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单元综合检测(1)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单元综合检测(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8: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综合检测(一)
(说明:本试卷共18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写作个性化不等于私人化
有些作家我们不需要看作品上的署名就能够分辨出来,有些作家的作品一旦被提起就会在阅读者脑海中形成一连串印象鲜明的画面甚至声音。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赵树理……当这些名字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们笔下的人物、故事、生活情态甚至自然风光。我们之所以能分得清楚这些作家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作家的个性是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世界风貌和人生意味。
文学个性的形成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发现。只有他对世界不同的体验才能形成不同的情感刺激,才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才能形成不同的只属于这个作家本人的声音色彩。比如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十年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至今仍有阅读时的现场感,也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写作就站在当时当地农民的立场上看待和评价变化着的事物。他的语言是从生命深处生发出来的,因此,他的语言到今天还是最鲜活的。
和那些经典作家作品一比较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作家作品为什么没有或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因为大家都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做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所以,大家所能得到的,就是完全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而不管这种印象和体验来自何种渠道何种层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人口中的文学就已经变成了“私人化写作”,变成了个人的写作,好像每个人都在创作最有个性的作品。但在呼喊了一二十年之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作家们以年龄、趣味、社会团体等几乎看不见的界线纷纷把自己套进了小圈子里,形成了真正的同质化的创作。
私人化写作的误会就在于,它把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和评价,当成了个人私生活的具体记录。个人与他生活于其中的背景脱节了,个人的体验与他的读者和时代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基础。人们读来读去,看到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絮絮叨叨,尽管有时候这种絮叨被刻意地细心地加上了很花哨的技巧的装饰,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自言自语。
个人是属于社会的,文学也是属于社会的。所以,真正的文学的个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写作,而是作为作家的个人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这种原创力来自哪里呢?也来自对生活的发现。如果你愿意在作品中发出只属于你自己的声音色彩,你就必须真诚地以自己的全部投身于现实生活,你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生活真正融入整个的时代与社会中去。
(选自2010年04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作家的文学个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能够很直接地用一些简短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来描述某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我们所描述的就是这个作家的文学个性。
B.郭沫若的激情、钱钟书的幽默、鲁迅的深刻、沈从文的狂野与沉静相融合的美,都是他们的文学作品突出的鲜明个性。
C.缺乏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缺乏对于人生、人性和世界的意义的体会与辨识,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学个性。
D.“80后作家”、“90后作家”、“美女作家”等称呼,意味着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文学个性。
解析:选D。“80后作家”、“90后作家”、“美女作家”等称呼,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家的作品就有鲜明个性。
2.关于作家的私人化写作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进行私人化写作的作家,其作品多是个人五花八门的生活的具体记录,也可以说是个人生活的大曝光。
B.私人化写作意味着写作彻底走向了自由,再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作家的写作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开拓。
C.进行私人化写作的作家,不是文化的守望者、社会的批判者,自然也难以自觉地承担起这些角色的重任。
D.私人化写作产生的作品,可能在形式上也讲究技巧,但技巧的讲究掩盖不住内容的肤浅、无聊和庸俗。
解析:选B。错在“作家的写作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开拓”。个性化写作,也没有禁止写私人生活。
3.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只有热爱生活,真切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才能从纷繁的生活世相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声音色彩。
B.很多作家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做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他们得到的自然是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
C.“私人化写作”产生的作品,可能在短时间内也有读者,但从长远来看,大多数该是短命的,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影子的。
D.如果读者通过作家对个人私生活的描述,能够产生阅读共鸣,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那么这个作家的写作就不是“私人化写作”。
解析:选C。错在“大多数”。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 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解析:选D。病:担心,忧虑。
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C.①赐,而志不远矣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人之不我信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解析:选C。C项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①表顺承,“那么”/②表转折,“却”;B项①表顺承,“就”/②表转折,“竟然”;D项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可译为“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解析:选D。 D项后半句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7.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2)老师的学说足够宏大美好(完全符合治国需要)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足够宏大美好(符合治国需要)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孔子得以脱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8.“曲栏干影入凉波”一句中的“凉”用得巧妙,请分析其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凉波”的“凉”一词双关,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射。
9.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德不孤,________________。”(《论语》)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人世有代谢,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3)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诗经》)
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1)必有邻 心有灵犀一点通
(2)往来成古今 也无风雨也无晴
(3)景行行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答案:AE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
②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3)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①②③点各2分。)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①②③④点各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 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零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零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1)请分析概括夏衍的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夏衍是一位思维敏捷、思想纯真、言语坦率精练、平易近人而不居功自傲、热爱生活且充满活力、做事认真更求实崇真的前辈与长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事业心的作家与领导。
(2)说说“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这一句写出了夏衍的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夏衍身形的瘦削,更精微传神地写出了夏公的精神气质:思想纯净深刻,言语行事尽去芜杂虚伪、唯求真诚坦率精练。(“神”与“形”各3分)
(3)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①标题“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成样子的怀念”是说相比较夏衍不平凡的生平与功绩而言,自己的回忆文章仅仅是零散地记叙了与夏公交往的一些琐事及印象,以及夏公的一些日常生活影像,实在是“不成郑重怀念的样子”。
②与“我”多次率真亲切地交谈;出差时对级别待遇的“心有余悸”;半夜里起床看足球赛;婉拒捉刀,亲自动笔写序言;扶杖赏花,看小猫嬉戏;病重时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与文学界的发展动向。
(4)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8分)
①在选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文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文章没有以夏衍平生中的大事来展现他的形象,而是选取一些工作与生活上的平常小事来刻画他感人的形象,表现他崇高的人格。
②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言谈交往串起追忆,用漫想跳跃的方法裁选往事,以剪影速写的文笔刻画形象。而且以“谈话”开篇,又以“谈话”收束怀念行文,首尾呼应回环,给人一种言犹在耳、德容宛在的感慨和怅惘。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B.武汉开建高606米、总投资300亿元的“世界第三高楼”。有评论称建造超高摩天大楼作为地标性建筑标榜和美化城市,是华而不实的追求,是虚荣心理作祟。
C.细细品味刘鹏局长慷慨激昂的讲话,不难发现中国足坛出现这些假丑恶的事件,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因此中国足球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改革。
D.360在进行系统扫描时,将百度工具栏评定为“系统安全漏洞”,并不遗余力地提醒用户卸载,对百度工具栏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百度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解析:选C。应该改为“掷地有声”。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教育部称,在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中采集学生指纹只是用于长跑管理系统使用,在其他任何系统中无法识别,也没有其他商业价值和用途。
B.今天,国美股东大会过去已经足足一个月。后“9·28”时代,国美非上市门店是否分拆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C.12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近日在西安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内有半鼎汤,汤内还浸有数根骨头。
D.河北省邢台市在今年的征兵工作中聘请邢台籍演员王宝强征兵宣传,8千张印有王宝强形象的征兵海报开始亮相邢台市大街小巷。
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在“采集”和“学生”之间加“的”。C项,成分残缺,改为“在西安清理一座战国秦墓小龛过程中,他们”。D项,成分残缺,在“征兵宣传”前加“助阵”。
1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
答案:②⑤①④⑥③
16.(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
17.(原创)给下面一则漫画加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5个字。根据漫画内容说明其寓意。(6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题:一键工作法
寓意:讽刺某些领导采用“删除”一键工作法,对待“网民批评意见”的错误做法。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人讲究的是什么?他必须是自信的,必须是给别人带来震撼力的,必须是具有领导力的,特别是站在讲台上,他更希望是什么?更希望是给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带来的是震撼,带来的是自信,带来的未来。
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开场感觉有点高调,中国人最喜欢什么?中国人我觉得更喜欢低调,什么叫低调?低调就是当你站在台上,你根本不紧张,但你却说你自己很紧张,就像我这样的,这就叫低调。
(节选自新华都总裁兼CEO唐骏
演讲,据2010-11-1新华网)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