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鲁科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学案 第2章 素养培优课(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鲁科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学案 第2章 素养培优课(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19 09: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素养培优课(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例1】 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了12 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20 s,行进了50 m,求汽车在此次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思路点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汽车初速度为0,匀加速达最大速度;接着匀减速到0,首选平均速度公式解决.
[解析]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
设最大速度为vmax,由题意得
s=s1+s2=a1t+vmaxt2-a2t,t=t1+t2,
vmax=a1t1,0=vmax-a2t2,
解得vmax== m/s=5 m/s.
方法二:平均速度法
由于汽车在前、后两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后两段的平均速度均为最大速度vmax的一半,即==,由s=t得vmax==5 m/s.
方法三:图像法
作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v?t图像如图所示,v?t图像与t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的大小相等,所以s=,则vmax== m/s=5 m/s.
[答案] 5 m/s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没有加速度a,也不涉及加速度,只涉及初、末速度和时间,利用s=t求位移比较方便.
[跟进训练]
1.沿直线做匀变速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0.5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1.5 s内的平均速度大2.45 m/s,以质点初始时刻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
A.2.45 m/s2 B.-2.45 m/s2
C.4.90 m/s2 D.-4.90 m/s2
D [质点在第一个0.5 s内的平均速度为v1,即在t1=0.25 s时的速度为v1;在第一个1.5 s内的平均速度为v2,即在t2=0.75 s时的速度为v2.由题意得:v1-v2=2.45 m/s,故a== m/s2=-4.90 m/s2,D正确.]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时间等分(设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则:
(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2)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3∶5∶…∶(2n-1).
2.按位移等分(设相等的位移为s)的比例式
(1)通过前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时的瞬时速度之比v1∶v2∶v3∶…∶vn=1∶∶∶…∶.
(2)通过前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n=1∶∶∶…∶.
(3)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t1′∶t2′∶t3′∶…∶tn′=1∶(-1)∶(-)∶…∶(-).
【例2】 一小球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斜面足够长),已知小球在第4 s末的速度为4 m/s.求:
(1)第6 s末的速度大小;
(2)前6 s内的位移大小;
(3)第6 s内的位移大小.
思路点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相等时间间隔的速度、位移规律的比例关系,可以容易得出结果.
[解析] (1)由于第4 s末与第6 s末的速度之比v4∶v6=4∶6=2∶3
故第6 s末的速度v6=v4=6 m/s.
(2)由v4=at4得a===1 m/s2
所以第1 s内的位移s1=a×12 m=0.5 m
第1 s内与前6 s内的位移之比s1∶s6=12∶62
故前6 s内小球的位移s6=36s1=18 m.
(3)第1 s内与第6 s内的位移之比sⅠ∶sⅥ=1∶(2×6-1)=1∶11
故第6 s内的位移sⅥ=11sⅠ=5.5 m.
[答案] (1)6 m/s (2)18 m (3)5.5 m
求出第1 s末的速度和第1 s内的位移,然后灵活应用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式求解会比较简洁.
[跟进训练]
2.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比为s1∶s2,在走完第1 m时与走完第2 m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s1∶s2=1∶3,v1∶v2=1∶2
B.s1∶s2=1∶3,v1∶v2=1∶
C.s1∶s2=1∶4,v1∶v2=1∶2
D.s1∶s2=1∶4,v1∶v2=1∶
B [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知s1∶s2=1∶3,由s=at2知,走完1 m与走完2 m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1∶,又v=at,可得v1∶v2=1∶,B正确.]
位移差公式Δs=aT2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Δs=s2-s1=aT2.
2.证明:设物体以初速度v0,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计时起,时间T内的位移为
s1=v0T+aT2,
在第2个时间T内的位移为
s2=v0×2T+a(2T)2-s1=v0T+aT2
由以上两式可得,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
Δs=s2-s1=-=aT2
即Δs=aT2.
进一步推证可得:
Δs=sn+1-sn=…=s2-s1=aT2.
3.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Δs=s2-s1=s3-s2=…=sn-sn-1=aT2成立,则a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利用Δs=aT2,可求得a=.
【例3】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质点在这两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大小和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思路点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满足Δs=aT2的特殊推论.
[解析] 设质点在第1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1,在第2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2,在第2个时间间隔末的速度为v3,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得:第1个4 s内的平均速度1====6 m/s,第2个4 s内的平均速度2====16 m/s,8 s内的平均速度====11 m/s,联立解得:第1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1=1 m/s;第2个时间间隔初的速度为v2=11 m/s.根据逐差相等公式
Δs=s2-s1=aT2可得,
64 m-24 m=a×(4 s)2,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a=2.5 m/s2.
[答案] 1 m/s 11 m/s 2.5 m/s2
在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常用=,求加速度时,则常用Δs=aT2.
[跟进训练]
3.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 m和7 m.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  )
A.25 m B.24 m
C.20 m D.36 m
A [根据Δs=aT2解得a=-2 m/s2,设汽车的初速度为v0,第1 s末的速度为v1,则v1==8 m/s,根据v1=v0+aT,代入数据解得v0=10 m/s,故刹车时间为t==5 s,所以刹车后6 s内的位移s==25 m,A正确,B、C、D错误.]
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1∶3∶5 B.1∶4∶9
C.1∶2∶3 D.1∶∶
A [由于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之比s1∶s2∶s3=1∶3∶5,而平均速度=,三段时间都是1 s,故三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故A正确.]
2.(多选)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3 m,则(  )
A.第3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1.2 m/s2
C.前3 s内的位移是6 m
D.3 s末的速度是3.6 m/s
ABD [第3 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3 m/s,故A正确;设加速度大小为a,则有s=at-at,得:a== m/s2=1.2 m/s2,故B正确;前3 s内位移为:s3=at=×1.2×9 m=5.4 m,故C错误;3 s末的速度是:v3=at3=3.6 m/s,故D正确.]
3.(多选)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的位移是2 m,第4 s内的位移是2.5 m,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2 s内的位移是2.5 m
B.质点的加速度是0.125 m/s2
C.第3 s末的瞬时速度是2.25 m/s
D.第4 s末的速度为2.75 m/s
CD [由Δs=aT2,得a== m/s2=0.5 m/s2,s3-s2=s4-s3,所以第2 s内的位移s2=1.5 m,A、B错误;第3 s末的速度等于第3~4 s内的平均速度,所以v3==2.25 m/s,C正确;v4=v3+at=2.75 m/s,D正确.]
4.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 m/s,4 s内位移为20 m,求:
(1)质点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2)质点4 s末的速度大小;
(3)质点2 s末的速度大小.
[解析] (1)利用平均速度公式,4 s内的平均速度== m/s=5 m/s.
(2)因为=,代入数据解得,4 s末的速度v4=8 m/s.
(3)2 s末为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故v2==5 m/s.
[答案] (1)5 m/s (2)8 m/s (3)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