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5分)
)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4小题,13分)
解析】“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
是在
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
选C
解
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
理上的认
和依从
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亻
符合现
会的价值标准
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使之符合现
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故
解析】B项
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ˉ
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
太
(1)文化
统
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
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的精
的
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
使一代代
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
七自信和国际竞争
满分4分,每条2分,任意2条
对即可满
析】此题考査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
材料内容都认真矿
合材料中的关键
根据题目的
试着从中筛选、概
最主要的信息。文中“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
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
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
载体是
涵的重要内容,文化
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
够给予人们
觉、触觉的多元享受”是从文化层面来说明原因;“不论过节方式怎
魂还在,我们
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
供心灵的滋养
和精神的慰藉”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明原因
载体向世界展
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
增
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明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3小题,13分)
解析】(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
动
没借到被子被“我”批评和在新媳妇手中接过被子的尴尬动作,都仁
实的纯朴美
通讯员本来不肯再去接被,因为“我”的群众影响的话就马上带我走,体现了革命战士耿
纯朴美
神态描写/细节描
于“我”的
通讯员的“张皇
脸涨得像个关
体现了革命战士朴实单纯
美
③对话(语言)描写。小通讯员几次与“我”的对话都言之不尽,体现了单纯的年轻战士的
④行为描
讯员将自己积攒的口粮留给我,体现了革命战士互相友爱的善良美
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0?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
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
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
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
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
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
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
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
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
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
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
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
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
天淡纸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
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
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
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
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
...
)
(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
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
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
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
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
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
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
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
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
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
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
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
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
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
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
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
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
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
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
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
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
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
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
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
..
)
(
..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
的回归。
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
没有文化。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
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
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
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
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
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
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
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
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
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
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
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
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来了一个乡干部,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
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
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
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
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3?页(共?8?页)
(
...
)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
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
着嘴唇笑。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
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
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
说:“抱去吧。”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
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
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
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
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
“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
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
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
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
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
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
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
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
“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
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
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
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
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
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4?页(共?8?页)
(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
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
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
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
“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6.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是姑娘,也不是大嫂,作者有意设定为新娘、新媳妇,有何妙处?请简要说
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描写了一幅秋天静穆的画面,不单借景抒情,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等来展示更本质、更
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B.“金黄”修饰“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意味着收获;并不是为了给“稻束”意
象增添高贵的美感。
C.“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乐和满足,却写了引人思考的劳动
者母亲的“疲倦”。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5?页(共?8?页)
(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
幸得血食
??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
)
(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
,
)
(
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
???
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
)
(
.
)
(
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
)
(
..
)
(
..
)
(
...
)
(
...
)D.“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眼前具体
可感的形象。
9.“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
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①
..
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②
..
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
③
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
④
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佣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B.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C.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D.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
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皇帝”,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
C.“上”,古代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
D.“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
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6?页(共?8?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
泽东《沁园春·长沙》)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3)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
桥仙》)
(5)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静女》)
(6)硕鼠硕鼠,_______▲_______!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_______▲_______。乐国乐
国,爰得我直。(《硕鼠》)
三、语言文字基础(12?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yì)高深
的代名词。工匠精神厚置的企业,一定是个气质雍(yōng)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B.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激发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脉(mài)搏。毛
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至今都能让人
感受到诗人炽(zhì)热的情感、豪迈的气慨。
C.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
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niè)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jiē)实不足。
D.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挎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里哐啷(lang),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
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zhā)进黑暗,把他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甲】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
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
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
大步,一直朝前走去。【乙】啊!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培养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台儿沟一
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丙】火车
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7?页(共?8?页)
(
..
)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6.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详
B.盼望
C.培养
D.??要是
17.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18.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
不超过?60?个字。(4?分)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
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
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
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
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
的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明阳
(3)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
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一件。
——习近平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