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文中加点的“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卫的阶级。
2.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忌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著。
3.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系列报纸的名称后面注明的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而停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
4.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二、语言运用
5.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请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份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时候,感恩只是一句从心底说出的感谢;有时候,感恩只是节日里的一个问候电话;也有时候,感恩只是把他人送给自己的微笑转送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其实感恩就在于我们要有这份心意来看待世界。
6.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悼词(diào) 逝世(shì)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
B.估量(liànɡ) 抹杀(mǒ) 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
C.诅咒(zhòu) 给予(jǐ) 肤浅(fū) 纷繁芜杂(wú)
D.诽谤(fěi) 污蔑(miè) 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
解析:选C。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量”应读liánɡ,“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
2.下列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肤浅 诬蔑 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B.衷心 驱逐 豁然开朗 永垂不朽
C.诅咒 摸索 浅尝辄止 集思广义
D.诽谤 悼念 卓有成效 剩余价值
解析:选C。“义”应为“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讳饰修辞格的一句是( )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聂耳以他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生命的休止符。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解析:选D。“讳饰”就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
4.下列词语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________去。
②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________。
③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________到。
④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________他。
A.抹 寻觅 觉察 驱赶
B.擦 探索 感知 驱除
C.拂 摸索 感觉 驱逐
D.甩 寻找 觉悟 驱赶
解析:选C。只有“拂”才照应了前面的“轻轻”“蛛丝”,其他词动作太重了。“摸索”一词非常形象,并且与“黑暗”呼应。“驱逐”有流放的意思,符合语境。用排除法选C。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解析:选B。A项应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应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项缺主语。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6.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同马克思的发现作对比,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了解达尔文所发现的规律的意义,联系文中内容作答。
答案:突出强调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7.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本文内容,抽取解说中的具体名词,采用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作答。
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的“这里”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里”是代词,指代内容应在上文。回答作用时,应注意“豁然开朗”这个词语的反面,说明以前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案:“这里”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的探索认识。
作用:阐述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的本质意义。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C.人类的思想意识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指满足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状况。
D.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E.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解析:选BC。A项,“运用了同样的方法”错;D项与B项为矛盾选项,D项为错;E项把意识作为第一性,物质作为第二性,所以错。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安 然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大多数人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认识了他——教学楼的墙壁上总是悬挂着中外科学巨匠们的画像用以激励学生,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一位。俊逸的外表、优雅的气质、和蔼的微笑、深邃的眼光、圆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在无数青年人的脑海里,钱学森定格为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形象。
在这个国家,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爱国者,一名军人;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一个从美国人的软禁中挣脱出来返回祖国的科学英才,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当这个故事契合了中国人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中的政治热情的时候,一个科学英雄就矗立起来了,并超越了科学技术本身。而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他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钱学森对中医的论述显然没有他“卫星上天”的成就那般令世人信服,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和他的追随者不断解读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
1958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后来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学森称之为“山水城市”。在他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10.文章的第二段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作用类题目”时要做到“瞻前顾后”,要从内容和结构形式两方面进行解答。
答案:①结构形式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钱学森成就的介绍。②内容上:总括后面的内容,作者正是从钱学森卓越的专业成就、与国家民族的密切联系和涉猎的其他广泛领域三方面介绍钱学森的成就的。
11.本文题目是“钱学森的遗产”,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丰厚的遗产?请分条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试题,首先,梳理作品陈述的主要内容,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业绩贡献等。其次,要注意从传主与社会背景、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中去把握传主形象。
答案:①强烈的爱国情怀。②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使他的祖国迅速拥有了强大的防御能力。③创建的“工程控制论”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④提出了“系统科学”思想。⑤对中医理论有研究。⑥对建筑与城市有研究,提出“山水城市的设想”。⑦他的“系统科学观”常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
12.钱学森是科学家、“导弹之父”,本文不但介绍了他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还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在其他领域的突出贡献。这样写是否会导致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详略的取舍是由表现传主形象决定的,由文章中心服务的,由此出发去理解文章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不会。①紧扣标题,中心突出。②更突出表现了钱学森研究领域之广,遗产之丰厚。③更加衬托出钱学森的贡献之大。
四、语用创新
13.(原创)从下列几位历史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孔子 屈原 司马迁 鲁迅 冰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示例2)屈原: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为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个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示例3)司马迁: 谁,能弹响“史家”千古绝唱?谁,能吟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他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
(示例4)鲁迅:一个漫长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争。一双眼看透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悲情苦难,一身青袍衬出他的颀长傲骨,嘴角的烟斗,悠悠冒出的丝丝缕缕,让沉默不再是沉默。
(示例5)冰心:她的名字亲切、优雅,她的文笔朦胧、潇洒。她那圣洁的言辞像母亲的手抚慰着每个读者的心房,她是天地间最美的兰花!(任选其一即可)
14.我们在诗词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给出的上联撰写一句下联。
滕王阁 天姥山 浔阳江 洞庭湖 橘子洲都江堰 长亭 兰亭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浔阳江头青衫司马慨叹天涯沦落
浔阳江边失意诗人聆听同心琵琶
橘子洲头意气青年立下豪情壮志
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茫茫江山
长亭道上痴情少女泪别满天黄花
天姥山上青莲居士梦游幻彩仙境
都江堰口李冰父子大写天府富庶
洞庭湖畔潇湘妃子泪洒岸边竹叶(任选其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