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1 0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1、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论辩艺术
2、感知孟子,走近先哲
2、 教学难点
1、熟读文本,深入文本
2、对孟子论辩逻辑的理解归纳
3、对孟子的深入理解与感知
3、 教学过程

导入:
战国时代,天下滔滔,群雄逐鹿。在君权日渐强化的时代里,那些心怀理想或者人生追求的士人,再也没有周公时代的惬意,可以以庞大统一的帝国为依托,辅佐明君,行礼乐教化,平治天下。在这个时代,为了宣扬学说、或实现自己的施政理想,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位杰出乃至伟大的“辩手”,亚圣孟子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先了解一下孟子论辩家的风采。
(一)从文本看孟子的论辩才能
先了解一下前318年的齐宣王:
齐宣王档案
姓名:田辟彊,前319—前301任齐国君王
偶像:齐桓、晋文
嗜好: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梦想:王天下
思考:面对齐宣王这样的游说对象,孟子举“以羊易牛”这件事的目的何在?
1、营造环境,力求接近(提及宣王自己所做但又被忽略的“善事”)
2、发掘善念,放大优点(使宣王为自己的“善念”而感动、信服于孟子“可”的论断,然后可以可守可攻。守是面对齐宣王率尔之问,孟子直接答复“可”,句式短小有力,信心十足;攻是抓住一点善念,得出宣王有“不忍”之心,进而说明宣王有实施仁政,保民而王的慧根,这样的推理进攻,让宣王也感觉良好,信心倍增,情不自禁的问道“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等于被赶到预设的埋伏之中。)
3、这个例子既上接“可”的论断,又为下文仁政不施的荒谬之处做好铺垫。
思考:文中孟子提及百姓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看法以及君子之所为有何目的?
孟子提出老百姓对宣王有所误解着实令人汗出,好不容易才把齐宣王导到保民的正轨上,这样的“误解”又把宣王推回去,是为纵;但是正是这种尴尬,才让齐宣王认可了孟子的看法“不忍之心”需要让人明白,看得见,才不会有误会。这样就等于承认自己有“不忍”之心,而且心甘情愿的做仁德君子,被牵着进了埋伏圈,是为擒。这样实际上看似危险,却从侧面巩固了正面游说的结果。
逻辑思路:
上(近):情形造境①
正(赶):防攻有序
侧(牵):欲擒故纵
下(诱):埋下引线
整体论辩特点:
逻辑严密、目标明确、情感浩然,游刃有余(循循善诱、引人入彀、气势磅礴)
思考:
1、孟子的论辩效果如何?
(王笑、王悦等,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之问)
2、这直接说明了什么?
孟子的辩才,孟子的能力
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在课下完成整个论辩过程的剩余部分的论辩特点分析。
(二)孟子失败的原因分析
1、结合课文以及下面的材料,分析一下为什么论辩能力可谓高超的孟子,在很多纵横家比如张仪、苏秦成功之时却失败了?
材料1:齐宣王,前319-前301 年在位。在位时有齐秦之战;齐燕之战;齐魏之战;齐宋之战等。
材料2:(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辩倒不等于说服:王之大欲
(三)孟子的价值(拓展)
思考1、一下孟子明明知道会失败,为什么还知其不可而为之?
思考2、有人认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你又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有人为一己私欲而置百姓于水火;有人为百姓而置自己于水火。理想是否崇高就是要看这个目的与标准。我们可以给出提示。)
崇高的理想,就仿佛忠诚,不一定需要理解
板书:
才能
意义?
失败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