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对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淳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她)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2.寓言“把淳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如果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3.作者说“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顺带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那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二、语言运用
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要求把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属于变换句式中短句变长句的题型。做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是找到能够充当长句的主体句的那句话。如果以“《红楼梦》”为主语,那样主体句就是“《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其余两句以定语的形式镶嵌到主体句中。同样,如果以“曹雪芹”为主语,那样主体句就是“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其余两句以定语的形式镶嵌到主体句中。
答案:①以《红楼梦》为主语:《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6.把下面几个词语扩展成一则寓言,不超过100字。
浪花、海岸、大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海洋里的一朵浪花,漂流了无数个春秋,突然发现快要撞击到海岸。它知道末日来临,神情黯然。但它看到身边的一朵大浪花面临末日依然兴高采烈,便十分奇怪。大浪花告诉它:记住,你不是浪花,你本来就是大海的一部分。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怜悯(mǐn) 狂吠(fèi)
咆哮(xiāo) 脍炙人口(kuài)
B.衰朽(xiǔ) 作祟(suì)
焦躁(zào) 不假思索(jiǎ)
C.笨坯(pēi) 铜臭(xiù)
女佣(yōnɡ) 否极泰来(pǐ)
D.澄清(chénɡ) 剖析(pāo)
伤悼(dào) 颠三倒四(dǎo)
解析:选B。A.“哮”应读xiào;C.“坯”应读pī;D.“剖”应读pōu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慕 怜悯 卖弄风雅 信而好古
B.笨胚 失足 屈尊下顾 坐井观天
C.星像 譬如 高超出世 唯妙唯肖
D.隽永 衰朽 相安无事 精妙叠出
解析:选A。B.“胚”应为“坯”。C.“像”应为“象”;“唯”应为“惟”。D.“叠”应为“迭”。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________!
(2)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________。
(3)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________,变成诗人。
A.历程 使用 进化
B.过程 施用 蜕化
C.过程 使用 蜕化
D.历程 施用 进化
解析:选D。“历程”指经历的过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使用”指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施用”指施行使用。“进化”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段时间,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社会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B.一些外国人由于以前对中国了解较少,其认识也只限于坐井观天从不负责的新闻媒体知道的那一点。2008北京奥运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富强和谐的中国。
C.在现场,影院特意赠送冯小刚导演一把集结号。冯导煞有介事地拿着,可还没等摸热,就被一位自称看过两遍《集结号》的热心影迷抢走了。
D.菏泽牡丹属中原牡丹种群,花色五花八门,花型千变万化。其主要花色为粉、红(含紫红)、紫、蓝、黄、白、黑、绿、复色九大色系。
解析: 选B。“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小,看到的有限。A项“耸人听闻”指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事,使人听了感到震惊。应改为“骇人听闻”。C项“煞有介事”指装模作样,活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活像很了不起的样子。此处应为“饶有兴趣”。D项“五花八门”比喻花样多端、种类繁多。此处用“丰富多彩”比较妥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嫦娥一号”的升空,对“嫦娥一号”及深空探测的热情被迅速点燃。面对这种热情,几位系统老总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B.记者从煤炭运销协会获悉,2008年重点合同电煤基本签订完毕,主要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至40元,涨辐大约在10%左右。
C.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必须靠那些能够对中国社会内部进行深刻反思的知识分子本身,来陈述它的希望、它的期待和它自己的理念。
D.在世界瞩目中诞生的2008年奥运会徽章,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的完美结合,更是创新思维的结晶。
解析: 选C。A.应为“公众”(或“世人”等词语)对“嫦娥一号”及深空探测的热情被迅速点燃”,主语残缺。B.应删去“大约”或“左右”。D.“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的完美结合”,结构混乱。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对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淳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6.在儿童读寓言方面,作者的观点与卢梭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异:卢梭认为寓言会把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天真,所以不能读;作者认为寓言会把小孩子教得简单、幼稚了,所以不能读。同:小孩子不能读寓言(或寓言不宜做少儿读物)。
7.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吗?卢梭真的“反对”小孩子读寓言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都不是真的反对小孩子读寓言。作者是借此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见解;卢梭是借此表达自己复古主义的民主思想。
8.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现实社会不满,强烈要求改造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9~12题。
论快乐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的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王丹麓《今世说》也记毛稚黄善病,人以为忧,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罗登巴赫的诗集《禁锢的生活》里有专咏病味的一卷,说病是“灵魂的洗涤”。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9.“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即便是肉体上的快乐也是因为心上没有挂碍,灵魂是轻松的。
10.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的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如意,甚或是痛苦,但人终究抱有快乐的希望,故虽痛苦却不悲观。
(2)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因而肉体的痛苦由于内在精神的作用变得并不可怕了,于是,人可以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乐来。
11.从全文看,作者对快乐的理解有哪些?请分条列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快乐是飘瞥难留的;②快乐是人生里的希望;
③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④发现快乐由精神来决定,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
12.文章语言活泼深刻,作品笔法自然严谨,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第四自然段中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就与上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有一定内在联系。
三、语言运用
13.请揭示下面漫话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整个漫画由三幅组成,每幅中都有两个人和一个名为“问题”的球,“问题”球经过两人的踢和推变得越来越大。
答案:讽刺了某些行政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了问题只知“踢皮球”的不正常现象。
14.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长单句,主语部分尤其复杂。可以运用层层分离法。“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是主语,可剥离出中心语“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然后,再提取主干成分,得到“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这个意见”。主干分离出来后,将主语部分中的定语“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和宾语“意见”的定语“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分别转换成单句。
答案:(示例)①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
②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③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这个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