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一美术鉴赏必修第七课 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高一美术鉴赏必修第七课 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19 08:3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七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巴尔扎克》花费了罗丹5年的心血,却未被作协采纳,还遭到来自各方的粗暴攻击,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他容忍了这种粗暴的议论与不公正的评价。将这件作品放在自己的别墅花园里,陪伴罗丹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罗丹去世后《巴尔扎克》才得到人们的承认,后来这尊不朽的铜像被安置在巴黎街头供人瞻仰。这尊雕像真正使罗丹超越了传统,达到更大的自由,从而跨入了现代的行列。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湿壁画,3654×1314CM,1508—1512,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藏),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1475年—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雕刻方面的著名代表作有《大卫》、《摩西》等,绘画方面的重要代表作有《西斯庭教堂天顶画》、《西斯庭教堂祭坛画》等,建筑方面的代表作有圣罗伦佐教堂图书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等。其中西斯庭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 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乃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这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周围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画了12位男女先知,四角画摩西、大卫等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画有各种青少年形象。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有的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壁画公开展出后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由于米开朗基罗长达四年之久的高空仰面作画,他的颈项僵直,以至看书看信均须置头顶仰视,其劳动之艰苦可想而知。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之特殊,就在于他们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上的敏感性,他们是以艺术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
他们受到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的某种触动时,变回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造的冲动与欲望
毕加索以无比简洁而闻名的作品是一个逼肖的牛头,其实是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放在一起做成的。这是一个风趣而简单的游戏,但是要使他们具有意义,就必须对要创造的物体形式各种微妙的含义有极好的理解力。而且这对于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牛还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是在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这也就是艺术创作的针对性
在现实方面,这种针对性表明艺术家试图对某些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艺术方面则可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独特主张
这两方面的意图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图既有可能是分离的——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之中,也有可能是重合的——同时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或者是在同一件作品中有不同的侧重。接着说明的是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它也包括两个方面: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这里要说的是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按照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形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必定受到其所生存和成长的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对艺术家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艺术家的个性、知识水平和家庭、爱情等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本身。
画家运用超现实的梦幻手法表现生日的一个梦境:画面上出现的画家本人和爱妻心醉神迷地飘浮在空中,当帕拉手捧鲜花走过来时,他们热烈地相吻。在这幅画中,夏加尔抛弃了形体分解而采用色面分割的手法,以人物黑色礼服、黑裤子与红色的地毯、桌子台布等相配造成一种热情而温暖的爱的气氛。他称自己的艺术是“心理的写实”,他描绘的不是物体的外观形象,而是心理感受的世界,他突破时空的限制,多种形象同时出现于画面。
在一个充满了俄罗斯情调的房间里,一对恋人飞腾追逐,男士回头示爱,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却被画家浪漫而富有想象地表现出来。艺术家是通过这样的处理来更全面地表达出“生日”时的喜悦和两个恋人之间的亲密情感。大块的红色帮助传达了这种情绪。
马尔克·夏加尔(1887—1985),西方现代派著名代表人物,出生在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既是农民又是手艺人。夏加尔很早就不顾父母的反对,立志要当画家。最初在维捷布斯克美术学校学习,后又进入当时俄国新艺术中心的贝德尔斯洛格美术学校。但是,徒有其表的学校教育使他失望。当他了解到当时法国的现代主义绘画后,就于1910年第一次来到了巴黎。这对他的艺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回到了祖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曾一度让他担任政府的主管艺术的职务,但由于他不能适应当时的创作环境,1922年又来到了巴黎。从此一直生活在这里并加入了法国籍,最终成为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早期受立体主义影响,以后喜欢表现幻想,富有想象力,具有梦幻的特点。
《生日》是他最典型的作品。画上描绘他在结婚前一次与他的女友贝拉相会的印象。那天夏加尔生日,贝拉拿着鲜花,步履轻盈地走进画室,他便立即跃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来吻她。人物飘飘欲仙,构思颇具幽默感,表达了画家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时徐悲鸿正在印度访问,在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引荐下,徐悲鸿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即创作了国画《群马图》,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这就是这幅《愚公移山》。
古元,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当时艺术大师徐悲鸿于展览会上见到古元的木刻,兴奋地在报上发表文章,称其为“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惟对于还没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新兴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
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主要是从美术作品的三大分类——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角度分别讲述艺术家意图的不同呈现方式的
具象艺术
具象艺术举的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具象艺术体现意图在过程上必须首先收集形象,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营造出故事展开的典型环境;在方式上,则通过具体人物、道具、环境等的塑造,使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性和可读性。
董希文(1914—1973年),浙江绍兴人。先后就读于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等校。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4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油画《开国大典》,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他曾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特别是大胆地把国家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
李桦在鲁迅影响下开始吸收德国风,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民族魂的力作,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却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李桦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举的是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的例子。前者说明,意象艺术尽管也可以有一个故事情节,但不是通过具体可辨的真实形象,而只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就可以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后者则说明,意象艺术还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他的某种意图。
这是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名为《西王母 历史故事 车骑画像石》中的一小部分。这块画像石的画面共有五层,第一层(即顶部)刻画神坛上的西王母;第二层自右至左依次刻画伏羲、女娲、祝诵、神农、黄帝、颛顼、帝尧、帝舜、夏禹及夏桀等帝王图像;第三层自右至左刻画曾母投杼、闵子骞御车等历史故事;第四层自右起刻画曹子劫桓、荆柯刺秦王等故事;第五层刻画行驶的一列车骑。
荆轲刺秦王 画像石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汉)
《卢昂大教堂》更体现了莫奈企图真实地捕捉现实的愿望。他在同一地点同时展开数张画布,每张画布只在同一时间画上10到15分钟,每天同一时刻在相同光线下工作,知道弯成,这样每一组画像一个完整的乐章一样构成一个整体。《卢昂大教堂》在1893年共画了20幅。这些作品完全成了色彩的交响——物体的结构都消失在这种交响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强调了色彩近乎纯色的同时并置,以使画面变成了色点之间的闪烁,不过只有到了新印象主义时,纯色点的并置才更纯粹起来
《卢昂大教堂》(油画,107×73CM,1894,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莫奈(法国)
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由于前面有很多例子,所以这里举的是俄国艺术家塔特林的建筑构成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的例子。它表明,抽象艺术体现艺术家创作意图的方式主要是借助美术的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由于观念艺术在当代越来越重要,所以这里还特别对观念艺术的表达艺术家意图的方式给予了简单说明。这里举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L·H·O·O·Q》的例子,它说明了艺术手段对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重要性。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析世鉴》在这里仅作为理解观念艺术实现意图的参照。
【名称】第三国际纪念塔
【类别】建筑 、 模型
【作者】塔特林
【建造时间】1919年--1920年
【建筑类型】纪念塔
【属地】收藏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博物馆内
 (Tatlin)设计的纪念塔计画就是代表构成主义者的雄心。这个纪念塔的设计图是既往所未看到的,高1300英尺,比Eiffel Towel要高。全部由钢架和玻璃制成,内部包容办公室、大会堂及讲堂等。这种先驱的设计,正显示出构造主义的方法对机能目标的结果,以及视觉上一项最切题的证明。 塔特林的纪念塔,无疑地是第一座构成主义最优美的作品,它给予视觉世纪以革命。它象征着新动力的文明(new dynamic society)。当构成主义产生了他们的建筑理论,它的建筑正是祖先预言的一项显证。
《析世鉴》(装置,局部),徐冰
徐冰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年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立刻引起了轰动,受到美术界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他的大型作品《析世鉴》更是众说纷纭,在美术界引起了一场争论,褒贬不一,被称为“徐冰现象”。在这件作品中,他以版画刻制的语言方式进行印刷,以此追求和返回到版画最初的本质,但同时又把这些“印刷品”置于空间和环境之中,营造出一个多维的艺术的空间,从而使作品进入观念的综合表达而非语言的单一表现——这里既有版画的语言,也与雕塑和建筑相关,但更表达了作者对“版画”的本质和概念拓展问题的关注,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杜尚(1887—1968)的早期作品受立体派和未来派的影响,创作出这类风格的最著名的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在取得意料不到的巨大成功之后,杜尚又开始了向其它领域的探索。在杜尚看来,现代艺术已和传统艺术完全不同,艺术品不再是什么特殊的事物,而就是一件物品而已,其理由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艺术家使用的一管管预料都是机器制造出来的,都是形成的产品,所以我们必须断定,世界上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现成物的辅助品’。”所以,“我想揭示艺术和‘现成物的辅助品’之间的矛盾,便想象了一种‘互惠的现成品’:可以把一幅伦勃朗的画拿来当烫衣板!”正是这样的思想使他在1913年就创作了一件把自行车轮倒过来的可以旋转的作品。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关键就在于“发现”,在于从日常人们习惯了的但又不在意的事物中“发现”艺术的存在。这种观念十分重要,它对以后的观念艺术、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活动艺术、废品艺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的《L·H·O·O·Q》(又称《有胡须的蒙娜丽莎》)是杜尚现成品艺术的又一重要代表作。在此之前,他于1917年曾把一个小便池直接拿到展览会上,并题上“R·MUTT”,以《泉》为名展出。这次他采用了同样的手法,但这次他使用的是一个平面的印刷品,他在世界闻名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画上胡须,并命名为“L·H·O·O·Q”而成为他自己的作品。其意图是多方面的:既是对人们普遍审美观的嘲讽又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既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又重新解释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