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实验班)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实验班)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9 21:29:09

文档简介

大名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实验班)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人,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A.
“为政以德”的主张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克已复礼”的要求
D.
“以德服人”的理念
2.
有学者说:“儒家思想自先秦到汉代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
A.
汉初实行了“独尊儒术”
B.
“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
董仲舒新儒学创立
D.
太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3.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需要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
统治者不再强调封建道德
C.
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D.
儒释道三教思想合而为一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与此文观点相一致的是
A.
“三纲五常”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6.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
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7.
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
B.
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
C.
理学对人性的摧残
D.
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8.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宋人对孔子的经典评价。而李赞却呼吁“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孔子是“圣人”
B.
主张人应有独立思维
C.
批判君主专制
D.
认可“存天理,灭人欲”
9.
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家一家之学,必不可称为中国一国之学”,“以孔子统一古之文明,则老庄杨墨,管晏申韩,长沮桀溺,许行吴虑,必群起否认”。下列思想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A.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B.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10.
黄宗羲说:“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他认为“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间,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这说明黄宗羲
A.
重视人才培养
B.
关心政治生活
C.
主张学以致用
D.
积极传授经学
11.
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据此可知,唐代
A.
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
B.
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
C.
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
D.
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
12.
如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强调个性追求和神韵意趣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13.
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A.
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
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
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
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14.
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
A.
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
B.
已经触及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D.
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15.
在维新派眼里,“提倡民权也好,要求设立议院也罢,它们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国家自救自强的手段”。这反映了维新派提倡民主政治的政治动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B.
早期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维新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
D.
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现实
16.
20世纪初,有知识分子指出:“今中国有至大之患二,一曰贫,二曰愚。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贫可生愚,愚可生贫。……故曰,救中国之贫,宜先开中国之智。”这主要体现了
A.
教育救国思潮
B.
实业救国思潮
C.
民主共和思想
D.
民主科学思想
17.
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这说明当时中国
A.
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B.
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
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
追求民主时代发展潮流
18.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想的影响
A.
三民主义
B.
民主科学思想
C.
马克思主义
D.
毛泽东思想
19.
五四前后,在一些青年人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这些方案
A.
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
B.
反映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C.
开启了青年人思想解放的闸门
D.
消除了传统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
20.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
借助天演论宣传革命思想
B.
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21.
孙中山说:“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做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来做皇帝。”这反映出孙中山(

A.
提倡人人平等
B.
力主实现民生
C.
主张主权在民
D.
仍存帝王思想
22.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
A.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
B.
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
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
D.
倡行彻底推翻军阀统治
23.
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
A.
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
B.
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
三民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24.
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所作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独创性的贡献。这一“贡献”的意义在于
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推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
C.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D.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25.
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断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6.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
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7.
如表: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如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A.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B.
开展扫盲教育
C.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D.
发展高等教育
28.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里体现的方针政策
A.
推动了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产生
B.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C
造成艺术创作因缺乏标准陷于混乱
D.
致使人们对科学研究结论产生怀疑
29.
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此后,党和政府
A.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恢复中断十年高考制度
D.
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0.
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A.
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
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
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
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二、材料题
31.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时局,探索新知,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需要与思想发展”这一主题。选取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3.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邓小平理论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马启民《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指出材料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革命的性质,在“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有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大名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实验班)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人,主要是说明了孔子
A.
“为政以德”的主张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克已复礼”的要求
D.
“以德服人”的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苛政猛于虎”表明孔子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故A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等级观念的体现,以德服人属于孔子的伦理道德修养理论,BCD材料未体现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
2.
有学者说:“儒家思想自先秦到汉代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
A.
汉初实行了“独尊儒术”
B.
“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
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
D.
太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讲到的“儒学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这说明了儒学从一般性的思想学术发展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是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故选C。
3.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需要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可以看出,汉代儒学家强调民本思想,建议统治者要实行德政,重视人民,故D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君主专制的起源问题,故排除A;材料未提及汉武帝,故排除B;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故排除C。故选D。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
统治者不再强调封建道德
C.
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D.
儒释道三教思想合而为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从材料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和“非汤武而薄周孔”,说明当时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于封建道德的态度,排除B项;当时只是一些士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排除C项;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魏晋以后,排除D项。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身实践,永远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与此文观点相一致的是
A.
“三纲五常”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故C正确;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三纲五常,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要求,排除B;经世致用是指学习的内容对社会产生作用,排除D。
6.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
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由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思想,都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B正确;A是汉代儒家思想;C不是材料主旨;汉代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统治思想,故D错误。
7.
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海瑞治家的严谨态度
B.
古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
C.
理学对人性的摧残
D.
理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明朝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材料反映了理学的消极影响,体现了其摧残人性的一面,C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信息无关反映的本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8.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宋人对孔子的经典评价。而李赞却呼吁“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孔子是“圣人”
B.
主张人应有独立思维
C.
批判君主专制
D.
认可“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鼓励独立思考,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故D错误。
9.
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家一家之学,必不可称为中国一国之学”,“以孔子统一古之文明,则老庄杨墨,管晏申韩,长沮桀溺,许行吴虑,必群起否认”。下列思想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A.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B.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材料强调各家之学并不一定尊于一人,与B否定孔子的思想是万世之至论相符,故B正确;A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排除;C强调社会责任感,排除;D强调君权神授,排除。故选B。
10.
黄宗羲说:“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他认为“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间,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这说明黄宗羲
A
重视人才培养
B.
关心政治生活
C.
主张学以致用
D.
积极传授经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黄宗羲所言,可知其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其学以致用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培养人才,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政治生活,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黄宗羲积极传授经学,排除D。故选C。
11.
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据此可知,唐代
A.
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
B.
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
C.
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
D.
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板印历日”、
“其印历已满天下”,由此可知当时唐朝出现的雕版印刷业应用于社会,且已经相当发达,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C项排除;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领域是在南宋以后,D项错误。故选B。
12.
如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强调个性追求和神韵意趣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郑板桥”、“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等信息,结合图片和所学可知,郑板桥的画作属于文人画,注重借物抒情,强调个性追求和神韵意趣,故选A;材料中未涉及到工笔重彩画的风格,排除B;郑板桥画作体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而非市民阶层,排除C;D指的是山水画的特点,排除D。故选A.
13.
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A.
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
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
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
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恬静之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变化无关,故C排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排除。
14.
清政府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1876—1879年任职)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他的认识
A.
代表了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
B.
已经触及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D.
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可知,郭嵩焘主张西方的“本”在于政治制度,“末”在于技术,表明他已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已经触及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故答案为B项;郭嵩焘个人的主张不足以代表清朝大臣的普遍看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郭嵩焘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一致,排除C项;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排除D项。
15.
在维新派眼里,“提倡民权也好,要求设立议院也罢,它们都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国家自救自强的手段”。这反映了维新派提倡民主政治的政治动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B.
早期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维新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
D.
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维新派的目的是自救自强,就是挽救民族危亡,所以维新派要提倡民主政治,与当时的国家面临危亡的现实密切相关,故D正确;AB两项与“政治动因”的要求不符,故AB均不正确;维新派民权思想的产生,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16.
20世纪初,有知识分子指出:“今中国有至大之患二,一曰贫,二曰愚。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贫可生愚,愚可生贫。……故曰,救中国之贫,宜先开中国之智。”这主要体现了
A.
教育救国思潮
B.
实业救国思潮
C.
民主共和思想
D.
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救中国之贫,宜先开中国之智”可知,这时期有识之士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而开启民智需要教育救国思想,而教育救国思想有利于开启民智,故A选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是以发展实业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体现了开启民智以教育救国的思潮,没有体现民主共和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教育救国的思潮,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17.
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B.
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
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
追求民主是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陈独秀指出,“1917年”国内多数人赞成恢复“帝政”等“一切布旧除新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十分需要解放国民的思想,A选项正确;社会上大部分人愿意“布旧除新”,说明传统的思想文化在阻碍社会进步,B选项不符合题意;众多国民希望“布旧除新”、恢复“帝制”,说明封建思想非常深厚,专制主义并没有被社会淘汰,C选项错误;大多数人赞成“布旧除新之事”,说明追求民主的时代潮流还需要引导,D选项错误。
18.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可能受到哪种思想的影响
A.
三民主义
B.
民主科学思想
C.
马克思主义
D.
毛泽东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来看,其创作可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C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思想,排除A项;民主科学思想是从西方传入,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排除D项。
19.
五四前后,在一些青年人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这些方案
A.
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
B.
反映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C.
开启了青年人思想解放的闸门
D.
消除了传统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可以看出,当时的青年人想要冲破旧的生活方式的束缚,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观,排除B;“开启了”这一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0.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
借助天演论宣传革命思想
B.
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新青年》宣传革命思想,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弘扬科学的精神,没有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相关内容,故C错误。《新青年》宣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旨在破除人们心中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用科学的理念去消除迷信和封建的思想,帮助人们争取认识世界,因此《新青年》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故D正确。
21.
孙中山说:“中国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权政体,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做主的,所以现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来做皇帝。”这反映出孙中山(

A.
提倡人人平等
B.
力主实现民生
C.
主张主权在民
D.
仍存帝王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革命后的政权应由人民作主,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人人平等主张,排除A;民生主义内涵和题干中“人民做主”不符,排除B;孙中山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
22.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
A.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
B.
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
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
D.
倡行彻底推翻军阀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发生在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在内容上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争论。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二者指导思想上的分歧。它的实质是是否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之争,因此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新文化运动主张传播西学,B排除;材料与推翻军阀统治无关,D排除。故选C。
23.
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
A.
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
B.
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
三民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A项中“已成为人民政党”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1924年初,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25年”,故C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潮,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1925年......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表明旨在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即与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求相符,B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
24.
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所作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独创性的贡献。这一“贡献”的意义在于
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推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
C.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
D.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可以看出毛泽东将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说明不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联合的对象,这有利于推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意义,排除;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分析,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是毛泽东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传播,故D项错误。
25.
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断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故答案为C项;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排除D项。
【点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详尽完整的论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26.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
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C
【解析】
由“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故本题答案选C项;AB项对应的是毛泽东;D项对应的是江泽民。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学生结合邓小平的相关史实做出选择。
27.
如表: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如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A.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B.
开展扫盲教育
C.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D.
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49年时,我国文盲比重非常大,所以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扫盲教育,故选B;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不是建国初期教育的当务之急,故排除A;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发展高等教育不是建国初期教育的当务之急,故排除D。故选B。
28.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里体现的方针政策
A.
推动了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的产生
B.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
C.
造成艺术创作因缺乏标准陷于混乱
D.
致使人们对科学研究结论产生怀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强调的是思想学术自由发展,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术的发展,与文艺作品无关,A选项排除;C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29.
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此后,党和政府
A.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
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故D项符合题意;1957年开始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故A项错误;1965年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错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C项错误。
30.
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A.
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
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
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
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是建国初的,“双百”方针是建国初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结合选项,排除ABD.所以选择C.
二、材料题
31.
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
【答案】(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礼治),强调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在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各主要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为主要目标;孔子的思想主张与这一时代要求有相当距离
(2)原因:“b”段——董仲舒吸纳法家、阴阳等思想,强调“君权神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d”段——朱熹等将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理学体系;朱熹等的思想为统治者利用,奉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概括:黄宗羲认为要恢复宰相制度,将学校作为参议机构,实现君臣共治;王夫之则认为要在郡县制比分封制之间找到平衡,改善地方管理制度。意义: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体现了士大夫精神;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得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礼治),根据“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得出强调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在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社会。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各主要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为主要目标;孔子的思想主张与这一时代要求有相当距离等分析总结。
(2)原因:“b”段:结合所学,可从董仲舒吸纳法家、阴阳等思想,强调“君权神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等分析回答;“d”段:结合所学,可从朱熹等将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理学体系;朱熹等的思想为统治者利用,奉为官方正统儒学等分析总结。
(3)概括:根据“使宰相不罢”“公其是非于学校”得出黄宗羲认为要恢复宰相制度,将学校作为参议机构,实现君臣共治;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得出王夫之则认为要在郡县制比分封制之间找到平衡,改善地方管理制度。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等分析总结。
【点睛】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时局,探索新知,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需要与思想发展”这一主题。选取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中期,西方的侵略加深了晚晴的社会危机,促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和实践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他们主张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一主张是在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自身的缺陷和弊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在甲午战争中宣告破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弊端,提出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主张,近代救亡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数轴反映了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因果联系,故可以洋务运动兴起及
“中体西用”主张的提出等相关史实以依据,从19世纪中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和实践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兴起背景、实践及结果进行阐述,并对“中体西用”弊端进行剖析,阐述民族资产阶级在“中体西用”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继续探索即可。
33.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邓小平理论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马启民《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指出材料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革命的性质,在“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有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
【答案】(1)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重大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新民主主义理论。措施:政治上: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相继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创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历程,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革命的性质分别是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阶段,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新民主主义理论。联系所学可知,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建国初期在政治方面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三大改造。
(2)邓小平是“最成功的改革家”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的依据,可以联系所学,从实行改革开放相继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等方面来回答。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类型试题,根据表格中“《西游记》的许多情节”等信息任意提取两个细节,并对于这一信息从历史角度解读出现象,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比如提取情节一“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的细节,依据所学可知历史现象是明末农民起义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说明依据所学从封建制度压迫导致农民起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