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检测(1)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检测(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方遒(qiú)
沁园春(qìn) 百舸争流(kě)
B.峥嵘(zhēnɡ rónɡ) 青荇(xìnɡ)
橘子洲(jú) 五彩斑斓(lán)
C.下载(zǎi) 颓圮(pǐ)
大堰河(yàn) 叱咤风云(chì zhà)
D.冰屑(xiāo) 团箕(jī)
分外香(fēn) 妄自菲薄(fěi)
解析:选B。A.“舸”应读ɡě。C.“载”应读zài。D.“屑”应读xiè,“分”应读f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萧瑟 遏制 寂寥 激浊扬清
B.竞选 苍桑 意气 峥嵘岁月
C.消散 冷漠 凄惋 蛛丝马迹
D.榆阴 菜篮 诀别 山青水秀
解析:选A。B.“苍”应为“沧”。C.“惋”应为“婉”。D.“青”应为“清”。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承诺将在1月9日起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目前,各地正在为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作准备。
B.8日,媒体报道称教育部近期确定高考改革方案,部分科目一年多考。随后,教育部发言人称教育部并未对外公布有关所谓的“高考改革方案。”
C.根据北京市2010年底公布的小客车调控方案,2011年北京小客车新增指标为24万辆,平均每个月2万辆,需要购车的个人或单位需要先提交申请,然后通过摇号取得上牌照的资格。
D.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发表演讲时,释永信表示:“我们的武僧和法师都用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在当地传播,海外发展壮大了,才能在国内有话语权。”
解析:选C。A.“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应该是书名号。B.句末的句号应该在引号外。D.“第八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外面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权威专家透露,近期将出台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将首次聚焦水利建设,这也将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8年关注“三农”问题。
B.北京时间1月8日21∶15分,2011年卡塔尔亚洲杯A组中国队与科威特队的比赛在阿拉加拉法球场进行。最终国足2∶0击败对手取得开门红。
C.作为“大堰河”的儿子,艾青最初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对我国源源不断、丰富精美的古典诗词是很喜爱的。
D.但“转移存款”之说亦非空穴来风。据济南市保险行业人士透露,齐鲁银行案发之后,山东省保监局也曾要求济南当地保险公司清理自查是否在齐鲁银行有存款业务。
解析:选C。应该是“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蓝色经济将是以海洋经济为主体、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办公室主任费云良指出。
B.刚刚在美国完成了左脚踝修复手术,姚明的未来究竟还能否与球场相连,成为了最近篮球圈最热门的讨论话题。家人希望其退役,刚过而立之年的姚明显然还不想离开。
C.《非常静距离》新年第一次节目录制便邀请到时下最受关注的热点人物:凭借神曲《忐忑》而红遍全国并引发网民热烈追捧的龚琳娜、刚刚喜得贵子的郑钧刘芸夫妇。
D.张艺谋的6亿巨制《金陵十三钗》明日就将在南京开拍。据悉,能容纳320人的演员公寓已基本装修完毕,佟大为等演员已经进组,而男主角“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也将于春节后进组。
解析:选D。A.成分残缺,应该在“可持续发展”后加“的新型经济业态”。B.成分残缺,第一个分句开头应该加“姚明”。C.表意不明。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看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6. 关于“诗”在西周的作用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形态的工具。
B.诗产生于西周,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C.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D.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域在第1段。B.谈的是“诗”与“歌”的联系。C.谈的是“诗”与“歌”的区别。D.谈的是“诗”与音乐的联系。
7.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曲解原文,错在“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原文的表述是“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主要错在“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是“歌……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有意混淆了“诗”和“歌”。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馀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勇之士以伐辽东,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馀骑。光酹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帝望见,壮异之,驰召与语,大悦,即日拜朝请大夫,赐宝刀良马,恒致左右。
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潜构义勇,将为帝复雠。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勇,方任之,令其总统,营于禁内。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今又俛首事雠,受其驱率,有面目,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遇,今在化及内营。以此复雠,如鹰鹯之逐鸟雀。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之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沈光者,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遇德戡兵入,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一无降者。时年二十八。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僧患之           患:忧虑,担心
B.光预焉 预:准备
C.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 阴:暗中,悄悄地
D.期以营将发时 期:约定
解析:选B。“预”通“与”,此处应理解为“参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A.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就”;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B.第一个“因”是连词,“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凭借”。C.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可不译;第二个“之”是代词,“它”。
11.把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反映沈光“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
②临城与贼战,短兵接,杀十数人
③潜构义勇,将为帝复雠
④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
⑤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
⑥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一无降者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⑤
解析:选A。①反映的是沈光的敏捷,③反映的是沈光的忠诚,⑥写的是沈光的部下。需注意的是④从侧面反映了沈光的“骁勇善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光年轻时就骁勇敏捷,希望建功立业。建造禅定寺时,一根十余丈高的幡竿上的绳子断了,沈光挺身而出,帮助僧人系好绳索,使人们惊喜不已。
B.沈光从军,与众宾客辞别时,大有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勇气概;他勇猛善战,与敌人短兵相接,杀敌十多人,得到隋炀帝的赏识器重。
C.为报答隋炀帝的知遇之恩,在隋炀帝被害之后,沈光联络孟才、钱杰等人图谋杀死宇文化及,为先帝报仇,不料事情败露,匆忙起兵,自己反而被害。
D.沈光的部下都为沈光的勇猛善战、义重如山所感动,在沈光战死后都不投降,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解析:选C。“沈光联络孟才、钱杰等人”错,应是孟才、钱杰等人先图谋造反,然后联络沈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望见,壮异之,驰召与语,大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大呼溃围,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隋炀帝远远地看见,感到很悲壮,很惊异,就策马奔驰见沈光,和他交谈,隋炀帝非常高兴。(关键点:“壮”“异”都是意动用法)
(2)我等蒙受国家深厚的恩典,却不能用死来保卫国家,这是古人都感到羞耻的事。(关键点:“荷”译为“蒙受”,“斯”译为“这”)
(3)沈光大喊突围,杀死了几十个人,贼兵都退缩不前。(关键点:“溃围”“披靡”)
参考译文:
沈光字总持,是吴兴人。沈光年少时就骁勇敏捷,善于骑马取乐,称得上天下之最。常常想要建功立业,不拘小节。当初建造禅定寺时,有一根幡竿高十多丈,刚好遇上绳子断了,看样子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僧人们非常担心。沈光看到后就对僧人说:“可以拿绳子来,我为你们系上。”僧人们惊喜不已,就拿绳子给他。沈光用嘴咬着绳子,沿着幡竿往上爬,直到幡竿顶部。系好绳索后,沈光撒手放脚,凌空而下,着地后以手掌支撑着身体,倒着行走了几十步。观看的人又惊又喜,无不嗟叹,当时人们称他为“肉飞仙”。
大业年间,隋炀帝招募天下勇猛敢死之士讨伐辽东,沈光也参加了。沈光将要到皇帝的所在地,有一百多个宾客骑着马送他到灞上。沈光举着酒杯发誓说:“这次出行,如果不能建功立业,我就死在高丽,不再跟各位相见了。”等到跟从隋炀帝攻打辽东时,沈光用冲锋梯攻城,竿长十五丈,沈光爬上冲锋梯的顶端,登上城门与敌人交战,短兵相接,沈光杀了十多人。隋炀帝远远地看见,感到很悲壮,很惊异,就策马奔驰见沈光,和他交谈,隋炀帝非常高兴,当天就授予他朝请大夫这一官职,赐给他宝刀和良马,经常让他跟随在身边。
沈光自己认为蒙受皇恩深重,思忖着忠君报国。等到发生江都之难(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时,沈光就暗中招募义勇之士,要为皇帝报仇。在这之前,皇帝宠信亲近官奴,给他们取名为“给使”,宇文化及认为沈光骁勇善战,正想利用他,就命令他统领“给使”,驻扎在帝王的住处。当时孟才、钱杰等人私下图谋杀掉宇文化及,(孟才)就对沈光说:“我等蒙受国家深厚的恩典,却不能用死来保卫国家,这是古人都感到羞耻的事。现在又俯身侍奉仇人,受他的驱遣,有辱自己的脸面,还活着干什么呢?我一定要杀了宇文化及,(这样)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您是义士,肯跟我干吗?”沈光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裳,说:“这件事就看将军您了。我带领几百个给使,一起蒙受先帝的皇恩,现在在宇文化及的内营。凭借这股力量复仇,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轻而易举。万世的功名,在此一举,希望将军努力啊。”孟才担任将军,率领江淮的军队几千人,约定在军营将领出发时,凌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不料沈光的话泄了密,陈谦告发了这件事。宇文化及非常害怕,说:“沈光,勇猛不可抵挡,必须避开他的锐气。”当夜就和心腹逃到营外,留下人告知司马德戡等,让其带领兵马,逮捕孟才。沈光听到营内在大声喧哗,知道事情败露,来不及披上铠甲,就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寨,却空无所获。正赶上司马德戡的军队进入,沈光被团团围住。沈光大喊突围,杀死了几十个人,贼兵都退缩不前。司马德戡又派出骑兵,拿着弓箭,从两边射杀他。沈光没有穿铠甲,就被杀害了。他的几百位部下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去,没有一个人投降。沈光死时二十八岁。勇士们听说沈光死了,无不为他落泪。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兖州①城楼
杜 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②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注】 ①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这是开元二十五年落第后,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②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
(1)诗歌的第二联哪两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抒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入”两字最传神。第二联写“纵目”所见形势。“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州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浮云笼罩,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壮观且传神。
(2)全诗抒发抚今追昔的无限伤古的意绪。第三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在”、“余”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诗人从地理和历史纵横两方面,进行观览与思考,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3)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4)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答案:(1)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2)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3)呈给你带土下紫色的灵魂
(4)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五、(12分)
16.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一段材料共有5句话。第一句是写菊花的历史与性质,“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是其性质,可以概括为“具有观赏价值”,“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说明其历史悠久。第二句是写菊花种类繁多,分类标准有“花序、形状、花期,花径、花瓣”等。第三句是具体介绍菊花的观赏价值。第四句是介绍它的实用价值,因此这两句可以合并为一句。第五句是介绍菊花的精神象征,抓住关键词“高雅不屈”即可。把以上几点整合一下就是本题的答案。
答案:(示例1)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
(示例2)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
17.适当添加语句,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①不得改变原意,②语言要连贯。(4分)
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通过想象,读者通过想象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审读文字,先提炼出总领句或总结句,再组织其他语句,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
答案:(示例1)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
(示例2)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18.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诗句,明确诗句中所写的对象,竹林、洗衣少女;二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句中描写的一群少女洗衣归来经过竹林的情景。“竹喧归浣女”是王维的名句,写得极富情趣,诗人先写“竹喧”,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起初未见,等到听见竹林喧声,才发现浣女洗衣归来。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把这句诗扩展为一段场景描写,要抓住浣女们无忧无虑、欢快嬉笑的特点,展开想象,切忌单纯翻译诗句。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相约雨巷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进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和相遇,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诧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红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19.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雨巷》这首诗和诗中所描绘的凄清、迷茫的意境,丁香、姑娘等意象已经让“我”痴迷了半个世纪,“我”渴望能到那意境中去感受一番。
20.本文的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审视雨巷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寂寞的、惆怅的、凄清的、凄婉的,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
21.本文体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试举几例。(最少两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婉约、委婉细腻、抒情晦涩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排比、比喻、夸张、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排比: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比喻: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
22.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他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走出“姑娘”的表象,选择上面的一个角度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示例)表面来看,作者在这雨巷中等待,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美丽忧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并想象了自己等待的苦难和姑娘经过自己身边时的情景。但和戴望舒相同,作者笔下的“你”是一种象征,象征了“美”“爱”“光明”“温暖”“浪漫”“古典”等所有美好的理想,等待是所有追求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韩石山
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
他的形象,比我们原来的了解,要伟岸的多,也光辉的多。毕其一生,他的志向和努力,都在改良中国的社会,尽快地走向民主;提高国民的素质,尽快地自尊自强。
然而,这样一个天才人物,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徐申如,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徐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联合本县乡绅,将拟定要经过桐乡县的沪杭铁路,拐了一个不小的弯儿,经过他的家乡,为家乡人民谋了多少辈子的福祉。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这一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最好的学校,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名下。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仍不满足,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
无论在国内、国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是因为预科更注重外语的运用。包括学法律而不学什么国学,都是为了尽快地放洋。果然预科毕业一年后,便赴美留学。旋即渡海赴英,在英国两年,上的是一流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
一九二二年十月,徐志摩回到上海,双脚一离开轮船的甲板,即踏入中国上流社会的厅堂。到了北京,就住在梁启超当馆长的松坡图书馆里。
历史老人,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此后几年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社团与流派,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真正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
一个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体,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数成员啸聚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一个接一个的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论战,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得到的都是名声。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
梁实秋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不无深情地说,“新月书店的成立,当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灵魂”。
灵魂即是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新月》月刊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可以说,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一个年轻人,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又是几个回合,便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这样的人,不是上苍着意怜爱的天才,又是什么?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最终受惠的,还是他苦难的家邦。
(节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1期,文章有删改)
19.文章第三自然段说“这样一个天才人物,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请根据原文分析“精心打造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最好的学校,聘请最好的老师;北京大学上预科为了尽快地放洋,在国外进的也是第一流的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一回国即踏入中国上流社会的厅堂。
20.梁实秋说“志摩是新月灵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徐志摩首倡成立新月社;新月社成立的前几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徐志摩遇难后,《新月》月刊不久便寿终正寝;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21.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哪些事情能说明徐志摩是一个天才。(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年轻人,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
22.结合本文,联系你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谈一下你对徐志摩的认识与评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答案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本文,特别是“精心打造的天才”的表现毕其一生,他的志向和努力,都在改良中国的社会,尽快地走向民主;提高国民的素质,尽快地自尊自强;二是联系自己的知识来评价,又要自己的独特见解。
答案:略。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期待所有响亮的日子
悄然降临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花
每一缕细小亲热的芬芳充盈我们敏锐的呼吸
把美和善良、淳朴和真实的花子洒进
每一寸彩虹样清晰的阳光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树
枝繁叶茂
最强壮地扎根土地
我们的日子应该是天空
辽阔的襟怀是飞鸟的梦想和天堂
我们日子的天空一碧千里
每一粒最善良的愿望在天空的温柔注目中悄声歌唱
(节选自丹好的《我们期待所有响亮的日子》)
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