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顾颉(jié)刚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4、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主要作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资料链接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力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资料链接
证明或补充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喻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
三要素
文体知识
证明
预习检查
1.给下面蓝色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盲从(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流俗(
)
停滞(
)
虚妄(
)
辨别(
)
折扣(
)
腐草为萤(
)
顾颉刚(
)
不攻自破(
)
yí
pì
zhòu
duò
shú
rú
zhì
wàng
biàn
yíng
jié
zhé
máng
sú
gōng
2.解释下列词语。
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停滞:
轻信:
盲从:
流俗:
没有事实根据的。
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轻率地相信。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万有引力
整体感知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2)“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第一层(3-4):
第二层(5):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整体感知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论述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速读第1、2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个总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2.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1)国难危急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3.怎样理解第三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
因
(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2)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
(3)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果
(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合作探究
4.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而对于此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了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述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对于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述,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4段:对于“传说”:
第5段:对于书(学问):
第4段:
第5段:
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怀疑
思索
辨别是非
要用怀疑精神对待;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6.第6自然段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第①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⑾-⒀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好处: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
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墨守(mò)
流俗传说(sú)
【解析】“颐”应读“yí”。
A
1.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C
【解析】
“孤方自赏”应为“孤芳自赏”。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一切学问家,______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______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解析】
A项,“超”和“左右”矛盾,删去其一;C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但也”改为“而且”。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顾颉(jié)刚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品析文章的语言。
方法指导一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本文中就多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又常常综合运用,在阅读中要注意仔细分辨。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方法指导二
合作探究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或列举论据。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方法指导二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明确】(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明确: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析读课文品味语言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析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结: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析读课文品味语言
文章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论点鲜明,层层论证。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论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见,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由此可见,本文层层深入,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写作特色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首先,本文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此处,本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写作特色
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C
【解析】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课堂检测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⑩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课堂检测
2.课内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B
【解析】文段的第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全文中第③自然段到第⑤自然段的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故选B。
课堂检测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第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第④⑤句是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B.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论点和全段论点。
C.第⑩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删去更准确,因为“一切”这个词语太绝对化了。
D.第⑩句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C
课堂检测
【解析】“一切”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3)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请列举出所用的事实论据。
【明确】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实论据。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分论点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4、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主要作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虚妄(wàng)
辨别(biàn)
腐草为萤(yíng)
4.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经常与贬义词一起使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视频朗读《怀疑与学问》(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四、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1.速读第1、2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个总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
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
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1)国难危急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3)听说“腐草为萤”。
道理论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怎样理解第三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
明确:(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2)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
(3)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
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4.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5.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6.第6自然段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第①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⑾-⒀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好处:
明确: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品析文章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本文中就多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又常常综合运用,在阅读中要注意仔细分辨。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或列举论据。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明确】(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析读课文,品味语言
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明确: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小结: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四、文章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五、写作特色
1.论点鲜明,层层论证。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论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见,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由此可见,本文层层深入,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首先,本文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此处,本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解析】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2.课内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⑩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B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文段的第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全文中第③自然段到第⑤自然段的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故选B。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段第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第④⑤句是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B.第⑥句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句是用事例来证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论点和全段论点。
C.第⑩句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删去更准确,因为“一切”这个词语太绝对化了。
D.第⑩句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解析】“一切”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3)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请列举出所用的事实论据。
【明确】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实论据。
七、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守(mò)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譬如(pì)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大儒(rú)
辨伪去妄(wàng)
D.程颐(yíng)
懒惰(duò)
流俗传说(s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折扣
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盲从
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锻练
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凶险
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3.(原创题)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5.下面对本课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南充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7.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有关的论据有哪些?
(
)(多选)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F.一生之计在于勤
8.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9.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于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0.本选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1.选文⑥-⑩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2.第⑥段加点的“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郑 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言论,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成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有删改)
13.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14.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15.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喻”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腐可笑,更可慈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今、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同而落败枸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甚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日标中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是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箱;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完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喻”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18.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9.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0.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守(mò)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譬如(pì)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大儒(rú)
辨伪去妄(wàng)
D.程颐(yíng)
懒惰(duò)
流俗传说(sú)
【答案】D
【解析】考查字音的识记。给汉字注音,要依据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注意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要注意多音字的读法等。平时对字音要做好积累和归纳整理。本题注意“颐、譬、滞”的读音。D项中“颐”应读“yí”。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折扣
墨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盲从
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锻练
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凶险
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修改为:“锻练”
应为“锻炼”;“孤方自赏”应为“孤芳自赏”。
3.(原创题)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孩子出国留学不该盲从,应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决策。
B.实际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非但没有夸大甚至还可能是打了折扣的。
C.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更应该墨守成规保持下去。
D.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答案】C
【解析】A盲从: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B折扣,指买卖货物时按原价的若干成计价,如按九成,叫九折或九扣。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不合语境。D不攻自破,意思是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和攻击。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5.下面对本课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答案】C
【解析】本课中心论点分为两个方面: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要全面理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南充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答案】B
【解析】A项,“超”和“左右”矛盾,删去其一;C项,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杂糅;D项,搭配不当,应把“培养”改为“提高”。
7.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有关的论据有哪些?
(
)(多选)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E.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F.一生之计在于勤
【答案】ACE
【解析】要把握好论点、论据的关系。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8.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故选C。
【点睛】
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出现相同的词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
9.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于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的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做摘要和写读书笔记……
(2)示例1: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正确写出推荐的书目并且要有书名号。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哥德)
【解析】(1)“读书的方法”,可以从书籍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来谈。示例:①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②对于好书,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读,加深印象;③读书时,先浏览,遇精彩部分时,再细读,划重点,做到烂熟于心;遇到疑问的地方,要学会利用网络查资料,将疑点弄清楚。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都可以,没有统一的要求,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这样才好陈述理由。传统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不伤眼睛,可以作笔记,可以细细品读。网上阅读好的理由可以是:信息量大,生动直观,方便快捷。据此可作答。
(3)推荐书籍,首先自己要读过要了解此书,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从书籍的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作品的知名度等方面来说明其优长,说明推荐的理由。
示例:《海底两万里》。理由: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作者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正义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与掌握。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要写的名人名言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座右铭就是名人名言,主题是热爱读书。只要是激励人读书的名言或者学生自创的也可,学生自创的话语要凝练,不必写出作者。
示例1: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示例2: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欧阳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0.本选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1.选文⑥-⑩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2.第⑥段加点的“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答案】10.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论点。根据文章中的“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和“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可以概括出文章的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答案】11.举例论证;列举戴震和笛卡尔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从而论证了本段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选文⑥-⑩段主要围绕“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行论证,通过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产生怀疑和笛卡儿的哲学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的事例,所以选文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观点。
【答案】12.不能。因为下文列举事例是按照先大学问家,后大哲学家的顺序进行的,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文章下文,为了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先列举的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产生怀疑的事例,然后列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哲学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的事例,形成前后对应的关系,所以“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郑 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言论,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成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有删改)
13.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由文章第5段中的“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可知。
14.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答案】D
【解析】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所以D项错误。
15.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C
【解析】C项,“‘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曲解了文意,观点过于片面。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喻”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腐可笑,更可慈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今、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同而落败枸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甚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日标中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是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箱;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完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喻”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18.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9.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20.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6.【答案】读书最忌“死啃”。(或“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辨析。论点即作者所持的观点看法,是一个陈述句。通常要先考虑题目,也可考虑首段,也可考虑末段来辨析。
17.【答案】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首段引用小故事作用的分析。议论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文章论点,引出论述话题,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18.【答案】举例论证。准确具体充分地证明了“把书‘读活’,就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这一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辨析。列举了美国高中教育和哈佛大学的标志及目的,其作用是为了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19.【答案】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搜集能力。回答时,应找寻表明作者所持的读书态度的句子,从第④段末不难发现。
20.【答案】一个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一定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书中错误的观点,辨别真伪,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回答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要挖掘其深层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