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的原因
B.人非生而知之者 知:懂得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D.其贤不及孔子 及:比得上
解析:选A。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A项,结构助词,的;第三人称代词,他。B项,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比;表疑问语气词。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
B.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主要采取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圣人无常师”的观点照应了上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选C。采用了引证法。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要胜过学生。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你对《师说》的理解和对韩愈的认识,为他写一段评论文字。不少于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文如长江大河,浩浩流传,气若泰山北斗,千年不衰。摈弃流俗,倡导古文。不畏士人聚骂,论述学者必有师。他对真理的执著,对陋习的批判,对师道的传扬,给我们的不仅是非凡勇气,还有为人师的气魄。
6.教师节到了,高二(1)班的同学给老师写了一副对联,老师也给同学回写了一副。请把对联中空缺的上联和下联补出来。
(1)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2)上联:术业宜从勤学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联考查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尽量做到词性相对,意义相关。
答案:(示例)(1)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2)韶华不为少年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嗟乎(jiē) 六艺经传(chuán)
B.师襄(xiānɡ) 郯子(tán)
李蟠(pān) 阿谀(yú)
C.老聃(dān) 苌弘(chánɡ)
官盛(shènɡ) 可怪也欤(yú)
D.嘉许(jiā) 巫医(wū)
贻之(dái) 针砭时弊(biān)
解析:选C。A项“传”应读zhuàn。B项“蟠”应读pán。D项“贻”应读yí。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A项分别为疑惑/糊涂。B项分别为风尚/学问,道理。C项分别为赠送/留下。D项都译成以……为师。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选C。“耻”是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吾从而师之
解析:选A。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古今义基本相同。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从而: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
5.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不拘于时”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C.其皆出于此乎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选B。A项是介词,比。B项是介词,被。C项是介词,在。D项是介词,对,对于。“不拘于时”的“于”是介词“被”。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解析:选B。身:自身,自己。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D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表并列/表顺承;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表推测/代词,他的。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
解析:选C。“爱其子,……惑矣”揭示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奇怪啊!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问 说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节)
【注】 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不欲虚以下人 下:身份低
C.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 几:接近
D.孔文子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解析:选B。下:降低身份以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好学而不勤问 小学而大遗
B.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A。A项,连词,都表转折;B项,介词,“对”/介词,“比”;C项,词尾,“……的样子”/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指示代词,代指“问”/语气词,表推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君子之学必好问”七字简洁明了,道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B.学与问相辅相成,好学而不勤问的人,可能会犯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C.文章对有学无问者“是己而非人”“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所问非所学”“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的诸般表现提出了批评。
D.本文语言风格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共同论及的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至今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解析:选D。D项后半句有误,本文重点不在“尊师”。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但有的人却不能在实际中应用,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但有的人却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放弃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 (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因此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四、语用创新
13.(原创)在下面一段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提高学习力的过程,(1)________一个把知识吸收、转化和升华的过程,(2)________一个自我提高、变革和超越的过程。(3)________是在宏观的层面(4)________是微观的层面,(5)______是从个体的角度(6)________是整体的角度(7)________是用历史的眼光(8)________是现实的眼光,学习力对于我们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赢得竞争胜利(9)________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答案:(1)是 (2)也是 (3)无论 (4)还 (5)无论
(6)还 (7)无论 (8)还 (9)都
14.为继承和发扬北京奥运会的宝贵遗产,进一步夯实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的8月8日作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请拟写两则标语,以此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生动、准确的能力。拟写的标语要能体现“健身”的特点,要有气势,要具有鼓动性。
答案:(示例)(1)天天健身,天天快乐
(2)好体魄,好生活
(3)全民健身,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