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1思维导图
02知识梳理
一、淝水之战
1.时间、对象、结果:383年,________与________交战于淝水,东晋获胜。
2.影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背景:
(1)439年,________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上,与汉族已无
明显的区别。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4)北魏________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4.改革措施:494年迁都_______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________联姻等。
5.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6.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7.表现: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________逐渐减少。
8.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文化和________
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是其直接目的。
2.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拓展延伸
1.北魏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措施之间的联系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都曾建都洛阳,这里汉文化氛围浓厚。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此后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2.山西地方史
(1)北魏最初将都城建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就是迁都洛阳。
(2)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被称为“民族大熔炉”,在少数民族内迁中,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几乎都来过山西,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民族逐步交融。
3.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元,是一位
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自幼崇尚汉儒文化,亲政后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亲手把鲜卑民族与中原民族融合在一起。北魏在洛阳建树甚多,如在东汉遗址上建立北魏都城,建永宁寺塔,首开龙门石窟等。499年,元宏于南征途中病死,终年33岁,葬于长陵,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03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下列哪个选项不会出现在作者关于淝水之战的叙述中(
)
A.战役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进攻东晋
C.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想一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
③这两场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④这两场战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兵必败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时空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构建时空观的基本要素,淝水之战爆发时间是383年,按世纪年法换算正确的是(
)
A.3世纪80年代
B.3世纪90年代
C.4世纪80年代
D.4世纪90年代
4.“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它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受同化”的根本目的是(
)
A.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维护北魏统治
D.统一语言
5.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6.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的有(
)
①他上朝时必须穿汉服
②在一切公私事务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
③他上朝时只能说鲜卑语
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豪门女子为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下列信息不能从如图中提取到的是(
)
A.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
B.迁都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
C.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
D.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
8.(2019秋·临汾襄汾县期末)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9.山西省内有大量的遗址、石窟、出土器物等丰富多彩的北朝物质遗存,北朝前期物质遗存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器物中的草原文化色彩日渐淡化,吸收了草原文化的新的汉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
①民族大迁徙所造成的民族大杂居
②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汉族政权制度
③汉族人民学习游牧民族的畜牧经验
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已经没有差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从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出现的第二次社会大混战时期。从东汉末年起,至西晋统一之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陷入混战状态。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被称为‘胡人’的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大举迁徙至中原。以此为开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与中华正统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在与迁入的民族不断接
触的同时,或是产生尖锐的民族矛盾,或是逐步融合、同化,以至于形成新的民族。”上述材料不
能体现出(
)
A.三国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B.战乱造成人口迁徙,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C.中原士族政权南迁是推动回族等新民族出现的原因
D.三国两晋时期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对峙的局面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谢玄…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之)七八
——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上述材料所叙述的是哪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2)材料中的“秦”指的是哪个王朝?此王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3)材料中提及的两个成语分别是什么?
(4)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三、探究题
12.(2019秋·吕梁汾阳市期末改编)某七年级历史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雄关漫道】
材料一
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
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
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
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革故鼎新】
材料二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论从史出】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根据材料三,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材料四
在中原大地上,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则从少数
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畜产品制造技术。在生活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
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汉族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北朝结束后,留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
已无大的区别,“匈奴”“鲜卑”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地区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以古鉴今】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带给你哪些启示。
04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有关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3.“(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该材料反映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汉化措施的问题
5.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6.“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7.观察下列组图,它们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与汉族通婚
D.改穿汉服
8.小明在阅读《资治通鉴》时摘录了一段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这一材料记载的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胡汉交融”,巩固北魏统治
B.实现了民族平等,稳定了鲜卑社会
C.丰富了中原文明,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D.促进鲜卑封建化,实现大一统
9.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1.(孝义市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有(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各民族错居杂处
③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④民族隔阂、民族偏见趋于消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12.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某班同学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徙”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也参与进来。观察以下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1)图1中,西晋末年内迁至山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分)
(2)图2人口迁移掀开了哪一次改革的序幕?简述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5分)
(3)图3中移民为什么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2分)
(4)归纳上面三幅图片中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3分)
答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梳理
1.前秦;东晋
2.以少胜多;前秦
3.(1)北魏;(2)生产;生活;习俗;(4)孝文帝
4.洛阳;汉语;汉服;汉姓;汉人贵族
5.民族交融
6.趋于和缓;北朝
7.密切交往;隔阂与偏见
8.物质;精神
课后作业
1.b
2.c
3.c
4.c
5.d
6.a
7.b
8.c
9.a
10.C
11.(1)淝水之战
383年。
(2)前秦。氐族。
(3)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4)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得到喘息的机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12.(1)洛阳。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改汉姓;说汉语。
(3)北方经济、文化、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4)现象: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5)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等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D
2.B
3.D
4.C
5.D
6.D
7.D
8.A
9.A
10.D
11.D
二、简答题
12.(1)答案:匈奴、鲜卑、羯、羌。(4分)
(2)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措施:迁都洛阳学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4分)
(3)答案:躲避残暴的统治;逃避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气候的影响等。(2分)
(4)答案: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人口布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