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五 单元综合检测(3)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五 单元综合检测(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北冥(mínɡ)   惘然(wánɡ)   幼稚可笑(zhì)
B.坳堂(ào) 鱼凫(fú) 衣锦还乡(yī)
C.鲲鹏(kūn) 喧豗(huī) 信而好古(hǎo)
D.吝啬(sè) 吮吸(shūn) 蜀犬吠日(fèi)
解析:选B。A.“惘”读wǎnɡ;C.“好”读hào;D.“吮”读shǔ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怜悯  塞责  惆怅  广征搏引
B.补偿  贪婪  峥嵘  烂竽充数
C.嫉忌  杜鹃  作客  作璧上观
D.岩峦  墙脚  潦倒  按部就班
解析:选D。A.广征博引;B.滥竽充数;C.作壁上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内需难以________出口增速下降带来的影响,随着美国储蓄率不断上升,即使全球经济复苏,也很难恢复到过去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水平。
(2)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不孝”的“农民的儿子”却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为世人所________的勾当,这不仅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更对不起人民。
(3)这个网站可以上传体育原创摄影作品,让你明白,奥运________在北京,更在你的身边。来吧,参与一次同样属于你的奥运会吧!
A.补偿 不齿 不止   B.补偿 不耻 不只
C.弥补 不耻 不止   D.弥补 不齿 不只
解析:选D。补偿: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不齿:不与同列,表示鄙视;不耻:不以为耻。不只: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可换成“不仅”或“不但”;不止: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C.电视剧《命运》以恢弘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
D.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解析:选C。“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冰山一角”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在多用作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含贬义。B项“率尔成章”不经构思,随意着笔,形容写作粗疏。D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
5.(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面能见度0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解析:A。B项缺“坐落”的主语;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日30分”;D项要么是“经……的救护”,要么是“在……的救护下”,此病句属句式杂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白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6.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解析:选D。D项所说的内容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的名家。
解析:选A。A项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解析:选B。B项“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形式写成没有点出来。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茅元仪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①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②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③。其与人无町畦④,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⑤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赞曰: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学者谱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荦大者。
(有删改)
【注】 ①台垣:指御史。②职方:官名。③庸行:日常行事。④无町畦:不摆架子。⑤鼎革:指明亡清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  起:出仕
B.有司敦趣,卒固辞 趣:赶快
C.其治身务自刻砥 刻砥:刻苦磨炼
D.无不阴为之地者 阴:暗中
解析:选B。“趣”通“促”,此处应理解为“催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①代词,“……的人”;②是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D.两个“与”都是介词,“和”。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奇逢“刚直,有节操”和“受人敬重”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B.②说的是人们追随高攀龙、顾宪成两人;C.①说的是孙奇逢的治学情况;D.②说的是孙奇逢制定条规,部署防守,并对人们进行教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奇逢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常想凭借卓越的治世方略建立显赫的功业,但又不愿勉强出仕。明灭亡后,他拒绝了清廷的征召。
B.魏忠贤把持朝政之时,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而把东林诸君子看做是结党营私的人,对他们加以打击,杨涟、左光斗等人都惨遭杀身之祸。
C.孙奇逢为人正直,不惧奸邪,曾上书朝廷弹劾魏忠贤。同时,他又诚心待人,即使是对地位卑微之人也一定诚心相待,由此天下闻名。
D.文章表现了孙奇逢不畏权势的品格和明亡后拒不出仕的节操,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民族感情,选材上,作者舍其末枝,著其大节,使文章详略分明。
解析:选C。孙奇逢只是上书孙承宗,由孙承宗上书朝廷。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 (24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忠贤很害怕,绕着御床哭泣。皇帝用圣旨把孙承宗截留在了半路上。(关键点:“遏”译为“阻止”“截留”,“以”译为“用”)
(2)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如果来求学,孙奇逢必定用人性的相近来启发他,使其努力做好日常之事。(关键点:“无”译为“不管”“无论”,“苟”译为“如果”,“必开以性之所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参考译文: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年少时豪放洒脱,喜欢奇特的节操,同时又加强内在品质的修养,身负治世之方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强自己出来做官。十七岁时,孙奇逢乡试中举。
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声与道义的士大夫大多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弄权作恶的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做他的门下走狗,而把东林诸君子看做是结党营私的人。由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等人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连累到亲人朋友。孙奇逢尽力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有赖于他,遗体才得以寻回。
这时候,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的朋友茅元仪在孙承宗的幕府。孙奇逢暗中给孙承宗写信,孙承宗以军事的名义上书请求进京见驾。魏忠贤很害怕,绕着御床哭泣。皇帝用圣旨把孙承宗截留在了半路上,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认为孙奇逢节操高尚。御史和巡抚交相推荐屡次征聘,但孙奇逢都不出仕,孙承宗想上书请求用职方的官位来起用孙奇逢辅佐军事,并让茅元仪先出来做官,孙奇逢也不答应。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多次被盗贼骚扰,容城危困,孙奇逢就带着全家进入易州五公山隐居,他的门生和亲戚故旧跟着来保护他的有几百家。孙奇逢制定条规,部署防守,同时又不停地对人们进行教化。到了清朝,官府用国子祭酒的官职来征召他,有关部门催促他,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后来他搬家到新安,后又渡过黄河,留住在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田庐送给他,(孙奇逢)就亲自率领子弟耕种。各地来求学、愿意留下来的人,也给他们田地耕种,他所居住的地方逐渐成为了村落。
孙奇逢讲学,以陆九渊、王守仁的学说为宗旨。到了晚年,他更是融会贯通了朱熹的学说。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炼,守父母的丧期时,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达六年。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愚笨的人,如果来求学,他必定用人性的相近来启发他,使其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兵卒、工人、商人、农夫、牧童,他也一定会诚心对待。因此他天下闻名,却没有谁嫉妒他。当时杨涟、左光斗正遭受打击,大家都为孙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没有不暗中为他留下余地的。明亡清立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呢?”他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去世了,享年九十二岁。黄河两岸的学者逢年过节就在百泉书院祭奠孙奇逢,天下无论是了解还是不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夏峰先生。
赞说:孙奇逢先生论学的书很详细,他的品质操行求学的人都记载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讲了,而只记述了他那些主要的方面。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登鹊山
陈师道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
(1)纪昀以为此诗三四句“有神致,虚字炼得好”,请赏析这两句诗“神致”之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两句诗的“神致”在于景中有情。很远的泺口居然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那么多的景物竟然一一“数”来,可见诗人兴致之高。诗人不是把兴奋愉快心情明白说出,而是通过写景来透露;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只是通过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来概括,这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点明言外的情意。
(2)自己尽管体衰力弱,疾病缠身,却因贫穷得不到卢医扁鹊的医治;难得一年这么一回愉快,姑且尽情享受。抒发了诗人欢颜背后的凄婉、哀痛。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答案:(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使人听此凋朱颜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五、(12分)
16.(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主体是“菊花”。此段文字按大意可分为四层:第一层说菊花是历史悠久的观赏花卉;第二层说根据不同的标准,菊花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三层说菊花可食用和药用;第四层说菊花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把以上四层的内容要点综合,就可得到本题的答案。
答案:(示例1)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的喜爱。
(示例2)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的喜受。
17.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我们热烈欢迎朋友们前来本公司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策略》一册。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请教”改为“垂询”;(2)将“不吝赐教”改为“竭诚为您服务”;(3)将“鼎力相助”改为“全(大)力相助”;(4)将“惠赠”改为“敬赠”。
18.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只填序号即可)(4分)
①思想领域复以儒家为核心,吸收佛教禅宗之思想
②而表现为崇尚理趣的情思深微与意态闲雅
③形成理学,天理心性之探求影响深远
④鉴于唐朝衰亡于强藩割据,宋朝崇文抑武
⑤文学艺术亦有别于唐朝倾向感性的意气风发和色彩斑斓的特征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答案:④①③⑤②
五、(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2010年山东淄博二模)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9~22题。
消失的壁画
凌鼎年
确切地说,小佛山的壁画是四十年代中期发现的。是一位业余摄影家发现的。这位业余摄影家叫林三锡。他是因贪拍大漠落日风光,错过了住宿,偏又逢突然间的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漠中无处藏身躲雨方无意中闯进了小佛山的这个山洞。进山洞本也很平常,因他衣服湿了,想烧堆火烤烤衣服,这火一点燃,他突然瞥见了洞壁的壁画,他举起火把细看,竟有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直把他惊得目瞪口呆,喜得连掐三次大腿,才敢相信这不是梦境。林三锡不是画家,对佛教也谈不上有多深的研究,但他毕竟是吃文化饭的人,他自然掂出了这些壁画的价值,他决定把这些壁画全拍摄下来,可惜的是胶卷已剩下了没几张,已不可能一一拍个遍。林三锡以他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认为其中一幅《礼佛图》最为精彩,他借用火把的光亮把这幅画拍了下来。
由于洞内的光线较暗,拍摄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小佛山《礼佛图》壁画照片一发表,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专家根据壁画的绘画风格、人物的服饰等,初步考证为北魏时的作品,有识之士认为此乃国宝,当好好保护之。
林三锡作为小佛山壁画的发现者,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有人通过转弯抹角的关系来找他,要他带路再去一趟小佛山。
林三锡已感觉到想去小佛山的,有真正爱好壁画的,也有心术不正做着发财梦的。林三锡谢绝了某些所谓好心人的赞助,他决定倾其家财,再去一趟小佛山,好好拍一拍,争取回来出本壁画集。
谁知林三锡一切准备妥当,行将上路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人的炸弹一响,就此炸毁了林三锡雄心勃勃的计划。
解放后,林三锡从一篇报道中得知,小佛山的《礼佛图》被美国人约翰根盗走了……
林三锡的心顿时如堕入冰窟窿中一般,他甚至生出了如果自己当年不发表那照片的话,说不定这小佛山壁画依旧养在深闺人不识,《礼佛图》也不会因此而被盗出国。一种内疚的感觉在林三锡心头挥之不去。
林三锡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声讨约翰根的文章,痛斥他为无耻的文化盗贼,诅咒他子子孙孙将良心不安……
不知是否《礼佛图》被盗一事刺激了林三锡,他决计把儿子培养成画家,让儿子有朝一日也画幅传世的《礼佛图》。
儿子林清晖没有按照他父亲林三锡为他设计好的路走,林清晖迷上了艺术评论。这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他的评论里的那些张力、语言的弹性、话语权、语态、膨胀系数、思辨的穿透功效等等,常令他老子林三锡脑子发胀发晕。这也罢了,更让林三锡伤透脑筋的是林清晖时常会发表些离经叛道的怪论文章。最最让他伤心的是林清晖在一篇《艺术无国界》的文章中谈到要对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英美文化盗贼的行为一分为二,说他们有破坏中国敦煌文物的一面,也有保护的一面。他还举例说像小佛山的《礼佛图》,因了约翰根的盗卖,现仍在美国的博物馆保存得好好的,我们通过因特网就能近距离欣赏,真正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约翰根的话,说不定这美轮美奂的《礼佛图》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就毁去了……
——这是什么话?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林三锡气得直想揍儿子几下。怎么生了这样一个混账儿子,说出这样混账的话来。可惜自己年岁大了,腿脚不便了,要不然无论如何也要再去趟小佛山,再去看一眼小佛山,去拍一些照片,也好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
最近,林三锡偶然翻读一位作家的游记散文集,内中有一篇《痛哉小佛山》,读了这篇散文林三锡才知道,小佛山的壁画因画有帝王、妃子以及胡人等,在文革破四旧时被造反派用红漆、墨汁等涂得面目全非,后来因没有人管理,任其荒败。近年来,文物值钱了,有些文物贩子、文物盗贼就打起了小佛山壁画的主意,仅一两年工夫,小佛山壁画已荡然无存,仅空留一个洞窟而已……
林三锡读到此,气愤而伤心地猛一拍桌子,那玻璃台板也给他拍碎了,这一拍,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去时,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
林清晖合了几次也没能把父亲林三锡的眼睛合上。
(选自《时代文学》)
19.联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文中说林三锡想再去趟小佛山“了却自己压在心底的一桩心事”,他要了却的是什么“心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倒数第二段写道:“林三锡想说的话还没说出,头向后一仰,带着无限遗憾,去了。”林三锡想说什么话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解该类型题目思路:一是紧紧抓住句子前后的重要信息,筛选勾连;二是结合全文的中心来阐发。
答案:(1)他的心事是再去小佛山,拍下壁画,出版壁画集,弘扬祖国文化遗产。
(2)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毁在了愚昧和文物盗贼手里了。
20.简要分析林三锡的形象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方法是从原文中概括作答。
答案:林三锡的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他是一个痴迷摄影的业余摄影家;(2)有较高的文化素养;(3)对文化遗产因自己拍照发表而被盗而深感自责;(4)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保护文化遗产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消失的壁画”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解题思路如下:一是对文本相关内容分层次归纳,二是结合文章主题进行概括,然后分条作答。
答案:像小佛山壁画这样的文化遗产被文化盗贼们盗走是令人痛心的,但是如果是毁在自己人的手中那就更加令人痛心、令人遗憾,作者用“消失的壁画”这个标题表达了这种痛心与遗憾的感情。
22.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解答该类型题目,首先点出所用手法,题干已列出的,也最好写出来。然后结合文本事例进行分析,最好引用原文部分词句。最后说明其作用或效果。
答案:作者用儿子林清晖“很新潮很前卫”的艺术无国界的观点与林三锡执著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观点进行对照,突出表现了林三锡坚决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可贵品质。林三锡梦想出壁画集弘扬文化遗产与中外文化盗贼无耻盗窃行为所造成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冯 至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会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年末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士兵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滴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瑁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瑁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鄙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9.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瑁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1分)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杜甫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3分)
20.杜甫在长安生活期间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杜甫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2分)虽然偶尔也关心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2分)
21.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2分)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做了铺垫。(2分)
22.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地再现人物本来面目的特点。(2分)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2分)(2)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2分)
七、(60分)
23.(2010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要求: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篇命题作文,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考生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一点,不必面面俱到。如何确定“你”这个对象和展开对“邻”依存关系的演绎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标题中的“你”可以是实在的邻居、邻座、邻国,也可以是无形的道德品质、思想情绪。我们生活在社会、文化、自然等环境里,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应该相互关照,和谐相处。人必然有“邻”,但以何为“邻”,如何为“邻”,在这种选择中应体现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注意标题中隐含着的“我”。这个“我”字在标题中没有出现,但实际上是存在的。这个“我”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如“我国”。该文文体不限,但更偏向于记叙文,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宜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