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检测(4)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 单元综合检测(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横财 起哄 内讧 引吭高歌
B.供给 拱手 商贾 蛊惑人心
C.飙升 屏退 凭吊 频频招手
D.烜赫 绚烂 渲染 以身殉职
解析:选C。分别读“biāo ”、“bǐnɡ ”、“pínɡ ”、“pí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山寨 绊脚石 立案侦察 细水常流
B.汶川 叉腰肌 节目精彩 察言观色
C.炒作 挖墙角 平心而论 秀外慧中
D.陨落 青花瓷 迫不急待 完美无瑕
解析:选B。A.“察”应为“查”,“常”应为“长”。C.“角”应为“脚”。D.“急”应为“及”。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仔细观察他,看他的样子也不过十六七岁,可真是“人小鬼大呀!”
B.我在想:什么叫做大彻大悟?变得圆滑世故算不算大彻大悟,目睹人世的阴暗,失去个性算不算大彻大悟?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解析:选D。A.不独立引用,应把“呀!”移到引号外面。B.第一个逗号应改为问号。C.括号应移到双引号的外面,交待这句话的出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提到哪里是京城写字楼最火的区域,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CBD。”没错,面对北京CBD里处处矗立的脚手架和吊塔,毫无疑问,CBD仍然是北京写字楼开发和供应最集中的区域。不过,盖得欢不代表就卖得火。
B.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C.无论后人对宋江的评价如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宋江具有成功人士的气质和眼光,在人缘决定成败的生存游戏中,他同刘备一样,非常看重人和,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D.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音乐还是让人称道的。
解析:选D。A.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B.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很出色。C.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D.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但在该句中,相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音乐”不能算是影片的主要方面。
5.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制度。
B.此次主帅选拔是按照中国足协各级国家队教练员竞聘工作,经过报名和公开竞聘,在专家组讨论提出候选人名单的基础上进行的。
C.成人歌曲音调较高、音域较宽,经常唱这样歌曲的孩子,会对音带造成严重损伤。此外,迎风唱歌或唱歌后喝冷水,都会损伤声带。
D.世卫组织全球预警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病毒人际间传播仍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但随着其他地区确诊病例不断增多,把警告级别提升至6级的可能性不能不排除。
解析:选A。B.成分残缺,应为“按照……竞聘工作程序”。C.语序不当,“经常唱这样歌的孩子”应当为“孩子经常唱这样的歌曲”。D.不合逻辑,“不能不排除”应为“不能排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 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有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孔?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大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确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从最后一段“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一句可知,选项D中“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误,方形应该代表大石块。
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原文7、8、9三个段落。A项中“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与原文不符,可根据原文中第8段“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判定。C项中“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与原文第9段“一是这些大石块绑住的长竹管”一句不符。D项“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角度选取错误,原文第8段告诉我们长竹管必须用方形大石块固定是为了“要定正极的位置”。
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过于肯定,原文最后一段开头作者就用“我还有一个想法”告诉我们这只是他的一个设想而已。同时,这句话中所指的璇玑,是小型玉器,而不是大的天文仪器。B项根据原文“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可知题干“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错误。D项“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只是琮,不包括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每盛怒,无敢劝者。惟事母孝,母至则解。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声闻四院。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 。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寝。母愤泣不食。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崔妻周,亦与并跪。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俾勿灭。崔并受之,母乃食。
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观者塞途,舆不得进。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先是,有巨绅子某甲者,豪横一乡,窥李申妻有色,欲夺之,道无由。因命家人请与博赌,贷以责而重其息。终夜,负债数千。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申哭诸其门。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①,逼立“无悔状”。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母搴帘而呼曰:“唶!又欲尔耶!”崔乃止。既吊而归,不语亦不食,兀坐直视,若有所嗔。妻诘之,不答。至夜,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次夜复然,忽启户出,辄又还卧。如此三四,妻不敢诘,惟慑息以听之。既而迟久乃反,掩扉熟寝矣。是夜,有人杀某甲于床上。官疑申,捕治之。横被残梏,踝骨皆见,卒无词。积年余,不堪刑,诬服,论辟。会崔母死。即殡,告妻曰:“杀甲者,实我也。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今大事已了,奈何以一身之罪殃他人?我将赴有司死耳。”自首于庭。官愕然,械送狱,释申。申不可,坚以自承。官不能决,两收之。戚属皆诮让申。申曰:“公子所为,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彼代我为之,而忍坐视其死乎!”执不异词,固与崔争。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会恤刑官赵部郎,案临阅囚,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未期年,援赦而归。(选自《聊斋志异·崔猛》,有删节)
【注】 ①剟(duō):刺。
9.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屡戒不悛         悛:悔改
B.配以少婢,事乃寝 寝:平息
C.横被残梏,踝骨皆见 见:显现
D.不堪刑,诬服,论辟 论:争论
解析:选D。论:判决,定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①②均为介词,因为。A.①副词,才;②副词,竟。B.①副词,好像;②代词,你。D.①连词,却;②连词,如果。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崔猛“性刚毅”“事母孝”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A.②是说邻之子躲着悍妇偷偷地给母亲东西吃,与崔猛“事母孝”无关。C.①是说崔猛想去打抱不平,又怕母亲知道生气而犹豫不决,与崔猛“性刚毅”无关。D.②是说崔猛因自首而被减刑,与崔猛“事母孝”无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猛性情刚毅,喜好打抱不平,幼时老师赐给名与字,希望他有所收敛,但他依然抑强扶弱,不避怨嫌,前来向他诉冤陈事的经常室盈院满。
B.崔猛因邻家悍妇虐待婆婆、诟骂丈夫而一时性起,将其惩戒致死,受到了母亲的杖责,并被刺臂涂染朱红,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并决心悔改。
C.崔猛在吊丧途中遇到不平,鞭马向前,想要动武,迫于母亲的威严而未敢发作;回到家中不语不食,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当夜将恶人除掉。
D.崔猛母亲去世后,他认为孝敬母亲的大事已完成,于是到官府自首,使蒙冤的李申无罪获释;又因自首而减刑充军云南,不到一年巧遇大赦回到家中。
解析:选C。“将恶人除掉”不是在“当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崔猛害怕了,跪着请求接受母亲的杖责,并把悔改之意告诉母亲,母亲只是哭泣,连看也不看他。(“请受杖”,“告以悔”,“顾”要准确翻译。)
(2)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戒”“切”“赴诉”“辄”“摈斥”要准确翻译。)
(3)不久,衙门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强迫李申出狱,拿崔猛抵罪,马上将要处以死刑。
参考译文:
崔猛,字勿猛,是建昌府世家子弟。性情刚直勇敢,小时候在学堂读书,学童们稍有触犯,他就拳脚相加,老师多次惩戒,他都不肯悔改,他的名和字,都是老师给起的。到了十六七岁,武艺超群,无人能比,又能手持长竹竿登跃高大的房屋。崔猛喜欢打抱不平,因此乡亲们都很敬服他,前来诉冤陈事的人挤满屋子庭院。崔猛惩治豪强,扶持弱小,不避嫌疑,不怕结怨。每当他大怒时,没有敢劝说他的。只是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母亲一出面,他就消气了。母亲总是狠狠地责备他,他连连答应接受母命,但一出门就忘了。邻居有个凶悍的泼妇,经常虐待婆婆。婆婆饿得快要死了,她儿子偷偷给她东西吃;泼妇知道后,对他万般辱骂,骂声四邻都能听到。崔猛听到大怒,跳过墙去,把泼妇的鼻子、耳朵、嘴唇、舌头都割掉了,泼妇当即就死去了。崔母知道后很害怕,叫来邻家儿子,好言劝慰,并用财物周济,还把年轻的婢女许配给他,事情才得以平息。为此,崔母气得直哭,不肯吃饭。崔猛害怕了,跪着请求接受母亲的杖责,并把悔改之意告诉母亲,母亲只是哭泣,连看也不看他。崔妻周氏,也跟着丈夫一起跪下。崔母于是用木杖责罚他,并又用针在他手臂上刺了十字花纹,染上朱红颜料,使其永远不消失。崔猛都接受了,崔母才肯吃饭。
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有一天,崔母的弟弟死了,崔猛跟着母亲前去吊丧。路上遇见一伙人,捆绑着一个男人,叱骂着催促前行,并用棍棒、鞭子击打他。围观的人把路都堵住了,车子不能前进。崔猛上前打听,认识崔猛的人争着告诉他原委。在这之前,一个大乡绅的儿子某甲,横行乡里,看到李申的妻子很漂亮,就要占为己有,只是找不到因由。就命令他的家人引诱李申和他赌博,借给他赌资并加重利息。赌了一个晚上,欠了几千文钱的赌债。李申不能还债,那个乡绅的儿子便派了很多的人把他的妻子强行带走了。李申在乡绅门前哭诉。那个乡绅的儿子大怒,把李申绑在树上,棍打鞭抽,严刑拷打,逼迫李申立下“无悔状”。崔猛听了这件事情,义愤填膺,策马向前,打算动用武力。崔母掀开车帘喊道:“哎!你又想干什么!”崔猛只好停下。吊完丧后回到家,崔猛不说话,也不吃饭,只是独自呆坐着,眼睛直直地看着某处,好像有所生气。妻子询问他,也不回答。到了夜晚,他不脱衣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晚上又是这样,有时突然开门外出,一会儿又回来躺下。这样反复三四次,妻子也不敢多问,只是害怕地屏住呼吸听着。过了几天,他出去很长时间才返回,关上门就睡熟了。这天晚上,有人把那个乡绅的儿子某甲杀死在床上。官府怀疑是李申干的,把他捉来治罪。李申意外遭受残酷的刑罚,脚上的踝骨都露出来,最终也没有招供。过了一年多,李申忍受不了酷刑,被迫含冤认罪,便被判处死刑。恰巧这时崔母去世了。殡葬过后,崔猛告诉妻子说:“杀那个乡绅儿子的人其实是我。当时只是因为母亲还在的缘故,没有说出去。现在孝敬母亲的大事已完成了,我怎能以自身的罪过殃及别人呢?我准备到官府去接受死刑。”崔猛到官府去自首。县官非常惊愕,给他上了刑具送到狱中,释放了李申。李申不答应,坚决承认是自己干的。县官无法判决,只好将两人同时拘禁。李申的家属和亲戚都责备李申。李申说:“崔公子所做的事,是我想做却做不到的。他替我做了,我怎么能眼看着他去死呢!”执意不肯改口,坚决和崔猛争相认罪。不久,衙门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强迫李申出狱,拿崔猛抵罪,马上将要处以死刑。这时,正碰上审查刑事案件的赵部郎,审查并复勘已定罪的囚犯,赵部郎因崔猛自首减刑定罪,充军到云南。不满一年,崔猛就遇到大赦回到家中。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秋波媚①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词的上阕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上阕写的就是词人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的情景,从而抒发了他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喜悦的心情。
(2)用了移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词人先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把原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把层层云幕推开,将天地照得一片光明,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词人又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想象他们肯定也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军归来。这种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词的韵味。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2)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3)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4)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五、(12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7月8日,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演播厅创纪录地坐进了500多观众。当时,周杰伦看到雷锋的照片和描写有关雷锋的文字大叫“cool”,并反问鲁豫“他也会唱歌吗?”这显然是主持人没有意识到的,于是圆场道:“__________________。”
(1)请在横线上补写一句得体的话,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会,在部队肯定会,只是风格不同
(2)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杰伦不识雷锋的看法。要求准确、鲜明,不超过25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周杰伦不识雷锋,对历史的无知让人感到心寒。
(示例2)周杰伦不识雷锋是因为文化因素的差异,无可厚非。
1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15个字)(3分)
我们的宇宙是和谐有序的。宇宙中的每一颗星,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的散文中,每一个字、词,也应当不是可有可无的,星体之间有宇宙微粒充当填充物,文章字词间也须有填充物——韵味,意境……这是比字词本身含意更难以言传的东西,无具体形象而真实存在的、类似晴空下笼罩在树木河流上空的淡紫色烟霞的东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散文必须有韵味和意境。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
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
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
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仿句题,要做好仿句题,必须先确定需要改变和不需要改变的地方,然后对需要改变的地方进行词语替换。分析可知本题的仿句就是要依据“××如果害怕××,那它永远不能××”的句式,进行词语替换。
答案:(示例)溪流如果屈服于沙石,那它永远不能汇聚于江海;小鸟如果屈服于风雨,那它永远不能翱翔于蓝天;航船如果屈服于波涛,那它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①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__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 ①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的好处是,内容上以时间为顺序,体现救援的紧张;时间本身就是文章层次井然的一种结构方式,突出了事件的连贯性。
答案: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20.柯利蒂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这一语句,要抓住“你们”指哪些人;“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这件事单靠医生是做不了的。
答案: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了答题的方向,就是以画线部分为依据来证实本篇新闻的语言与一般的新闻语言有所不同,而是含有作者感情的。所以,找出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趋向的词语,并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的“社会价值”和“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等提示语,在“生命”“人性”“爱”等方面选择任何一个,言之成理即可,还要注意“注释”所提供的社会背景。
答案: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
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沙漠中的饭店
                三 毛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言和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做荷西的太太,语言只好将就他。可怜的外国人,“人”和“入”这两个字教了他那么多遍,他还是分不清,我只有讲他的话,这件事总算放他一马了。
闲话不说,做家庭主妇,第一便是下厨房。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
母亲在台湾,知道我婚后因为荷西工作的关系,要到大荒漠地区的非洲去,十二分地心痛,但是因为钱是荷西赚,我只有跟着饭票走,毫无选择的余地。婚后开厨不久,我们吃的全部是西菜。后来家中航空包裹飞来接济,我收到大批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珍贵食品,我乐得爱不释手,加上欧洲女友寄来罐头酱油,我的家庭“中国饭店”马上开张,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
有一天荷西回来对我说:“了不得,今天大老板叫我去,”“加你薪水?”我眼睛一亮。“不是……”我一把抓住他,指甲掐到他肉里去。“不是?完了,你给开除了?天啊,我们……”“别抓我嘛,神经兮兮的,你听我讲,大老板说,我们公司谁都被请过到我家吃饭,就是他们夫妇不请,他在等你请他吃中国菜……”第二日他问我:“喂,我们有没有笋?”“家里筷子那么多,不都是笋吗?”他白了我一眼。“大老板说要吃笋片炒冬菇。”乖乖,真是见过世面的老板,不要小看外国人。“好,明天晚上请他们夫妇来吃饭,没问题,笋会长出来的。”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情人一样地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
第二天晚上,我先做好三道菜,用文火热着,布置了有蜡炬台的桌子,桌子铺了白色的桌布,又加了一块红的铺成斜角,十分美丽。这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不但菜是色香味俱全,我这个太太也打扮得十分干净,居然还穿了长裙子。饭后老板夫妇上车时特别对我说:“如果公共关系室将来有缺,希望你也来参加工作,做公司的一分子。”我眼睛一亮,这全是“笋片炒冬菇”的功劳。
送走老板,夜已深了,我赶快脱下长裙,换上破牛仔裤,头发用橡皮筋一绑,大力洗碗洗盘,重做灰姑娘状使我身心自由。荷西十分满意,在我背后问:“喂,这个‘笋片炒冬菇’真好吃,你哪里弄来的笋?”我一面洗碗,一面问他:“什么笋?”“今天晚上做的笋片啊!”我哈哈大笑:“哦,你是说小黄瓜炒冬菇吗?”“什么,你,你,你骗了我不算,还敢去骗老板……”“我没有骗他,这是他一生吃到的最好的一次‘嫩笋片炒冬菇’,是他自己说的。”
荷西将我一把抱起来,肥皂水洒了他一头一胡子,口里大叫:“万岁,万岁,你是那只猴子,那只七十二变的,叫什么,什么……”我拍了一下他的头:“齐天大圣孙悟空,这次不要忘了。”
(节选自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删改)
19.请分别回答“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和“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两句中“可惜”一词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案需结合上下文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前者可从第一段文字中筛选出来;后者要结合前文“我”对食品的爱不释手和下文情节的发展作答。
答案:前者是指因为语言、风俗有大不相同之处,婚姻生活也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所以感到遗憾;后者是说因为自己精心准备的饭菜却没有更多的人欣赏、享用而感到遗撼。
20.本文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中生动展现了荷西和三毛夫妇的形象,试对他们的性格特点作简要的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人物的形象总结要依据人物的行为来进行,所以,找“事”便成了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示例)(1)荷西:老实憨厚,慷慨好义,单纯好奇。(2)三毛:单纯明澈,泼辣顽皮,狡黠幽默。
21.请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为什么将本文取名为“沙漠中的饭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着眼全篇去寻找和筛选相关的信息。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必然是相关的。并且题目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答案:①文中地域环境是非洲的大沙漠,而写的内容都是和“做饭”“吃饭”相关的。②参与“吃”的人并不局限于自家,还有朋友和同事。③取名为“沙漠中的饭店”显得生动幽默,富有生活情趣。
22.作者三毛曾自言:“我不求深刻,但求简单。”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在“简单”背后有着“深刻”的情感。请探究除了对家庭和亲人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自信之外,其思想感情还有何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读完此文,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热烈的情感、活泼的性格,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从语言和生活的习惯动作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化的东西,而这些就是东方文化的痕迹。答案不限于上述分析,只要有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略。(立意点示例:①对东方意味的一种追寻;②对故乡的一抹温馨的回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登山的人,有的目不旁视,奋力攀登,他执著于到达顶峰的瞬间风光;有的则流连于沿途风景,且走且赏,山顶不过是他歇脚的地方。不只是登山,生活也是这样:两种心态,两种行为,两种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请根据你的感悟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