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连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发展
一
二
知道孔子、老子,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其历史影响。感受古代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
读一读,你能知道关于老子的哪些信息呢?
一、老子
初识老子、了解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观察漫画,想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什么演化而生?
道 是 万 物 本 原
顺应自然
阅读材料,理解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无为而治
讲讲“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从中你得出什么道理?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老子
年代:
姓名: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位:
李耳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
道是万物的本原,顺应自然;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转化。
无为而治
《老子》,也叫《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初识孔子、了解生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一)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断垣(yuán),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只字未提。
探究一: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爱人(仁)
仁者爱人
(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探究二:
以德治国
关注政治与社会秩序,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秩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春秋后期,有一对平民夫妇听闻孔子开坛收徒的事情,于是商议着让自己的孩子拜孔子为师。但由于他们出身平民,担心孔子不会收他们的孩子为徒弟?为此他们担心不已。
根据你对孔子教育主张的了解,这对夫妇的孩子能去上学吗?为什么?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贵族子弟:孟懿子 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 闵子骞 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 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 子游 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 子路
有教无类,不分出身
学生为王室和贵族
官学
私学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教育成就:
因材施教
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读《论语》品孔子教育成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读《论语》教育名言,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老老实实(学习态度)
虚心请教(学习态度)
学思结合(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学习方法)
《尚书》
《周礼》
《诗经》
《春秋》
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孔子
年代:
姓名:
孔丘
国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教育思想: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重要著作:
地位: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
仁,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推崇周礼
《春秋》
儒家创始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BC475
∣
BC221
∣
BC770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
秦统一
东周
西周
∣
铁器、牛耕
背景: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老子
孔子
?
儒家孟子
儒家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战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和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不同思想学派对各种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学派
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 “节俭”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主张“礼治”“制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对空谈仁义
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熟识诸子
兼爱,非攻
仁政,“民贵君轻”
顺应自然,精神自由
“法”治,中央集权
实行“礼治”,尊卑等级
墨子(墨翟)墨家
孟子(孟轲)儒家
荀子儒家
庄子(庄周)道家
韩非子(韩非)法家
连连看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呢?
诸
子
百
家
争
鸣
解决社会问题
请概括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法、道的主张有何不同?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为什么?
探究二
儒家:以德治国
法家:以法治国
法家。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
道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合作探究
“诸子百家”为解决社会问题,各派展开激烈辩论,提出各种主张和方略,并不断辩论,取长补短,相互影响。
自强
平等
真实
公正
正义
仁爱
博爱
自由
公平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
A.《春秋》 B.《尚书》C.《论语》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B
C
D
A
B
D
牛刀小试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课堂小结
仁、为政以德
礼治
辩证思想、无为而治
追求精神自由
法治、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
仁政、民贵君轻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