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一)一株柳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
(?https:?/??/?www.baidu.com?/?s?wd=%E9%9D%92%E6%B5%B7%E9%AB%98%E5%8E%9F&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上。
在青海高原
(?https:?/??/?www.baidu.com?/?s?wd=%E9%9D%92%E6%B5%B7%E9%AB%98%E5%8E%9F&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
(?https:?/??/?www.baidu.com?/?s?wd=%E6%9D%8E%E5%AE%B6%E5%B3%A1%E6%B0%B4%E7%94%B5%E7%AB%99&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
(?https:?/??/?www.baidu.com?/?s?wd=%E7%9B%AE%E5%8A%9B%E6%89%80%E5%8F%8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远远望去整棵树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
(?https:?/??/?www.baidu.com?/?s?wd=%E8%87%AA%E5%8F%A4%E4%BB%A5%E6%9D%A5&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
(?https:?/??/?www.baidu.com?/?s?wd=%E9%9D%92%E6%B5%B7%E9%AB%98%E5%8E%9F&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
(?https:?/??/?www.baidu.com?/?s?wd=%E6%8A%98%E6%9F%B3%E9%80%81%E5%88%A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https:?/??/?www.baidu.com?/?s?wd=%E6%AD%BB%E4%BA%A1%E4%B9%8B%E8%B7%AF&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1.将题目《一株柳》改为《柳》或《高原柳》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株高原柳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别致)的野餐了。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有遮阳蔽日之处,(???)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人们把吐鲁番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称为“八百里火焰山”,理由有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举例子来说明吐鲁番夏季气候炎热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二自然段则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美食身上穿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衣料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化纤或人造纤维是用石油提炼而成的,而目前兴起的“绿色服装”“生态服装”,则是利用天然作物开发新型的生物面料制成的。
大豆一直是大众喜爱的食品。过去,大豆多用来磨豆腐、榨豆浆、榨油等。现在,一种用大豆蛋白纤维等制成的新型服装面料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生产这种大豆蛋白纤维所用原料是榨油后的豆渣,经生化技术的一番“点化”,大豆就从“吃的”摇身变成“穿的”了。
大豆蛋白纤维制成的服装像棉花般柔软,看起来具有丝织品的天然光泽和悬垂感,且免烫、易洗,能抗菌、防静电,因此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这种服装除了具备以上优点,还有很多独特之处。由于大豆蛋白纤维外层基本上是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保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现在穿着时尚的人们来说,大豆蛋白纤维的出现给了他们更多选择的余地。
大豆蛋白纤维备受人们宠爱,玉米纤维也受到大家的欢迎。在意大利的一些球队,俱乐部为球员们特别配置了含有玉米纤维的球服,这种运动衣具有比一般的棉质服装高好几倍的吸汗性,可以让球员在大汗淋漓时觉得更舒适,为球衣增添了人性化的色彩。此外,玉米纤维还可以制成更柔软、更像真皮的人造皮革,而且通过加工改造,还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复合纤维。目前,已有科学家考虑用玉米纤维制作太空宇航服。
由此可见,利用天然作物开发新型生物面料,经济环保、前景广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它取自大地,又回归大地。
1.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多选)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
2.为什么说利用天然作物开发新型生物面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多选)
A.经济环保
B.前景广阔
C.容易种植
D.具有独特优势
3.短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A.先总述后分述
B.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
C.先分述后总述
D.按不同方面叙述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豆蛋白纤维制成的服装免烫、易洗,能抗菌、防静电。
B.玉米纤维制成的球衣吸汗性强,穿着舒适。
C.人造纤维是用石油提炼而成的。
D.大豆蛋白纤维所用原料是未榨油的豆渣。
参考答案:
(一)1.不好。因为“一株柳”强调的是独一无二,突出了柳树的神奇。
2.①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环境。②十分粗壮。
3.点面结合
略
4.联系生活实际谈,意思对即可
(二)1.强烈 照射 别致 惊喜
2.只要……就…… 不仅……而且……
3.火洲 风库
4.(1)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2)在盛夏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共3分)
5.(1)县长坐在水缸里看文件(2)沙坑煮鸡蛋
(意思对即可)
6.列数字
打比方;不能
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三、1.CD
2.ABD
3.B
4.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