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 (×)
(3)一个人在用力打拳,可见一个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 (×)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
2.如图所示,一个大人甲跟一个小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甲 乙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D.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力才比小孩的力大,有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构成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牛顿第三定律,所以二者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力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体上,不能求合力,小孩被拉动是因为他受的拉力大于他所受摩擦力.故选项B正确.]
3.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D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如图所示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绳质量不计,且保持水平,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
探究:(1)甲对绳的拉力,乙对绳的拉力对应的反作用力分别是什么?
(2)甲获胜,是不是甲拉乙的力大于乙拉甲的力?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吗?
提示:(1)甲对绳的拉力其反作用力是绳对甲的拉力,乙对绳的拉力其反作用力是绳对乙的拉力.
(2)不是.甲拉乙的力与乙拉甲的力始终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最直观的不同就是受力物体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 受力物体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性质 相同 不一定相同
依存关系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 无依存关系,撤销其中一个,另一个仍可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叠加性 不可叠加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不会抵消 可以叠加求合力,合力为零,两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例1】 (多选)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思路点拨:先对物体受力分析,找出相互平衡的力,然后找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对施力物体的作用力是反作用力.
CD [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A错;作用力F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作用在墙壁上,这两个力不能成为平衡力,也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错;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墙壁对物体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因物体处于静止,故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C对;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对.]
辨别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方法
[跟进训练]
1.下列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也为零,作用效果也相互抵消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一对平衡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一对平衡力也是如此
D.先有作用力,接着才有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却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选项A错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同时性、同性质的特点,而一对平衡力不一定具有这些特点,选项B正确,C、D错误.]
牛顿第三定律
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把两个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如图甲所示,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
甲 乙
探究:(1)乙图中的正、负表示什么?
(2)仔细观察分析乙图,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1)图像中的正、负表示方向,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2)由图乙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图线关于t轴对称,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时刻相等,即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变化情况完全一样.
1.牛顿第三定律的公式表达:F=-F′.负号表示两者方向相反,等号表示两者大小相等.
2.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意义: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反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特点,揭示了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联系.
3.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1)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
(2)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若一个产生或消失,则另一个必然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就违背了“相互关系”.
【例2】 质量为M的人站在地面上,用轻绳通过光滑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重物从高处放下,如图所示,若重物以加速度a下降(a<g),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 )
A.(M+m)g-ma
B.M(g-a)-ma
C.(M-m)g+ma
D.Mg-ma
思路点拨:①“轻绳、光滑定滑轮”说明绳对重物的拉力和对人的拉力大小相等.
②求人对地面的压力可用转换对象法先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 [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甲 乙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
所以绳子上的拉力F=mg-ma.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F+N=Mg
所以N=Mg-F=Mg+ma-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所以N′=N=(M-m)g+ma.]
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
牛顿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固体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气体和液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与作用力的性质、作用方式(接触或不接触)、物体的质量大小、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一题多变】 若将上题的加速度a反向即重物以a加速上升(a<g)且M>2m,求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解析] 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甲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所以绳子上的拉力
F=mg+ma
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乙
由平衡条件知:F+N=Mg
所以N=Mg-F=Mg-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所以N′=N=Mg-mg-ma.
[跟进训练]
2.如图所示,滑杆和底座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一质量为m的猴子沿杆以0.4g的加速度加速下滑,则底座对地面的压力为( )
A.Mg+0.4mg B.Mg+0.6mg
C.(M+m)g D.Mg
B [以猴子为研究对象,分析猴子的受力如图甲所示:竖直方向受重力mg和杆对猴子的摩擦力Ff,则有mg-Ff=ma ①
滑杆和底座受力如图乙所示,
受重力Mg、支持力FN,猴子对杆的摩擦力Ff′
三力平衡:FN=Mg+Ff′ ②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f′=Ff ③
由①②③解得FN=Mg+0.6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底座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FN′=FN=Mg+0.6mg,方向竖直向下.故选B.]
1.物理观念: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
2.科学思维: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相关问题的求解.
3.科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平衡法.
1.(多选)下面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是( )
A.小船靠划桨前进
B.帆船利用风力来航行
C.螺旋桨飞机通过螺旋桨旋转飞行
D.喷气式飞机向后喷出燃气推动飞机前进
ACD [当坐在船上的人划桨时,桨对水有向后的作用力,同时水对桨有一个反作用力向前,使得小船向前行,A正确.同理C、D正确,B错误.]
2.我国跳水运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图所示为运动员跳水前的起跳动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蹬板的作用力大小大于板对她们的支持力大小
B.运动员蹬板的作用力大小小于板对她们的支持力大小
C.运动员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相平衡
D.运动员所受的合外力一定向上
D [运动员蹬板的作用力与板对她们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A、B错误;运动员起跳过程,是由静止获得速度的过程,因而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合外力竖直向上,运动员所受的支持力大于重力,C错,D对.]
3.下列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
B.电灯拉悬绳的力与悬绳拉电灯的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
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选项A、C、D都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多选)马拉车运动时,设马对车的作用力为F,车对马的作用力为F′.关于F和F′的说法正确的是( )
A.F和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当马与车做加速运动时,F>F′
C.当马与车做减速运动时,FD.无论马与车做什么运动,F和F′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AD [马与车之间的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一定相等,故A、D项正确;车做加速(减速)运动的原因是马拉车的力大于(小于)车所受的阻力,故B、C项错误.]
5.(思维拓展)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特伍德设计的装置,不考虑绳与滑轮的质量,不计轴承、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初始时两人均站在水平地面上,当位于左侧的甲用力向上攀爬时,位于右侧的乙始终用力抓住绳子,最终至少一人能到达滑轮.
问题:质量对二者谁先到达顶端有何影响.
[解析] 由于滑轮光滑,甲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乙的力,若甲、乙的质量相同,甲用力向上攀爬时,甲拉绳子的力等于绳子拉乙的力,甲、乙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和速度,所以甲、乙应同时到达滑轮;若甲的质量大,则由甲拉绳子的力等于乙受到的绳子拉力,得甲攀爬时乙的加速度大于甲,所以乙会先到达滑轮,故质量大的后到达顶端.
[答案] 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