍,资产阶级利用国会立法禁止奴隶贸易,并限制奴隶制在国内的扩张。根据材料“1863年1月,林肯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对于已处于联邦军队控制之下的南方地区和忠于联邦的四个边界蓄奴州中的黑奴的自由问题,宣言中只字未提”可以看出,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扭转战场不利局面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以自由。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全面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资产阶级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得到进一步满足。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即综上所述,美国围绕黑人奴隶的法治活动,始终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以科学技术为驱动的40—60年的长经济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理论”或“长波理论”。
——据网络材料整理
材料二
1821年英国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度法案》,该法案标志着金本位制正式确立,由此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一种以黄金为基础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形成。1873—1896年的经济危机削弱了英镑的国际地位,英镑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使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1931年英国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制。
——据钟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和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康波周期波峰时期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地位,并说明英国实施金本位制的意义。
(2)结合第三轮康波周期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说明英国放弃金本位制的原因。
【答案】(1)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意义:确立了英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为英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2)原因: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引发了国际货币信用危机。英国遭受严重冲击,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英镑的国际地位削弱,经济霸主地位逐渐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竞相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开展贸易战,冲击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一战前后经济长足发展,并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率先摆脱经济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
【解析】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轮的时间在1800-185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开展的时期,此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意义:根据“由此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得出确立了英国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再根据所学可从为英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2)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三轮的时间是1900-1950年,期间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引发了国际货币信用危机。原因:根据“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使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并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危机的影响方面进行概括,主要从英国遭受严重冲击、英镑的国际地位削弱、贸易保护政策盛行、美国一战前后经济长足发展并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率先摆脱经济危机、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