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检测(2)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检测(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吮吸(shǔn)       疾风劲草(jìn)
掣肘(chè) 博闻强识(zhì)
B.拙劣(liè) 长歌当哭(dànɡ)
横财(hénɡ) 心宽体胖(pán)
C.氛围(fēn) 积极参与(yù)
证券(quàn) 力能扛鼎(ɡānɡ)
D.创伤(chuānɡ) 酩酊大醉(dǐnɡ)
蒙骗(ménɡ) 一哄而散(hònɡ)
解析:选C。A.应为“疾风劲草(jìnɡ)”。B.应为“横财(hènɡ)”。D.应为“蒙骗(mē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乖戾 九洲 跆拳道 麻雀虽小,五脏具全
B.沿续 编辑 势力眼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C.像片 简练 流水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斧正 福祉 赔笑脸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解析:选D。A.“九洲”应为“九州”、“五脏具全”应为“五脏俱全”。B.“沿续”应为“延续”、“势力眼”应为“势利眼”。C.“像片”应为“相片”、“流水帐”应为“流水账”。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来,随着菜价的波动,许多消费者开始拓宽自己的网购清单:萝卜、大白菜、西红柿……等上网卖菜似乎成为了新商机。
B.日前,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法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叫停了保险公司的银行驻点。
C.分析发现,山西煤炭企业主通常学历低、资金多,对投资没有太多的研究,相比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财产品,煤炭企业主更爱房地产、矿业等实体资产。
D.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正在全国热映,票房于上映5天后无悬念突破2亿,仅25日单天票房就高达5870万,一举打破了由《阿凡达》保持的5760万单日票房纪录。
解析:选C。A.去掉省略号后面的“等”。 B.句中括号应该在第二个逗号前面。D.“非诚勿扰2”应该用书名号。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周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回暖,除深圳出现价格小幅调整外,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现量价回升。
B.上周,崔健执导的第一部长篇电影《蓝色骨头》宣告杀青,他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演唱会的筹备工作中。
C.暂停后火箭再次打出8比2的小高潮,小布3次罚球全中、紧跟着巴蒂尔出手三分命中,火箭87-86成功反超比分!之后比分犬牙交错,两队交替领先1分上下。
D.这座火热泼辣的西部城市突然成了网友心目中的“最安全”的城市,多拜重庆市政府不遗余力走上“打黑”道路所赐。在铁腕之下,各种被定性为涉黑的团伙与人物,都被碾碎了。
解析:选C。犬牙交错: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国务院决定在海南省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以下简称离境退税政策)试点,并将在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B.今年岁末,范冰冰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工作室的名义,为老板颁发“四有新人”奖兼优秀老板,大赞范冰冰为有文化、有道德、有影响、有魅力的“四有新人”。
C.随着冬季用电最高峰的日益逼近,我国局部地区再次面临电煤供应紧张,不得不拉闸限电,煤电双方因此而生的口水仗也愈打愈烈。
D.韩国于近期已举办一连串的军事演习,其中包括12月20日在延坪岛海域举行的大规模军演。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应”朝韩两国上月在争议区发生的交火冲突。
解析:选A。B.成分残缺,在“优秀老板”后加“奖状”。 C.成分残缺,在“紧张”后加“问题”。 D.搭配不当,“举办”改为“举行”。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选D。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解析:选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解析:选B。由文中倒数第二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客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军,驻扎
B.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疾:弊病,弊端
C.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使:让
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病:忧虑,担心
解析:选C。使:假如,如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夫之丘
C.譬使仁者而必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解析:选A。A项都是介词,在。B项,动词,认为/介词,凭借。C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D项,代词,指代“道”/助词,的。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
①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③不得行,绝粮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君子亦有穷乎
⑥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选C。①是说陈蔡大夫派人围困孔子,还没有谈及“窘况”。②是说孔子遭围困却依然讲诵弦歌不断,表明他的乐观。③只是子路的问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选D。D项“子路”和“子贡”位置颠倒了,应该是“子路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讽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背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但小人因困窘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是我们还不够仁爱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也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让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些原因吗!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之死)呢?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剖心的事)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所作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君子能研修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颜家的小伙子!假使你拥有许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这才免除了这场灾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含有一个判断句,一个被动句,“于”表被动,需重点翻译的词语有四个:“聘”译成“聘请”,“用”译成“被起用”,“用事”译成“主事,掌权”,“危”译成“危险”。(2)句中需关键翻译的词语是:“既已”译成“已经”,“修”译成“修明”,“用”译成“采用”,这里是被动,被采用,“有国者”译成“当权者”,这是一个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答案:(1)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
(2)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罢官闲居江西乡间时。
(1)词的上阕“破”、“鸣”、“点”都用得非常传神,请任选其一,赏析本词炼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这首词最末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桑包的情态。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鸣”字以声衬静,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象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一个动词“点”字,使情调发生了变化。作者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2)最末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对城中上层社会官场生活的鄙弃。(意思对即可)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传》)
答案:(1)因人之力而敝之 以乱易整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4)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五、(12分)
16.下面一则稿约四处画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特向广大作者征稿。要求:。来稿一经采用,。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来稿请寄ⅹⅹⅹ市ⅹⅹ路ⅹⅹ号
邮编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编辑部
ⅹⅹⅹⅹ年ⅹ月ⅹ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薄酬”改为“稿酬”;④“敬启”改为“收”(另外①语序不妥,最好应为: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格式正确,不超过8000字。)
17.在下面的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排比。(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要懂得尊重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审题,题干中的要求非常明确,材料内容由分号可以看出有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内容其实运用了顶针修辞手法,意思上有递进的关系。然后按照这些要求,回答即可。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 不狂妄所以有修养
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 不胡为所以有理性
18.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方法要一致。(4分)
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
备选人物:烛之武 刘邦 张良 荆轲 樊哙 范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仿句练习,但规定的评论对象都是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历史人物。示例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用一个散句给人物身份定位,二是用一个对偶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或性格。
答案:(示例)烛之武,生于乱世精于辞令的外交家!宏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任选其一即可)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话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19.文章题目是《司马祠》,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20.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某一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这是一个明显的过渡句。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内容上,要注意“仰望”一词,仰望谁?为什么要“仰望”?
答案:(1)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2)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
(3)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
21.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分析作者写到了司马祠的哪些内容(对象),这些对象各自的象征意义或寓意应该在其后面,要圈点、勾画,然后进行整合。第一问:据题干“司马祠”可大致判断出信息源所在,再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第二问:有效信息在第四、五段。或许第一点不难概括;其余几个要点可能遗漏。司马祠内外的物件、结构就是“有形的”,其后的评说便是“无形的”。
答案:(1)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2)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3)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4)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22.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妨这样思考:“读”的几个对象都与司马祠有关,而司马迁彪炳史册的不正是他伟大的人格和作品吗?第一问便迎刃而解了。
第二问要求扣紧原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答,可结合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知识来回答。
答案:(1)①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②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2)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 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主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0.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文本(人物传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依据在文本第二段,国内国外对他的不同态度是其产生悲哀的主要原因。
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21.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文本(人物传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依据在文本最后一段,从袁隆平的回答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都会随时回来。
22.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文本的探究能力。本题主要通过对文本中袁隆平与朋友相处、相知的理解分析中得出结论。要抓住人物传记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总结。
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掉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于是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