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知能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知能优化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62~P63]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中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然亭”等名胜固然很美,但是不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无法传达出作者心中孤寂、落寞的情怀。
2.指出本语段写景抒情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两次写到声音,都是以声写静,借此充分表现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4.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例句,以“风”开头,再写一个句子。(不要求与例句字数相同)
例句:风最喜欢撩拨睡去的莲叶,把叶片从水中拉起来,像要带走,而后又放下。
仿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风最喜欢拨弄三月的柳枝,把枝条从枝梢上拖拽下来,像要留住,而后又松手。
6.仿照第一段的句式,补写出第二段文字中空缺的部分。
自然的四季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是杏花春雨,是蝉鸣蛙跃,是雨滴秋桐,是雪落北国;是一天天的日升日落,一次次的月缺月圆。
人生的四季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安详达观;是________________,一岁岁的成长成熟。
答案:天真无邪 刚勇无畏 雄浑稳健 一年年的播种收获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混沌(dùn)        一椽(chuán)
驯鸽(xún) 谭柘寺(zhè)
B.点缀(zhuì) 落蕊(ruǐ)
细腻(nì) 落寞(mù)
C.平仄(zhè) 凋零(diāo)
扫帚(zhou) 廿四桥(niàn)
D.歧义(qí) 悲啼(tí)
鲈鱼(lú) 嘶叫(sī)
解析:选D。A.“驯”读xùn。B.“寞”读mò。C.“仄”读z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衰弱 啼唱 蟋蟀 象样 姿态
B.夹袄 椭园 色彩 幽远 息列
C.索落 浓厚 橄榄 颓废 赤壁
D.遥想 幽闲 骆驼 赏玩 葡萄
解析:选C。A.象—像。B.园—圆。D.幽—悠。
3.下列句子的空格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怨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瑟 衰落
解析:选C。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衰弱:身体不强健,虚弱或事物不强盛。
4.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
解析:选A。B项,“感情热烈明快”不对。C项,“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不对。D项,“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表达有误。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选C。应用“周而复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6.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西山的虫唱 ②潭柘寺的钟声 ③陶然亭的芦花
④玉泉的夜月 ⑤钓鱼台的柳影
A.①④②③⑤        B.④①②⑤③
C.⑤③④②① D.③⑤①④②
解析:选D。由视觉到听觉,由白日之景到夜晚之景。
7.本段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段中描写的院落之景是寂静悠闲的。
答案:衬托。以有声衬无声,给人以幽静的感觉。
8.说到牵牛花,作者为什么“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答案:“蓝色或白色”都属于冷色调,而“淡红色”为暖色调。由于作者身处黑暗时代,加上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因此偏好素淡的色彩。作者喜爱牵牛花的冷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冷寂之感。
9.在本段文字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来感受故都的秋?扣住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的信息,如“驯鸽的飞声”“静对着”等词不难总结出故都的秋的特色。
答案:视觉,听觉。清静。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雁阵高飞
胡 弦
蓦然听到雁阵的鸣叫声,循声望去,一队大雁高飞,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天际了。
这是我回到老家的第一个傍晚,西天的彤云渐渐黯淡,黄昏渐浓,不意竟于此时看见雁阵。雁过后的大地一片沉寂,也一下子变得无限空阔,我好像已经数十年没听到过大雁的叫声了。
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
我的家在黄河故道上。故道,实际上荒滩居多,数百年前,黄河改道而去,留下了宽达七八里、厚达四五米的黄沙,其后渐有人家定居,种果树和庄稼,但中间始终有一道残水,如摇晃的大镜,我们习惯性叫它河底,那里遍生芦苇、蒲草、荆棘,是鸟、鱼和儿童的乐园,也是迁徙中的大雁最理想的客栈。
我的家离河底有二里路,我们放羊的时候常走到那里,把羊放在水边啃草,然后去游泳或摸鱼虾。水宽的地方,芦苇丛深达里许,没有好的水性和胆量不敢深入。到了秋末,水寒,人不能再游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而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
大雁之美,在于它的飞行,也即雁阵之美。雁阵高飞,一般是在早晨或者傍晚,也有在夜间飞行的,难以被看到。傍晚的雁阵,总是给人以苍茫之感,特别是在满目风沙的时候,一串雁唳,让人的心底无限肃穆,而在早晨,在灰蓝色的背景下,映衬着晨光,它们像一粒粒发光的珍珠,使人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飞行中的大雁,看上去很小,飞得也不显快,那只是它们飞太高的缘故。
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人以遐想和无限诗意,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秋天的山野里看着列队前进的大雁会天真地背诵:“秋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长大后接触到了更多的有关大雁的诗文,如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以及“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等等。这样的诗句,即便只是纸上的诵读,也有苍凉之美遍袭心胸。
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的飞行能比单飞的雁提高22%的速度,因为飞行中的雁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为群体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和甘于牺牲,这确实值得有思想的人类深思。
那时候,村子里也有猎雁的人,他们事先就在芦苇丛中埋伏好,雁群毫无防备时突然将其轰起,在它们刚离水面时开枪。那是一种自制的土枪,打的是铁砂,有的人一次能打下数只或数十只。
但雁阵越来越少了,这与人们的捕猎有关,也与环境的恶化有关。前些年,村南的荒滩上建了几座小化工厂,芦苇消失了,水也恶臭不堪。再一个原因是我调到城市工作。在钢筋与混凝土统治下的都市里,谁去理会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有那么一群大雁在悄悄地飞过?即便偶尔抬头,雾蒙蒙的天空早已遮挡得什么都看不到了。
所以,这次回家能够看到雁阵真的是一种福分。长风万里,雁阵高飞,天地悠悠任它们翱翔。但天空不是它们的家,今夜,它们会降落在哪里?
(节选自《解放日报》2008年1月4日)
10.作者这次回家看到雁阵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要从整体上感知文本,进而透过人、景、物、事,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其实,这也是本文的一条内在线索,作者的心情呈现出的是一条“欲抑先扬”的变化曲线。
答案:作者这次回家看到雁阵后,心情发生了如下变化:①为能看到久违的雁阵而感到惊喜;②勾起了对适宜雁阵栖息的故乡的美好环境和童年的快乐生活的回忆;③热情赞颂了雁阵之美;④对雁阵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数量的日渐稀少忧心忡忡。
11.“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而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这句话描写了大雁的栖息环境,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可从如下三个角度入手:①选材:都是富有昔日黄河故道地域特征的有代表性的景物。②角度:从视觉(文本中有“看到”的语言提示)、听觉(文本中有“听到……的叫声”的语言提示)不同角度进行有声有色的描写。③手法:运用拟声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答案:选取了昔日黄河故道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2.在作者看来,“雁阵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可抓住文本第6、7、8三段的中心句作答。第7、8两段的中心句就在段首,非常明显;而第6段只有关键词,无中心句,需要我们加以筛选整合。
答案:①雁阵之美,在于它能给人生机、活力和苍茫、肃穆之感;②雁阵之美,在于它能给人以遐想和无限诗意;③雁阵之美,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
四、语用创新
13.(原创)依据画线句式内容和结构特点,仿写两句话,使上下文意连贯。
我独爱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与春天的浓艳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夏天的杂芜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
14.下表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的数据。
时间(天数) 即时 一天后 两天后 …… 31天后
保持百分比% 100% 40% 30% …… 20%
(1)这个数据表说明了什么规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规律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规律:凡是刚刚获得的新知识,在两天之后便会迅速遗忘至30%左右,一个月之后,却还能保持20%。
(2)启示:新获得的知识,一定要在两天之内得以复习巩固,否则,就会很快遗忘。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学到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