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课
题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上课时间
2020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艺术家创作过程和创作手法,知道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过
程:艺术家和我们一样创作——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方
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作品与画家的作品作比较,了解画家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用多媒体演示了解画家的创作,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对不同艺术家作品及同意艺术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欣赏、比较,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和领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及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质,理解生活对创作的意义。
设计思路
由于与艺术家接触少,学生很难理解他们,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家与普通人一样。因此,导入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相关情感联系起来,在共鸣中展开讨论。进而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了解艺术创作过程三种表现手法。最后的报告总结能增强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生活内涵的理解力和观察力。
学习重点
熟悉艺术家创作过程,探究艺术家创作的手法。
学习难点
体验和领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及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意图
教具学具
教学设备及软件:电脑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参考资料:参考图片、示范作品和电子课件、画册等学生准备:自己喜爱的绘画作品、铅笔、橡皮
教
学
过
程
组织教学(1分钟)学生是否准备好了要求带来的绘画作品导入新课(5分钟)如果学生已经带来了他们的作品,让他们彼此分享,并说出上面都画了或展示了些什么。例如:为什么喜欢这张画,它哪里吸引你?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
学生们可能有多种回答,试图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对作品的看法。
认定目标
让学生今天每个人都当一名“专家”,来分析艺术家的绘画创作。
教学活动(30分钟)艺术家和我们一样创作幻灯片展示罗丹(法国)《巴尔扎克》(雕塑
1898年)(学生模仿“巴尔扎克”
)提问:没错,这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巴尔扎克》,那么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过程中的故事,有同学知道吗?请告诉给大家。(学生讲解)讨论:1、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去?2、从这个故事里,让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讨论后回答)还是让我们看看罗丹自己是怎么来解释的吧。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的奋斗的结果,我的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课本34页)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那里?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课本35页上毕加索的这幅作品,它是什么?(学生回答“牛头”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牛头”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学生仔细看后回答“单车的车把和座椅!”
)分析:这是毕加索用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组合而成的作品。毕加索用大家熟视无睹的部件,巧妙地加以组合,就成就了一件艺术品。提问:大家也都见过、骑过单车,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创作出“牛头”来呢?艺术家为什么就能够创作出来呢?他们比我们普通人多的是什么呢?其实,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不神秘,他们也是生产者,他们以视觉语言为手段,创作出艺术品为产品,
他们比一般人有更敏感的视觉,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触动,使得艺术家有感而发,从而产生表达和创作的冲动和欲望。三、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我们来从大的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个是现实因素,一个是艺术因素。具体的来看,一是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一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艺术主张。正是这些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展示幻灯片《草地上的圣母》。知道的同学请先不要说出这幅作品的名称,大家来说说画中央的女性是个什么样的身份呢?(学生讨论)展示作品题目《草地上的圣母》看来,大家单纯从画面上是没有能看出这是圣母的形象,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分析:画家通过宗教题材来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处理明暗、
的能力。再比如说,展示幻灯片《丛竹图》从艺术角度来探讨的话,我们再来看看文人画。大家知道文人画主要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那么,在相同的社会和文化的条件下,还有什么因素会对创作意图产生影响呢?最重要的还是人,创作艺术作品的艺术家本身。那我们就从“徐黄异体”说起。(徐熙、黄筌的生平和艺术特点的对比分析)四、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略讲)我们要从不同的类型的艺术形式来看艺术家创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学过的艺术形式的类型有那些呢?(具象、意象和抽象)那我们就分类来看看,1、具象作品(内容、形式)展示幻灯片《开国大典》2、意象作品(整体氛围的渲染)展示幻灯片《卢昂大教堂》系列,请同学们分析是在什么天气和什么时间段光线下描绘的。展示幻灯片《荆轲刺秦王》3、抽象作品
(形式语言本身及其构成关系)展示幻灯片《第三国际》、《五月的风》4、艺术发展的趋势——综合、模糊、交叉展示幻灯片《
L.H.O.O.Q》五、作业布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开国大典》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1、学生分组讨论。2、教师小结。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艺术家有感而发,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视觉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情感和艺术家对艺术问题的的观点、主张产生了不同的创作意图。其中有的强烈、有的抒情、有的悲壮、有的优美、有的以形象传情、有的以叙事达意。二、形成创作意图的因素1、对现实社会和艺术感受和见解。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2、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以及个性、知识水平。(1)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表现意图。如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家以宗教题材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中国文人画家通过梅、兰、菊、竹或山水表现个人的情操。(2)相同社会文化不同的经历、个性、知识水平不同的创作意图。如:抗日战争时期,画家李华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他以表现主义风格创作了《怒吼吧,中国》来揭露批判现实;古元生活在延安解放区,他以写实主义风格创作《离婚诉》来歌颂延安人民的新风尚。三、如何表现创作意图1、具象艺术反映时代精神,再现真实的典型人物人物和场景,渲染生动的氛围,运用写实的语言手法搜集归纳形象,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组织处理画面。徐悲鸿《愚公移山图》赏析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2、意象艺术表现艺术家的感觉和情感,不注重形象的刻划和表现。而是通过整体气愤的渲染直接表达作者的意图。如:《荆可刺秦王》意在表现那种紧张、危险气氛。莫奈《卢昂大教堂》意在表现阳光下光色交融的感受。3、抽象艺术艺术家既不塑造形象,也不烘托气氛,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符号以及本身的构成关系,来传递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当今艺术呈现综合、模糊、交叉的特征。艺术家的某中观念和手段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家越强调手段,意图就越明确。如:杜尚的《蒙娜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