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量杯、水、梨、不规则物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同学们,经过前两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能途中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像西红柿、梨、石头等这样不规则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指出显示生活中还存在不规则物体,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合作质疑探究
1.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不规则物体。
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不规则物体。
2.出示例题
①师:老师也带来了2个不规则物体,橡皮泥对同学们来说很熟悉,像橡皮泥这种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来求它的体积?
学生: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②像梨这样的不规则物体可以用橡皮泥这样的方法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用排水法。
3.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实验要求:
①请记录量杯内水的体积和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后的总体积。
②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③想一想:怎样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那部分的体积。
深化认识,把不规则物体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里如何求体积?
师:如果没有量杯,把不规则物体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里如何求体积?
得出结论:V物体=V上升部分(或下降部分)
师生小结: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是把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或下降)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容器底面积×水面上升(或下降)那部分的高度。
【设计意图】因为探讨、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照顾中下生我在这再次让学生通过探讨的方式重温实验过程,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求不规则物体需要的条件。
看书质疑P39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提出疑问:乒乓球、冰块、海绵能用排水法求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看书质疑,进一步强化通过实验推导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并利用补充完整例题及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不规则物体需要满足的条件。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①
②小刚家有一个正方体的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12厘米,放进两条同样大的金鱼后,水面上升了0.4厘米。一条金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变式练习。
②把一个体积为460立方厘米的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此时溢出一部分水,你知道溢出部分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吗?
③在一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水缸中,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拓展练习
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L的水,再把一个土豆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3c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上,我们需要做到循序渐进。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练习中基本上采用全部放手的做法,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作业:
回家后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六)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物体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
= 底面积×上升(或下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