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盘缠(chɑn) 迤逦(yǐ)
喝彩(hē) 玷辱(diàn)
B.尴尬(ɡān) 洗漱(shù)
毡笠(zhān) 讥诮(xiào)
C.庇护(bì) 央浼(miǎn)
降服(xiánɡ) 怂恿(sǒnɡ)
D.凫水(fú) 酒馔(zhuàn)
斜睨(nì) 棕榈(lǘ)
解析:选D。A项,“喝”应读“hè”;B项,“诮”应读“qiào”;C项,“浼”应读“m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周济穷人 陶冶性情 碎琼乱玉 天理昭然
B.哀声叹气 战战兢兢 兴高采烈 心慌意乱
C.安辑保守 手脚伶利 声音沙哑 毫不含糊
D.气喘吁吁 淋漓尽至 安然无恙 穷兵黩武
解析:选A。B项,“哀声叹气”应为“唉声叹气”;C项,“手脚伶利”应为“手脚伶俐”;D项,“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冻结资金约3500亿元左右。
B.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11日凌晨通过《坎昆协议》,大会下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缔约方会议及《京都议定书》(《议定书》)缔约方会议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份重要决议。
C.从周二开始,有人上传了一段很有些神秘色彩的“偷票房视频”,内容是在石家庄某影院购买《大笑江湖》的票,售票员却出了《赵氏孤儿》的票。
D.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说:卫生部对王贝接受整形手术后死亡一事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湖北省卫生厅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解析:选A。B 项,“坎昆协议”外面应该是引号;C项,句中的引号应该是“偷票房”;D项,“说”后面的冒号应该是逗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B.武汉开建高606米、总投资300亿元的“世界第三高楼”。有评论称建造超高摩天大楼作为地标性建筑标榜和美化城市,是华而不实的追求,是虚荣心理作祟。
C.细细品味刘鹏局长慷慨激昂的讲话,不难发现中国足坛出现这些假丑恶的事件,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因此中国足球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改革。
D.360在进行系统扫描时,将百度工具栏评定为“系统安全漏洞”,并不遗余力地提醒用户卸载,对百度工具栏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百度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解析:选C。应该改为“掷地有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教育部称,在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中采集学生指纹只是用于长跑管理系统使用,在其他任何系统中无法识别,也没有其他商业价值和用途。
B.今天,国美股东大会过去已经足足一个月。后“9·28”时代,国美非上市门店是否分拆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C.12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近日在西安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内有半鼎汤,汤内还浸有数根骨头。
D.河北省邢台市在今年的征兵工作中聘请邢台籍演员王宝强征兵宣传,8千张印有王宝强形象的征兵海报开始亮相邢台市大街小巷。
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在“采集”和“学生”之间加“的”。C项,成分残缺,改为“在西安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他们”。D项,成分残缺,在“征兵宣传”前加“助阵”。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写作个性化不等于私人化
有些作家我们不需要看作品上的署名就能够分辨出来,有些作家的作品一旦被提起就会在阅读者脑海中形成一连串印象鲜明的画面甚至声音。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赵树理……当这些名字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们笔下的人物、故事、生活情态甚至自然风光。我们之所以能分得清楚这些作家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作家的个性是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世界风貌和人生意味。
文学个性的形成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发现。只有他对世界不同的体验才能形成不同的情感刺激,才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才能形成不同的只属于这个作家本人的声音色彩。比如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十年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至今仍有阅读时的现场感,也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写作就站在当时当地农民的立场上看待和评价变化着的事物。他的语言是从生命深处生发出来的,因此,他的语言到今天还是最鲜活的。
和那些经典作家作品一比较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作家作品为什么没有或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因为大家都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做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所以,大家所能得到的,就是完全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而不管这种印象和体验来自何种渠道何种层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人口中的文学就已经变成了“私人化写作”,变成了个人的写作,好像每个人都在创作最有个性的作品。但在呼喊了一二十年之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作家们以年龄、趣味、社会团体等几乎看不见的界线纷纷把自己套进了小圈子里,形成了真正的同质化的创作。
私人化写作的误会就在于,它把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和评价,当成了个人私生活的具体记录。个人与他生活于其中的背景脱节了,个人的体验与他的读者和时代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基础。人们读来读去,看到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絮絮叨叨,尽管有时候这种絮叨被刻意地细心地加上了很花哨的技巧的装饰,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自言自语。
个人是属于社会的,文学也是属于社会的。所以,真正的文学的个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写作,而是作为作家的个人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这种原创力来自哪里呢?也来自对生活的发现。如果你愿意在作品中发出只属于你自己的声音色彩,你就必须真诚地以自己的全部投身于现实生活,你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生活真正融入整个的时代与社会中去。
(选自2010年04月23日《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作家的文学个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能够很直接地用一些简短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来描述某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我们所描述的就是这个作家的文学个性。
B.郭沫若的激情、钱钟书的幽默、鲁迅的深刻、沈从文的狂野与沉静相融合的美,都是他们的文学作品突出的鲜明个性。
C.缺乏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缺乏对于人生、人性和世界的意义的体会与辨识,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学个性。
D.“80后作家”、“90后作家”、“美女作家”等称呼,意味着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文学个性。
解析:选D。“80后作家”、“90后作家”、“美女作家”等称呼,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家的作品就有鲜明个性。
7.关于作家的私人化写作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进行私人化写作的作家,其作品多是个人五花八门的生活的具体记录,也可以说是个人生活的大曝光。
B.私人化写作意味着写作彻底走向了自由,再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作家的写作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开拓。
C.进行私人化写作的作家,不是文化的守望者、社会的批判者,自然也难以自觉地承担起这些角色的重任。
D.私人化写作产生的作品,可能在形式上也讲究技巧,但技巧的讲究掩盖不住内容的肤浅、无聊和庸俗。
解析:选B。错在“作家的写作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开拓”。个性化写作,也没有禁止写私人生活。
8.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只有热爱生活,真切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才能从纷繁的生活世相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声音色彩。
B.很多作家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做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他们得到的自然是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
C.“私人化写作”产生的作品,可能在短时间内也有读者,但从长远来看,大多数该是短命的,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影子的。
D.如果读者通过作家对个人私生活的描述,能够产生阅读共鸣,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那么这个作家的写作就不是“私人化写作”。
解析:选C。错在“大多数”。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
三、(12分,每小题3分)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竟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 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 旧庐:破旧的房子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 岁:年末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幸:幸亏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爱:吝惜
解析:选D。A.原来的房子,借指家乡;B.年成;C.希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烈乃分釜庚之储
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B.有人行而遇之
乃语之而去
C.吾将以告王烈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
D.烈以布一端遗之
未有若子之仁
解析:选B。A.于是/却;B.都表承接;C.把/在;D.代词,他/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解析:选C。②为育人结果;④与育人无关;⑥非王烈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有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解析:选C。王烈并未为之调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2)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参考译文:
王烈远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拜颍川人陈太丘为老师,并和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当时颍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跟随陈先生学习,见到王烈素质学业超出常人,非常佩服他的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王烈因此名闻天下。道德达到很高境界以后,他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期间,遇到年成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于是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来救乡亲的性命。因此本家族的人说他孝敬父亲,乡亲们夸他富有仁爱之心。(王烈)用读书做学问娱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于是兴办了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受教育者虽然没有明显感觉,但潜移默化间修养提高极快,都成为宝贵人才。他的学生们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不同常人,百姓很容易加以区别。州县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争先加强道德修养。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于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拾起带走再去寻找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这位老人拉住他的袄袖,说道:“您上次替我挑担,没能知道您的姓名,现在您又在路边看守我丢失的佩剑,没有比您再仁厚的人了,请您告诉我姓名,我要把您的尊姓大名告诉王烈。”于是告诉了老人之后便离去。老人又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这位仁厚君子,我没能见到。”就让人设法弄清身份,原来是过去那位偷牛的人。王烈于是派人特地彰显他的家庭住地并树为榜样。
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最后都坦诚相待,不敢让王烈知道他们争讼之事。当时封国的首领都亲自乘坐车马到王烈的私家住处,就施政的情况征询意见。王烈被举为孝廉,朝廷有三个重要部门要征召他去做官,但他一处也没去上任。赶上董卓发动叛乱,王烈因躲避战祸到了辽东,(在这里)他亲自下田耕种,编入普通民户。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辽东的百姓,都把他看作像自己的君主一样。
在建安二十三年病重卧床不起,七十八岁去世。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
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1)“曲栏干影入凉波”一句中的“凉”用得巧妙,请分析其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凉波”的“凉”一词双关,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射。
(2)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德不孤,________________。”(《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2)人世有代谢,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3)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诗经》)
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1)必有邻 心有灵犀一点通
(2)往来成古今 也无风雨也无晴
(3)景行行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赢粮而景从 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12分)
16.(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
1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
答案:②⑤①④⑥③
18.(原创)给下面一则漫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5个字。根据漫画内容说明其寓意。(5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题:一键工作法
寓意:讽刺某些领导采用“删除”一键工作法,对待“网民批评意见”的错误做法。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201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 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 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认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9.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明确此题的思路:问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可以根据“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看出画线部分运用的大部分是口语且善用短句;然后再分析一下语言特色。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20.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内容的能力。第二段开始就用了总领句“刘四爷是虎相”,下面接着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等来展现“虎相”,让上文刘四爷的“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等性格、为人有了原因,使形象鲜明生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虎妞。
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
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也可以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回答,比如:在上一段对刘四爷概括叙述的基础上用这一段肖像描写使刘四爷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同时,突出他的“虎气”(性格),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得以体现。如“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有着自己做人的本色;“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这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等等。
答案: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讨能力。这是一道具有发散思维性质的题目,但是根据本文的出处《骆驼祥子》,可以把握该题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要点。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答案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答案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故都岁月
初到北京,达夫很兴奋。他剃掉了几个月来未曾梳理的长发短胡,换上了新制的夹衣,努力振作精神,要过一种崭新的生活。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着实感到了新生活的快乐。
与鲁迅先生交往,尤其使他高兴。
一天,周作人在他与鲁迅合住的八道湾寓所请达夫吃饭,席间,达夫见到了鲁迅。鲁迅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音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达夫这次再来北京,正好与鲁迅同事。两人时常见面、畅叙,了解深入了,达夫发现自己以及创造社的朋友以前对鲁迅有误会。他谈到鲁迅时说:“鲁迅为人很好,有什么说什么,也喜欢喝点黄酒。看来我们从前的误会,真正是多余。”
鲁迅对达夫也是很欣赏的。达夫的正直、率真、诚实,在鲁迅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他和别人这样谈论达夫:“从达夫脸上,却看不出那么一种‘创造’气,倒是觉得颇为稳健和平的。”
达夫与鲁迅曾有联合介绍青年作家作品的计划。他们准备从那些新出版的小刊物上,找出那些可取的作品,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使这些年轻作家得到安慰和鼓励。这一计划由于达夫后来离开了北京,未能实施起来。
达夫有一颗年轻的心。他很愿意与青年人交往,他的住处常聚集着一批文艺青年。大家在一起畅谈,话题大都不离文艺,文艺家的生活和遗事。大家也骂金钱,骂社会,骂军阀,骂虚伪的学者。有时聊到后半夜,大家便横卧到达夫的床上过夜。
当初,沈从文流落京城,举目无亲,孤零零的困守在湖南会馆里。三九寒天,没有钱生炉子,只好蜷缩在被子里。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给大名鼎鼎的郁达夫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
落魄者的酸楚的话语声声打在郁达夫的心上。他感动得流了泪,对沈从文产生了极大的同情。郁达夫把信揣进兜里,冒着大风沙出了门。他按信上的地址,找到了湖南会馆。
推开一间阴暗的北屋,达夫看到一个白面长身的青年裹着棉被,坐在床上,瑟瑟发抖。郁达夫只觉得鼻子发酸。他强压住感情,奔过去,解下脖子上的毛围巾,披在沈从文身上。
沈从文没想到郁达夫会来得这么快,更没想到这位名作家竟没有一点架子,对自己如此关心、体贴。而后,达夫带沈从文出去吃饭。他月薪才30来块钱,却拿出5块钱买饭菜,找回的钱也都给了沈从文。
达夫安慰他,鼓励他,指点他走文艺道路的门径。当天夜里,郁达夫给这位文学青年写回信,就是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其中写道:“你现在不是只愁没有地方住没有地方吃饭而又苦于没有勇气自杀吗?你的没有能力做土匪,没有能力拉洋车,是我今天早晨在你公寓里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已经晓得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你还能胜任的,要干的时候一定是干得到的。这是什么事情呢?啊啊,我真不愿意说出来——我并不是怕人家对我提诉讼,说我在唆使你做贼,啊呀,不愿意说倒说出来了,做贼,做贼,不错,我们说的这件事情,就是叫你偷窃呀!”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后,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尤其青年学生,都把达夫引为知己和代言人。
身居故都,郁达夫的内心是寂寞的。原以为换了环境,精神可以振作起来,可以从头干一些事情。但现实的处境每每令他苦闷。
教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内容,达夫对教书实在就没了兴趣。而北洋军阀政治统治下的北京社会更令他感到气闷。卑污险恶的社会追逐着他,使他无处藏身。
(选自方忠《郁达夫传》第三章,有删节)
19.文中说郁达夫“与鲁迅先生交往,尤其使他高兴”,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为人很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可爱印象;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个人消除了以前的误会;两个人在有些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
20.郁达夫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认为沈从文有一件事情可以胜任,那就是去“做贼”,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愤激之语,表达郁达夫对当时社会的憎恨;同时体现了郁达夫对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文学青年的关爱。
21.文章开头说郁达夫“很兴奋”,后来又说“郁达夫的内心是寂寞的”,是不是矛盾?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表现了郁达夫在故都岁月心情的变化。他初到北京,要努力振作精神,过一种崭新的生活,最初也着实感到了新生活的快乐,所以“很兴奋”;后来,因为教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导致对教书没了兴趣,北洋军阀政治统治下的卑污险恶的现实社会令他苦闷,所以“内心是寂寞的”。
22.请根据作者的表述,探究郁达夫在与青年人的交往上,表现出什么样的个性品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青年学生,都把达夫引为知己和代言人;在与青年人的交往上,达夫充分表现出宽厚、慈爱、无私的长者风范(从达夫与沈从文的关系中,人们可见一斑)。(此题为探究题,表述一要建立在文本之上,二要有自己的见解)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人讲究的是什么?他必须是自信的,必须是给别人带来震撼力的,必须是具有领导力的,特别是站在讲台上,他更希望是什么?更希望是给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带来的是震撼,带来的是自信,带来的未来。
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开场感觉有点高调,中国人最喜欢什么?中国人我觉得更喜欢低调,什么叫低调?低调就是当你站在台上,你根本不紧张,但你却说你自己很紧张,就像我这样的,这就叫低调。
(节选自新华都总裁兼CEO唐骏
演讲,据2010?11?1新华网)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