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8 16: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社会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
A.北京西南周口店 B.浙江余姚河姆渡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云南元谋县
2.据考古报道,安徽省境内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20万年
3.从2009年开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同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在位于我国北方的某遗址第四层和第六层提取灰烬样品,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处理提纯后,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其元素构成和物质成分,结果显示因燃烧而形成的富集的元素碳、钾和植硅体在灰烬样品中存在,证明在这个层位发生过原地燃烧(用火)行为。请判断,这一遗址位于( )
A.元谋县 B.周口店 C.余姚县 D.周口市
4.某博物馆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文物故事”为主题,展出了精品文物(如图所示)。观察文物并判断,此次科普展所讲述的文物故事是关于( )
     
头盖骨化石   复原头像   石器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6.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某同学在参观山顶洞人遗址博物馆时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介绍:1930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了3个完整的山顶洞人头骨,经测定其脑容量为1 000~1 500毫升(现代人脑容量大约为1 300~1 500毫升),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3万年前 ②山顶洞人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 ③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④山顶洞人有了原始的审美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9.下列生活生产场景,不会出现在河姆渡原始居民中的一项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
10.距今约6 000年前的半坡聚落位于今天的陕西半坡村,这些先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1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120967541910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远古先民(  )

炭化的稻谷  骨耜 石磨盘(谷物加工)
A.狩猎采集 B.制造瓷器 C.打制石器 D.从事农业
13.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采集狩猎 B.使用天然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种植粟
14.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以下文物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  )

稻谷  猪纹陶钵  骨耜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有古朴的艺术追求 D.居住干栏式房屋
1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下列图片中,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居民(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炭化稻谷  C.猪纹陶钵  D.骨笛
17.(202云南昆明官渡区一模)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和黄帝 B.大禹 C.孔子 D.秦始皇
18.传说中,他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打井,发明舟车。这位传说中的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嫘祖
1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得出如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为抵御共同的灾难,黄河流域的部落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部落联盟首领
B.舜、尧、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C.尧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D.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用了9年时间终获成功
20.传说中尧舜禹的“禅让”是根据   的方法,来实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顺利更替。( )?
A.势力强弱 B.血缘关系 C.民主选举 D.年龄大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堆。上层灰烬很厚,最厚处深达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处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
材料二 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火的能力。
材料三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引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材料一告诉我们,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北京人已有“控制火的能力”的理由。(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4分)
(4)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4分)
22.(14分)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图一、图二两座房屋建筑的样式名称。(4分)
(2)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分)说明了什么?(4分)
(3)居住在这两种房屋的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23.(14分)远古时代流传着许多古史传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杨思华、陈鲁编著《画说中国历史》
(1)轩辕与谁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2分)
(2)材料二中,用13年从事治水的人是谁?(2分)
(3)他在治水过程中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4分)
(4)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作为一名领袖人物,怎样做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4分)
第一单元检测
1.D  2.A  3.B  4.B  5.B  6.A
7.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未体现山顶洞人生活的距今年代,故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即可。
8.D  9.C  10.A  11.C  12.D  13.D  14.A
15.D 解析:第一枚邮票反映的是稻作农业,邮票背景为稻谷,图案为河姆渡人使用的农具骨耜;第二枚邮票背景为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图案为建造干栏式房屋的木头;第三枚邮票的背景是河流,图案为河姆渡人使用的船和桨。因此①③④属于可以得出的结论。
16.A  17.A  18.A  19.A  20.C
21.(1)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堆。
(2)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厚,有时薄,有时中断。
(3)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4)北京人居住在岩洞中,利用自己制作的打制工具,采集果实,猎取动物。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22.(1)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房屋。
(2)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说明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或人们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3)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都开始过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都能饲养家畜等。
23.(1)炎帝。 (2)大禹。
(3)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启示: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答案符合人物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4)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