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8 22: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单元检测
学校: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A.
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B.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C.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
将现今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下列说法中,你认为哪一条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
?

A.
如果没有英国的入侵,闭关锁国政策能保太平
B.
如果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人不会侵略中国
C.
清政府的专制腐朽统治挽救不了国家的危机
D.
为形势所迫,清政府会主动废除君主专制,避免被侵略
关于两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
②都是列强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
??
③都发生在19世纪?
?
?
??
④两次战争都有英国的参与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时人把鸦片视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公害,为此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变法
C.
编写《海国图志》
D.
虎门销烟
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可知,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
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
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
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
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基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殊死的决斗”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
?

A.
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B.
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
C.
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
D.
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
近日,在国外势力的操控下,香港部分“港独分子”趁机制造社会骚乱。读史明智,正本清源,你会告诉他,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近代被英国强占开始于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天津条约》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分水岭。”这一观点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
A.
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在《南京条约》签订12年后,“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
发动鸦片战争
B.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D.
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学家蒋廷黻在谈到《北京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下列对“为福”理解正确的是(
)
A.
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
加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
加快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D.
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雨果说:“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曾经是中国宝物的圆明园十二兽首都流散到国外,目前已经有7个回归中国,不过龙首、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下落不明。导致这些宝物被迫离开故土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史实与结论。下列哪一项属于历史史实(  )
A.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法国的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巴特雷认为的荣耀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下列哪一灾难是发生在这次远征中的?(  )
A.
香港岛被割占
B.
圆明园被焚毁
C.
户部遭到抢劫
D.
中国人被赶出东交民巷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化进一步加深,主要是因为中国(?
?

①大门从此被打开?
②丧失更多的主权
③丧失更多的领士?
?
④列强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要求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中俄《北京条约》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④中俄《辛丑条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
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统治者的腐败和沉重剥削
②西方势力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④自然灾害严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反清运动。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B.
石达开创立“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C.
洋枪队首领华尔在浙江慈溪的战役中被清军击毙
D.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②永安封王?
③湖北军政府成立?
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选取关键信息是识记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下列信息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的是()
A.
“扶清灭洋”
B.
金田起义
C.
北伐西征
D.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关键原因是(?
?

A.
它们都是保守落后的思想主张
B.
太平天国政权一直在迎战强敌
C.
爆发了天京事变
D.
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A.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B.
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C.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洪仁玕()
A.
没能全面认识到失败的原因
B.
推卸失败责任
C.
向清政府摇尾乞怜
D.
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原因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
倡导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
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正确的时间顺序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定都天京?
③永安建制?
④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⑤天京变乱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小华归纳了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C.
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
材料中“旧中国”实行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此后美国,法国也纷纷效仿,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夏,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彻底粉碎了大清王朝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在地球的某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官,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请回答:
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一次战争?“列强”指的是其中的哪一个国家?这场战争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社会?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订了什么条约?被割让了哪一块地方给哪一个国家?
材料二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两个强盗”分别是谁?“夏宫”是指哪里?
材料二中两个“强盗”分别以什么“事件”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打劫?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以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资政新篇》
(1)两则材料的文献均颁布于近代中国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此文献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这两个文献的思想哪个哪个更符合时代潮流?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根据“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可知,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材料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实质,故A符合题意,B错误。
C.本项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C错误。
D.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C.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导致官场腐败昏庸,综合国力走向衰微,内部危机加剧。因此,中国无力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抗衡,导致外交的屈辱,故C正确。
ABD.说法均不符合史实。闭关锁国不可长期持续。如果不禁止鸦片,也不可能阻止外来侵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也不会主动废除君主专制。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故①正确。
②.两次鸦片战争不是为了瓜分中国,故排除②。
③④.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都在19世纪。鸦片战争是英国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和法国联合发起的。故③④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面对鸦片流毒,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时人把鸦片视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公害,为此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林则徐的禁烟主张,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林则徐主张严厉禁烟的理由是鸦片泛滥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疲弱、白银外流、国力衰微,故B符合题意。
???????A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B。
6.【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基于禁止毒品”,结合的所学,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殖民者的利益,1840年,英国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因此“殊死的决斗”指的是鸦片战争。
故选:A。
本题以马克思的话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
本题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实质,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D.题干中的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中的双方,中国与英国,差别很大。中国的政治制度,仍是传统的君主专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都缺少动力。中国的内部危机,越来越突出。而英国早已确立了近代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工业革命的领头羊,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经济高速发展。综上,鸦片战争是落后的大清王朝和先进的英国的较量。故D符合题意。
???????ABC.均与陈旭麓的观点不相符合。
故选D。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危害,旨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而实际上英国掌握了税率的主动权,所以表中的税率在1843年后急剧下降,D符合题意。ABC与税率变化无关,排除。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故C正确。
AB.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B错误。
D.本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我们可知,西方国家不满足鸦片战争的侵略要求,欲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为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正确。
A.本项与“《南京条约》签订12年后”不符。故A错误。
C.题干时间是1854年,甲午战争(1894~1895年)。故C错误。
D.题干时间是185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京条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北京条约》中的“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等条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和融入世界的进程。故C正确。
A.本项所述与“长江通商”不符,故A错误。
B.“友好往来”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D.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由“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结合所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先是大肆劫掠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可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园中的喷泉叫大水法,十二生肖兽首是其中的喷水装置(对应十二时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也被抢走,流失到海外多年。故B符合题意。
???????ACD.均与本题无关。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结论是由史实得出的推论,带有主观色彩。B项是历史史实,ACD三项都属于历史结论。
故选:B。
本题以史实与结论为切入点,考查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弄清历史史实与结论的概念。
16.【答案】B
【解析】据题干“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灾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十二生肖兽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故选:B。
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①.鸦片战争(1840~1842)使中国的大门从此被打开,故排除①。
②③④.依据所学可知,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长江中下游多个城市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的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鸦片贸易合法化了。另外,俄国侵占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香港岛北面的九龙司地方一区,也被割让给英国。故②③④均正确。
故选D。
1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同一时期,北方的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的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故B正确。
ACD.均与本题无关。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的时间限制“到1860年”,②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于1881年,④中俄《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史实,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20.【答案】C
【解析】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据“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关键信息“俄国侵占”可知,C是得出的结论。ABD三项都是历史现象。
故选:C。
本题以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分能力。
注意区分“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
2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③应排除。
①②④.此三项都导致内部危机加剧,官民关系更加紧张。这是太平天国兴起的重要背景。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年爆发的,故A错误。
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故B错误。
C.华尔在浙江慈溪的战役中被太平军击毙,不是清军,故C错误。
D.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2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太平天国运动、武昌起义、《辛丑条约》,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的能力。
【解答】
②①④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封王;1911年武昌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故②①④③正确。
?故选B(②①④③)。
2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为口号,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A说法错误。
BCD.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综上,这三项均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故BCD说法正确。
故选A。
2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实现的原因,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故
D正确。
A.《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不能说是保守落后的,故排除A。
BC.这只是部分客观因素,不是关键的原因,故排除BC。
?故选D。
2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A.《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故排除A。
B.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故排除B。
C.《资政新篇》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排除C。
D.依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理想,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故D正确。?
故选D。
2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关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认为是洋人支持清政府,没有看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全面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故A正确。
B.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推卸责任的意思。排除B。
C.题干信息看不出向清政府摇尾乞怜。排除C。
D.题干中总结天国失败的原因,不完整也不正确。排除D。
故选A。
2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平天国,实质上仍然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制度。排除A。
B.太平天国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这决定了它走的还是封建等级制度这条路,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另外从“在耶稣之下”“按照各自的行序”表明太平天国神权色彩。故可以得出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的结论。故B正确。
可得出答案为C项。
C.题干的行为能够增强领导核心的,凝聚力这只是直接目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反映。排除C。
D.“儒家大同思想”题干无体现。排除D。
故选B。
2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要求识记历史事件的年代。
【解答】
①.金田起义是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开始。
③.永安建制在1851年9月,标志着政权的初步建立。
②.定都天京在1853年。
④.《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在定都天京后。
⑤.天京变乱是在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故正确排序是①③②④⑤。
故选B。
30.【答案】B
【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存在因果关系。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因果关系错误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
本题以《马关条约》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1.【答案】【小题1】封建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制度);闭关锁国政策。
【小题2】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写“开始”不得分)。
【小题3】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
【小题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2)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及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以及危害。
(4)本题主要考查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人民的抗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1)本题关键信息“1840年”可知是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据所学知,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同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材料二描述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情景,它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英国和法国,“夏宫”是指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最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4)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答案为:
(1)第一次鸦片战争(或鸦片战争);英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2)《南京条约》;香港、英国。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圆明园。
(4)“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33、【答案】(1)据所学知,两则材料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颁布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洪仁玕;《资政新篇》更符合时代潮流;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是建立私有制的社会.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故答案为:
(1)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天京陷落.
(2)“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没有实现;分散的小农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洪仁玕;《资政新篇》更符合时代潮流;《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33、【解析】本题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的两段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性质、经过和结果.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