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力》说课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力》说课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20 11:3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学员:陈定
2007年7月2日
第七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力
学员:陈定
2007年7月2日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以学习力的初步概念为切入点,它为今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或图片,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给出已知力指出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
作用效果)。
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的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具:
演示实验:一根弹簧、二个鸡蛋、若干个气球、橡皮泥、橡皮筋一条、二个条形磁铁、铁钉若干
分组实验:橡皮泥、气球
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法、讨论、交流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生活经验、现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像,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来清晰认识力的存在并让学生感受力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不学”转化为“要学”再到“学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我的动手能力,一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对学生理解、掌握本节知识是十分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2min)
  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很大的“力”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说一说自己对力的理解并说一说关于“力”字的词语。然后教师再提出“那么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什么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

体力
能力
战斗力
权力
生命力
劳动力
气力
力量;能力:(人力,物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
斗力等)
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等)
尽力,努力:(力争上游,力挽狂澜)
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40min)
本环节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力的初步概念(15min);
2、力的相互作用及单位(15min)
3、力的作用效果(10min)。




一、力的概念
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汽车

拖车


箱子


弹簧
物体(施力)
作用
物体(受力)
概念: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此实验中是否产生力的作用?与前面图片中的情景不同点在哪儿?
磁铁和铁钉不接触,但有吸引,则
有力产生。
磁铁吸引铁钉及磁铁与磁铁的排斥、相吸(磁铁和铁钉没有接触)
2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
用手拍打大腿,体验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
手和腿分别又有什么感?是否只有腿感觉到疼?
用手用力拍桌子
手是否感到疼痛?
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
观看影片:一名学生穿上旱冰鞋,面对墙站好后,推一下墙。
人远离墙滑动
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后退?人推墙人受不受力?如果受力,施力物体是谁?
原来人对墙施力的同时,墙也对人施加了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两个物体而存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位:
1.力一般用F来表示
2.牛顿,简称牛,符号(N)
1)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1N。
(2)一包方便面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1
N。
(3)一本物理书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3N。
挤压气球、弹簧、橡皮筋
各现象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
具体的表现?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或者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即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本节课总结
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而存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力。
1、力的定义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
4、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
1、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或人物。
?????
?2、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

(一)、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作用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有力就一定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过程中着重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方法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简单生活还原实验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概括的能力。遵循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