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
(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图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问题。
2.经历活动过程,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渗透集合、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区别理解关联两句话的不同意思,如“抽中书的人”与“只抽中书的人”,如“参加跳绳比赛的”与“只参加跳绳比赛的”。
【教学用具】:
(教师)课件,板书贴纸,抽奖箱及礼物8份,
大圈与小圈纸片,2张塑胶凳。
(学生)《课前小研究》,《课堂小练笔》。
【课前游戏】
一.《猜一猜》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看电影,他们至少要买几张票?
答:三张票。
(爷孙3人,爸爸即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2. 学校合唱团计划在二(1)班招收20名团员,学校铜管乐队也计划在二(1)招收20名团员。但是二(1)班的总人数36人,能完成这2个团的招生计划吗?
答:能完成。(其中,至少有4人既参加合唱团,又参加铜管乐团。)
二. 《幸运抽奖》
1.你们真聪明,屈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游戏《幸运抽奖》。我们抽签决定谁可以中奖,好不好?
谁来抽第一种礼物?(抽5个号码)谁来抽第2种礼物(抽2个号码)最后一个中奖号码,让老师来抽吧! 板书:中奖学生的学号
作文书
*号
*号
*号
*号
*号
铅笔
*号
*号
*号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
(1)讲台的台板与地面之间的空隙是80厘米。这张胶凳高50厘米,两张胶凳高度就是100 厘米,这两张凳子能放进去吗?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
第一种:不能。50厘米+50厘米>80厘米
第二种:能。(请学生用实物演示,上下重叠摆放后,2张凳子的高度小于80厘米,能放进去。)
(2).我们班有36张胶凳,照这样叠放成一竖排,重叠的部分总数是多少,你会算吗?(不会)
今天,我们就学习《数学广角——集合》中简单的重叠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
2.探讨中奖情况
(1)颁奖活动——有请中奖的8位同学上台领奖(掌声欢迎)
对照板书《中奖的学生学号》
作文书
*号
*号
*号
*号
*号
铅笔
*号
*号
*号
师: 唉?为什么只有7位(或6位),还有谁没上来啊?让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抽中作文书的,请站讲台的左边;抽中铅笔的,请站讲台的右边。
这一位(或者2位)抽中两份奖品的同学,他应该站在哪里呢?(区别、对比,释解)——
站在左边的这3人,表示“只抽中书的3人”;
左边的3人,加上中间的2人,表示“抽中书的5人”。
站在右边的1人,表示“只抽中笔的1人”;
右边的1人,加上中间的2人,表示“抽中笔的3人”。
而既抽中书,又抽中笔的人,为什么站在中间呢?老师发现:你们的思维与约翰.韦恩很相似。
(3)数学小知识《韦恩图》。
约翰.韦恩 (John Venn),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1881年发明了韦恩图。
3.试一试,填写韦恩图
谁能试着在这幅图上,把今天的中奖情况表示出来呢?(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
4.解析图例
(1)两个圈之间相交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既抽中作文书,又抽中铅笔的)左边,这个完整的红色圈圈里,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画图的实际,表示“抽中作文书的”或“抽中铅笔的”)右边,这个完整的黄色圈圈里,表示什么?(根据画图实际而回答,表示“抽中作文书的”或“抽中铅笔的”)
(2)左边红色圈减去重叠部分后,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只抽中**的)右边蓝色圈减去重叠部分后,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只抽中**的)
5.探讨第2种中奖情况
老师还遇到过另一种中奖情况:抽中作文书的有5人,抽中铅笔的有3个人,这3人正好都同时抽中了作文书。这种情况,谁能用这两个圈圈表示一下?(一大一小2两个圈圈)
(解析)
大圈圈表示“抽中作文书的5人”,小圈圈表示“抽中铅笔的3人”也表示“既抽中书,又抽中笔,重叠部分的3人”,所以,应该把小圈圈画在大圆圈的里面……
6.初步小结:
韦恩图,能直观地看出各项的数量,尤其是重叠部分的数量,在数学中我们叫它集合图,也叫文氏图。
二.进一步认识《韦恩图》
1. 《你能读懂这幅图吗?》
师:一百多年来,韦恩图广泛应用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演变着。看,这么多这么复杂的重叠关系也能表示出来(演示图例)。
谁能说一说,图种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中间,两圈相交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表示:“既参加小制作,又参加绘画的有2人”。)左边,这个完整的红色圈圈,表示什么?(表示:参加小制作的有5人)右边,这个完整的红色圈圈,表示什么?(表示:参加绘画的有2人”。)
参加小制作的人
参加绘画的人
左边红色圈减去重叠部分后,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只参加小制作的有3人)右边蓝色圈减去重叠部分后,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只参加绘画的有2人”。)
2.学习P104——例1
(先读题,再提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1)观察表格,你知道了什么?(指名答)跳绳和踢毽名单中,重复出现的人,用什么方法找出来?(连线法)
(2)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先讨论,再《课堂小练笔》纸上做一做。
(3)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着重讲解以下的解题方法——
9+8—3=14(人)答:一共有14人。
小结:要解决重叠问题,先要清楚知道“重叠部分的数量”。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真棒!我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轻松应用我能行。
1. 动物运动会(P105做一做)动物王国召开运动会,你们看,哪些动物来参加了?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吗?
(演示课件,口答,抢答,一齐解决问题。)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2.智力大比拼
(1)P106-3 《在圈中填合适的数。》
大于50小于70的数,有哪些?(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有19个,列式70-50-1=19个)
大于60小于80的数,有哪些?(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也是有19个,列式70-50-1=19个)
两个圈中都有的数有多少个?请在《课堂小练笔》纸上填一填。
集体汇报,演示学生作业。
(2)P107-5《参观动物园》。
参观熊猫馆的
参观大象馆的
在圈中的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去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算式?
(着重讲解以下的解题方法——
只参观熊猫馆的: 25-18=7(人)
只参观大象馆的: 30-18=12(人)
去动物园的一共有:7+12+18=37(人)
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重叠现象?(指名回答)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一起来了解一下。 (课件演示)
3.《水彩笔中的重叠问题》
笔杆长16厘米,笔帽长3厘米,戴上笔帽后,这支笔的长度是19厘米吗?(不会,比19厘米短)
戴上笔帽后,现在这支笔长17厘米,重叠的部分是多少?
(抢答:16+3-17=2厘米,答:重叠部分长2厘米。)
4.《扫把的秘密》
扫把头90厘米长,竹竿170厘米,接头处至少30厘米才牢固。接好后,扫把的长度最多是( )厘米。(选一选)
A.170+90-30=230(厘米)
B.170+90+30=290(厘米)
师:同学们真聪明!
五、你学会了什么?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2.课中我们着重学习——简单的重叠问题中求韦恩图中“一共有多少?”的2种解决方法。我们来提炼总结一下。
(1)把整个左圈看作“A项”,把整个右圈看作“B项”,中间是重叠部分。求一共有多少,该怎样列式?
(板书):(1)A项+B项-重叠部分
(2)左圈减去重叠部分后的黄色部分,称为“只在A项的”;右圈减去重叠部分后的蓝色部分,称为“只在B项的”。求一共有多少,该怎样列式?
(板书):(2)只在A项的+只在B项的+重叠部分
结语: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数学广角——集合
重叠问题
一共有多少?
方法(1) A项 + B项 - 重叠部分
方法(2)只在A项的+只在B项的+重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