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9 21:48:03

文档简介

鱼台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一)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所以①②③④正确,⑤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⑤
2.
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贫富分化的出现
C.
社会阶级的产生
D.
早期国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略
3.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
A.
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
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
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
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的手工业的时间是商人的,而商代只有官营手工业,其特点是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不会到市场流通,故B项正确,排除ACD。
4.
《诗经·鲁颂》:“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大启(开辟)尔宇(疆土),为周室辅。”这段材料可用以研究
①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共和行政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大启(开辟)尔宇(疆土),为周室辅。”的意思是让你的长子,去鲁国执掌诸侯政权,到那里奋发有为,拓土开疆,做大周王室的忠臣良将!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西周的分封诸侯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即可以用来研究②③,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5.
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
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
“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
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6.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
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
7.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  )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可知体现的是国人会议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C项符合题意。国人会议不能保障民众参政的权力,材料强调的是对周代贵族权力的制约,A选项排除。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体制的局限性导致的,B选项排除。周朝属于奴隶制社会,D选项排除。
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中所列举的诸子各家的观点主张,是他们对待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实用性观点。这些观点包含的侧重点和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了他们追求和谐、期待治世的愿望。故选C;A是儒家观点,不能体现共同点,排除;B是道家观点,排除;D是荀子观点,排除。
9.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周代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D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A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0.
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某一学派时说:“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体现了道家逍遥的人生态度,C项正确。儒家主张入世,与材料出世不符,排除A。法家主张法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A.
儒学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立场
C.
儒墨两家的社会关注点不同
D.
墨子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材料中的墨子反对儒家“厚葬”,因为“浪费财力和精力”等信息反映了墨子重利、节用的思想特点,因为墨家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不受重视因为不符合潮流,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A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墨家对儒家的思想不认同,但未反映出二者的社会关注点不同,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墨子没有以礼治国的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
土地制度变革
C.
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
郡县制度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若干诸侯国不再分封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A项正确。土地制度包含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及其生产关系等内容,如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等等,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题干并未提及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此项无从体现,排除C。题干仅仅提及一些诸侯派行政官员去管理地方,并未明确提及郡县制度,且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尚未确立系统的郡县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D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中“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的解读,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查。
14.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指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B.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D.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体现的是一种仁爱之心,属于儒家思想,因此B正确;A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C是老子的思想,排除;D是荀子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排除。故选B。
15.
《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和诸侯。”材料可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政局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B.
国家文化重心发生东移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D.
社会动荡阻碍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思想领域的影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
16.
“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A.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正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主张皇帝勤俭节约,国家就能繁荣昌盛;皇帝要是每天过着淫乱奢侈的生活,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墨家主张,A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语出战国荀况《荀子·议兵篇》。说明爱民与否,直接关系到军力的强弱,B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出自《荀子·强国》,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于礼法,C错误。
17.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王制”向“帝制”过渡,体现了“王制”不断衰落(即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帝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加强),这一变化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A项正确。公元前771年,西周已经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战国中后期制度变革的趋势,排除C。材料中秦、齐并称为
“帝”,与统一格局的确立矛盾,排除D。
点睛: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由“王制”向“帝制”过渡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8.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貲(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貲一盾。”由此可见
A.
文献记载缺乏可信度
B.
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
C.
史料不一致使存疑历史
D.
出土文物可印证补充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和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的记载”可知两个出土文物对“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D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否定文献记载,A选项排除;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和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史记?秦始皇本纪》三者都说明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C选项排除。
19.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
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B.
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
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
D.
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布币”吸收借鉴了农业工具而产生的,“刀币”吸收了渔猎工具而产生的,“圜钱”吸收了纺织工具而产生的,多种工具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果,说明先秦时期的各种货币的产生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A;材料中各种货币形状的产生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C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所述及农具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已经普遍流行,并不是货币推广农具,排除D。
20.
“秦承周制,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皇帝)为号”这说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A.
旨在强化中央集权
B.
延续了周朝末年的政治体制
C.
是为了彰显个人的丰功伟绩
D.
意在纠正王权衰落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功大于三皇五帝,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称为“始皇帝”。故答案为C项。A项,皇帝制是强化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的,排除;D项,“王权衰落”的表述与题干“皇帝制”不符,排除。
2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秦始皇强调礼、等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
郡县制初现雏形
B.
宗法制荡然无存
C.
分封制全面崩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是关于“朱方之县”即后来的丹徒县的记载,说明公元前544年已经有了县级辖区,这是郡县制的雏形。B、C与材料无关,排除;郡国并行制实行于西汉初年,排除D。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23.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史观及其解读。不同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的结果是不同的。董仲舒说的是秦的暴政,而唐太宗则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的。故选D项。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理论·史观(课标外)
25.
关于“文景之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东汉初年的治世局面
B.
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
C.
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
D.
其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治世局面,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BCD均符合“文景之治”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26.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统一后,不再沿用周代的分封制,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由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避免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听天子命令,互相征伐的局面,即柳宗元所说的“有叛人而无叛吏”和“有叛国而无叛郡”。故选C;ABD不符合柳宗元所肯定的制度,排除。
27.
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
A.
盐铁官营
B.
均输平准
C.
货币官铸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题干中平抑猪肉价格与这一举措可有一比,故选B;A、C、D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8.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项是指强调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29.
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A.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
B.
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C.
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
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故体现出汉武帝利用多种的思想维护统治,故选D项;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儒法并用,并非用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0.
秦汉时期的行政巡视制度,既有皇帝巡狩、州刺史行部、大使巡视、郡守行县、县令行乡、边郡行塞等行政巡视,又有行政内部专职官吏丞相府司直、郡督邮、县廷掾的分部行政巡视。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皇帝未掌握实权
B.
主要依据能绩任免官员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官员腐败问题得到根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在一定程度上对惩恶除奸、监察百官、反腐肃贪和吏治清明等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正确;秦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加强对地方的巡视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任免官员的依据,故B错误;“得到根治”的说法绝对化,故D错误。
31.
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A.
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
B.
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
C.
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
D.
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显示,汉初百姓由以“赵人”、“秦人”等战国居民自居到汉武帝时自称“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强化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A项正确;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消除”地域差异,B项错误;儒学独尊强化的是文化思想的统一,不是产生民族认同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赵人”、“秦人”等说法是以地域和政权区分的,不是宗族亲疏的体现,D项错误。
32.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对西汉“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表明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削弱,联系所学知识,这体现了推恩令的实施;“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说明作者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故选C;“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A错误;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
34.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35.
“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
A.
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
B.
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
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能够获得万里之外的“天马”,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流的重大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天马远道而来,不能说明中外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在缩小,A项错误;
天马一词的由来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事物,C项错误;“天马”指远道而来的马,不是宗教迷信的观念,D项错误。
第II卷主观题
二、材料题
36.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四
2018年8月21日,在一列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乘客霸占他人座位,并一“站不起来”为由拒绝回到自己座位,“霸座”事件一曝光,就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指出,“霸座”行为既是侵占别人权益的道德问题,也是扰乱公共秩序的治安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些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运用所学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霸座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地主和农民。
(3)内在联系: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4)看法:“霸座”事件反映出当下一些人缺乏严以律己、关爱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遵规守纪的法纪观念淡漠,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念。
示例一:用严格的法制来规范和治理“霸座”行为,惩治和震慑霸座者。韩非子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就是要人们严明法纪,按规矩和制度行事,法律面前,一视同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求人们做到“心中有法度,行动自从容”。当前,“霸座”事件频发,就是执法“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纪者的违法成本太低,纵容了违纪违法者,挫伤了守法守纪者。韩非子又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如果乘客霸座情节严重,要严格按照破坏公共秩序论处,并列入个人诚信“黑名单”,限制其乘坐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使其付出一定的代价。对违纪违规者给予适度的惩罚,就是对违法者的最好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教育违纪者,还能警示旁观者,安抚受害者,激励守法者,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保障每位乘客的合法权益,让任何试图挑战社会文明底线的为都受到应有的处罚。当然,惩罚要适度,不可过于严厉,做到宽严适度,严而有度。
示例二:用情感感化和换位思考的方法,对霸座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醒违纪者的“良知”,让“霸座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从而改过自新。
俗话说:“言不惭,行不耻。”人的行为上的错误,源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人之四端”思想,为教育感化霸座者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尊重霸座者人格的前提下,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与霸座者进行说理和沟通,让违纪违规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相信能够感化违纪违规者。孟子说“人性本善",俗话说:人心本肉长,将人心比我心,让霸座者换位思考,假如别人霸占了你的座位,你作何感想?真诚的对话沟通,以此唤醒霸座者的“良知”。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教育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尊重他人正当权益,少点自私自利,多一点公共意识。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兼爱”思想,也可以教育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不要损人利己,要双向思考,利益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文明、法治、诚信、友善″,也把文明和友善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把他落实到日常行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示例三:用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对霸座者“情法并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荀子的“礼法并用”思想,更为我们解决“霸座”问题,提供完备的策略。荀子认为,社会的治乱,问题在于是否能以礼义法度去适当地节制并调整人欲,使不至于发生冲突,避免社会陷入偏险悖乱的状态。教育感化霸座者是前提,依法依规处罚霸座行为是手段。只教育不处罚,会使法纪规矩“失之于软”;只处罚不教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有教育和处罚并用,让霸座者感受到霸座行为“法律不容、规则不容、道德更不容”,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总之,要大力加强公民的法纪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守法和护法水平,方可减少和消除“霸座”现象。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图片信息及“周初”时间点,可知是分封制。现象:图片二反映的是春秋诸侯争霸。影响:需要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从给社会带来灾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
(2)新现象: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进而催生出了地主和农民两个新兴阶级。
(3)内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基于政治、经济的变革,或者说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对秦始皇和汉武帝治国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看法:对于“霸座”事件的看法,需要从道德上、法纪观念、是非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解决方案:在看法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需要结合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全面客观看待问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给出合理化的建议。鱼台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一)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④⑤
2.
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贫富分化的出现
C.
社会阶级的产生
D.
早期国家的形成
3.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
A.
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
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
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
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4.
《诗经·鲁颂》:“建尔元子(长子),俾(使)侯于鲁。大启(开辟)尔宇(疆土),为周室辅。”这段材料可用以研究
①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共和行政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
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由来(  )
A.
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
“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
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6.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7.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  )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9.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周代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10.
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某一学派时说:“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11.
《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A.
儒学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
B.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立场
C.
儒墨两家的社会关注点不同
D.
墨子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
12.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
土地制度变革
C.
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
郡县制度确立
13.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不同学派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14.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指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B.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D.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15.
《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和诸侯。”材料可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政局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B.
国家文化重心发生东移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D.
社会动荡阻碍文化交流
16.
“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A.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7.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确立
18.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貲(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貲一盾。”由此可见
A.
文献记载缺乏可信度
B.
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
C.
史料不一致使存疑历史
D.
出土文物可印证补充历史
19.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
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B.
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
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
D.
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20.
“秦承周制,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皇帝)为号”这说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A.
旨在强化中央集权
B.
延续了周朝末年的政治体制
C.
是为了彰显个人的丰功伟绩
D.
意在纠正王权衰落的弊端
2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22.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
郡县制初现雏形
B.
宗法制荡然无存
C.
分封制全面崩溃
D.
实行郡国并行制
23.
假如有一名秦朝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24.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25.
关于“文景之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东汉初年的治世局面
B.
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
C.
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
D.
其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26.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27.
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
A.
盐铁官营
B.
均输平准
C.
货币官铸
D.
重农抑商
28.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29.
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A.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
B.
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C.
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
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
30.
秦汉时期的行政巡视制度,既有皇帝巡狩、州刺史行部、大使巡视、郡守行县、县令行乡、边郡行塞等行政巡视,又有行政内部专职官吏丞相府司直、郡督邮、县廷掾的分部行政巡视。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皇帝未掌握实权
B.
主要依据能绩任免官员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官员腐败问题得到根治
31.
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A.
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
B.
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
C.
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
D.
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
32.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对西汉“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3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4.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35.
“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
A.
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
B.
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
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
第II卷主观题
二、材料题
36.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四
2018年8月21日,在一列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乘客霸占他人座位,并一“站不起来”为由拒绝回到自己座位,“霸座”事件一曝光,就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指出,“霸座”行为既是侵占别人权益的道德问题,也是扰乱公共秩序的治安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哪些新兴阶级的出现?
(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运用所学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霸座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