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 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乙]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 淀。几只野鸭扑棱棱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 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 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 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 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 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1.[甲]段文字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段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分表现出白洋淀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如此可爱的家乡岂容侵略者的铁蹄来践踏?为下文写青年男女组织起来保家卫国作铺垫。
2.[乙]段文字中,“耳边响起一排枪”后,女人们是怎样的心理和行动?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耳边响起一排枪”后,女人们一是惊慌,说明无战斗经验;二是一齐跳到水里,说明不愿被敌人抓住,准备牺牲。这些表现暗示了女人们的觉醒,并与前文水生的嘱咐相互照应。
3.[乙]段文字是怎样从女人们的观察中写出意外发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写远景:荷花变成了人;再写近景:各人找到各人丈夫的脸;最后特写镜头:战士们聚精会神地伏击敌人。
4.怎样理解[乙]段中战士们“半眼也没有看她们”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写出战士们聚精会神地瞄着敌人射击;二是写出女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战士;三是为下文女人们议论展示“横样子”埋下伏笔。
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整个句子意思连贯。
快乐似花,____________;痛苦如草,____________。你要享受快乐,更要准备迎接痛苦,医治痛苦,转化痛苦,让痛苦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答案:花开花落几时有 草卷草舒遍地生
6.改变画线部分的句式,使整个语段变成一个单句。
荷花香气馥郁,芦苇铺天盖地,它们掩盖了整个水域,此时,我知道,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著名的抗战根据地——白洋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香气馥郁、铺天盖地的荷花和芦苇掩盖了整个水域的时候(或“当香气馥郁的荷花和铺天盖地的芦苇掩盖了整个水域的时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洋淀 船碇 破绽 钢锭
B.一场雨 打场 场院 赶场
C.柴火垛 城垛 垛子 垛堞
D.奔头儿 奔命 投奔 奔走
解析:选B。A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diàn、dìnɡ、zhàn、dìnɡ。B项都读chánɡ。C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duò、duǒ、duǒ、duǒ。D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bèn、bēn、bèn、bē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打理不打理的!
B.谁还不会爬在那里放枪呀!
C.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制纸盒装着的饼干。
D.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解析:选D。A项,两个“打”都应为“搭”。B项,“爬”应为“趴”。C项,“制”应为“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告别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我几套高档衣服,真是大方之家。
B.电视剧《贞观长歌》在央视首播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市民们街谈巷议,好评如潮。
C.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D.三年的高中生活,我们俩从没红过脸,平时相敬如宾,可昨天却因为在讨论火箭队的失利原因时观点相左,差点挥拳相向。
解析:选C。A项,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内行的人。B项,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多用作贬义。C项,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多指爱情上的。D项,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B.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C.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D.人们为什么偏爱竹?因为竹“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三希堂·竹谱序》)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解析:选A。B项感叹号改成逗号,句号改成感叹号。C项“出身”后逗号改成分号。D项句中括号注释要紧挨被注释的内容,把括号前面的逗号移到括号的后面。
5.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才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
B.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虽然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C.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D.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上来回警戒。
解析:选C。A.第二个“才”改为“还是”。B.“虽然”改为“假若”。D.第二个“冰”应改为“冰船”。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乙)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了,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啊!”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6.根据甲段人物的对话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除水生嫂以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静乖巧,善找托辞。②质朴憨厚,感情外露。③快人快语,不用托辞。④忸怩害羞。
7.“‘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这句话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示语言的中断。
8.乙段中写她们受到什么刺激?为什么兴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寻夫不着遇敌,拼死到了荷花淀又以为中埋伏,抱定必死之心投水以保气节又碰上丈夫,打了胜仗丈夫又走了。故她们“刺激和兴奋”,显出青年妇女的乐观精神。
9.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语言描写刻画了四个青年妇女的不同性格,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B.从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妇女性格中豪迈、乐观的一面,是后来配合子弟兵作战的基础。
C.从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妇女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丈夫看作落后。
D.两段文字把紧张的战争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糅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解析:选C。“动机是不愿被丈夫看作落后”理解片面。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孙犁的世界
叶 兴
孙犁的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小说《荷花淀》,甚至后来还衍生出了以此命名的文学派别。能够把激荡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他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在处理激烈的战争题材时,却饱蓄世间真情,畅抒人文关怀。他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竟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甚至用了好几百字细致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绽放自己。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如此斗争残酷、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里,也挡不住人们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不是亲临芦苇万顷、淀泊碧翠的白洋淀,或许很难真正理解孙犁的似水柔情以及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也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其实,孙犁一直在用笔构筑一个世界,一个柔情似水、质朴无华的世界。在那里,充满了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令人无限神往。孙犁更是在用心、用整个人生来叙述、描摹一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先他而实实在在地存在。那个世界。就是他的故乡——白洋淀。可以说,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就是为了用文字还原一个诗情画意、旖旎秀美、民风淳朴的白洋淀。他做没做到,我不敢肯定。我只知道,他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如同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存入历史的银行,让那里的淳朴乡民至今都在享用由此而带来的丰厚利息;我只知道,他因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学信仰和文字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熠熠生辉的风景线。我相信,今天的许多人就是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这片神奇的芦苇荡的,一如我是怀着敬意而不是带着某种目的或任务去走进孙犁的世界一样。
历史上,一个人俨然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象征的,孙犁不是唯一。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孔子之于曲阜、屈原之于汨罗、乔伊斯之于都柏林、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湘西等等。
相对于同时代盛年辍笔、改弦易辙去研究衣饰文化的沈从文,孙犁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能够在晚年重理旧业,焕发青春,将自己一生许许多多的思想、智慧、学识、感悟、观点及不可多得且不可替代的个人生命体验,积淀在芸斋系列、耕堂随笔等十余册看似零碎、实则厚重的文字里。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豁达的心境、洗练的文笔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也打破了许多现当代作家后期创作始终超不过自己当年成名作的怪圈。
当然,孙犁的世界还远不止局限在文学艺术范畴这一隅之地,他的淡泊处世,达观做人,奖掖后进,甘为人梯,同样为人敬仰。作家林斤澜写过一篇短文,说孙犁当年曾有一次出国机会,众人垂涎欲滴,但他轻易就放弃了,原因竟是不会打领带。其实,这只是借口,关键是他并没有将出国当做是享受。孙犁的享受是什么呢?在他晚年作品《书衣文录》里有云:“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人生的享受有许多种,但真正的享受与金钱、地位无关。不过,要认识到这一点,全看我们有怎样的情怀。在现代人的享受观越来越趋同的今天,这或许是孙犁留给我们的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吧。
(选自2009年9月18日《工人日报》,有改动)
10.作者为什么说孙犁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紧紧抓住句子前后的重要信息,筛选勾连,组成完整的句子。
答案:在激荡的战争风云中,没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而且重点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以及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11.解释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是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如抓住“生命温暖”“心灵对接”等。二是紧紧抓住句子前后的重要信息,筛选勾连。三是结合全文的中心来阐释。
答案:(1)指孙犁饱含对白洋淀的似水柔情、真挚情感和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
(2)指作者通过研读有关孙犁的著作和传记,探究感悟孙犁的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的内心世界。
12.作者说孙犁俨然成为了白洋淀的“象征”。你认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是推断一定与“白洋淀”有关。孙犁写了“白洋淀”,“许多人就是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二是紧紧抓住句子前后的重要信息,筛选勾连。如“人文光芒”,这是精神的。三是结合全文的中心来阐释。
答案:作者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努力用文字还原诗情画意、民风淳朴的白洋淀;孙犁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今天许多人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
四、语用创新
13.(原创)为下面一条新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网上海12月15日电(记者杨金志) 记者从上海市静安区获悉,该区已经制定出台《胶州路728号受灾住户善后过渡安置房租补贴建议方案》,要求责任单位对“11·15”特大火灾事故受灾住户设定70元/平方米/月的房租补贴标准,按户发放过渡安置房租补贴。所涉及的补贴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以现金方式支付给受灾住户。
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大多数受灾住户被临时安置在宾馆饭店,也有一些住户在外租房或投亲靠友。根据静安区出台的《方案》,对于搬离临时安置点的起火大楼房屋产权人,责任单位须按房地产权证计户,参照同等地段、同等房型的市场租金标准,最高设定70元/平方米/月房租补贴标准;对可能发生的中介费,按一个月的房租补贴标准发放给房屋产权人。房租补贴自受灾住户签订房租补贴协议并搬离临时安置点之日起算,至受灾住户签订受损房屋的正式赔偿安置的相关法律文件之日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海高层住宅火灾受灾居民可获房租补贴
14.根据前面的文字,请你在后面续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连贯。
作家贾平凹说:“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香港《大公报》刊发文章指出,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孙犁的文章通透有力,又显得朴实大气。文如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孙犁是一个把大学问和大自在融于一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