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1课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1课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1.朱自清在论述“雅俗共赏”的心理基础时,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欣赏条件,从文中找出这“条件”的所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必须雅俗兼顾,雅方要降低一些,因为雅化越深,共赏的人就越少;俗方要提高一些,做到“俗不伤雅”,而不是“俗不可耐”。
2.作者列举王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列举王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们并不反对雅和俗能够并存。
3.在朱自清看来,为什么《西厢记》和《水浒传》正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这两部作品均符合“雅俗共赏”的条件,《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而“男女”是“人之大俗”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这些东西俗人同情,雅人也乐于接受。
4.选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身份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促使了人们的文学欣赏观念的转化。
二、语言运用
5.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不断改进,作为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变得越来越丰富。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中学语文课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雅俗共赏、文笔不错的金庸作品选入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等改进举措),展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或:使教材越来越丰富),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6.平实的语意可以用富有文采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阿拉法特在联合国会议上就曾这样表述“和平的期盼”和“战斗的决心”:今天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但也是带着保卫祖国的战士的枪来的。请在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将原句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表述,不得改变原意。
(1)杜甫吟咏韭菜的诗句,至今令人回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雨露时节,小草一根根长出地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2)示例: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候鸟  王侯  祖籍  狼藉
B.赔尝 欣赏 摆脱 蜕变
C.缜密 滇池 分辨 辩论
D.恪守 洛阳 亨通 享受
解析:选B。B项中“赔尝”中的“尝”应为“偿”。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晚唐和尚的俗讲________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________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
②他能________,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③有时候,它________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
A.演变  转变  鉴别  引诱
B.转变 演变 鉴别 诱导
C.演变 转变 辨别 引诱
D.转变 演变 辨别 诱导
解析:选C。 演变:变化发展。如卫生学已经演变为预防医学。转变: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如转变立场。鉴别:审察辨别。如有比较才能鉴别。辨别:分辨区别。如辨别方向。引诱:诱惑;被引诱;具有贬义色彩。诱导:劝诱;引导。如诱导向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微笑姐”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近20分钟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微笑,像雕像般一动不动,几千万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一赏心悦目的情形。
B.在当今各地生源大战中,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一己私利,不顾当地教育发展的需要,目无全牛,把一些优秀学生介绍到了外地的学校。
C.在20国集团峰会上,七个新兴国家凭着经济上的重大进步鼎足而立,成为构建多边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角色。
D.在智利矿难中,33名智利矿工尽管年龄不一,性格各异,但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2个多月的井下生活。
解析:选D。A.“赏心悦目”不能直接修饰“情形”,应在前面加上“令人”;B.“目无全牛”指技艺十分熟练。这里把它当成了不顾大局的意思;C.“鼎足而立”指三方面的势力相对立。与实际不符。
4.对《论雅俗共赏》文中“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起初成群俗士,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B.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可耐”,可见这种宾主之分。
C.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
D.宋诗的好处在于“作诗如说话”,指出诗也走向“雅俗共赏”的道路。
解析:选D。 D项内容说的是宋代的诗歌因为接受了通俗、鲜活的内容及语言,开始由唐诗的“雅”走向自身的“雅俗共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
B.他们在享受,在蜕变,也在学习,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
C.由于章回体小说具有生动的情节,使那些所谓雅人也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
D.雅化的诗还不得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
解析:选A。B项语序不当,应为“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C项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D项否定不当,应为“还不得不回向……”。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平话和章回小说,传统里本来没有,雅化没有合式的榜样,进行就不易。《三国演义》虽然用了文言,却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语的文言,后来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就都用白话了。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意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
6.为什么说“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词曲起于俗间,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本无关轻重,尽管后来雅士们也曾将那些文辞雅化,但因音乐性太重,雅化也就无法最终完成,因此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
7.“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从全文角度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这些文学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地雅化,但由于其自身特点雅化未最终完成,因此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深受欢迎,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8.从现实生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但是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比如说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现在好的作品也很多,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受到各层人士的喜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一堆茶渣
       邢 晔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阳春白雪者,是文人雅士高门大族每日不可稍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情境,体味苦乐人生。缺了茗香,便低了品位,就如同神仙丢了飞升的祥云,灵感殆尽。
下里巴人者,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开门七件要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待客、请茶谈事,于漫漫水汽中滋润焦渴咽喉、谈论生活关节。少了茶水,便跌了架子,无异于面孔失了微笑的内涵,干巴无力。
但今天,关于茶,文化传承自中国的日本尚有精致到了艺术境界的茶道,中国,有着数千年饮茶传统的中国,却只剩下那一堆被榨取、流失尽精华的茶渣。
虽然,茶依旧饱满在高人雅人贵人们古雅的紫砂壶或晶莹的玻璃杯里,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开始淡出一般家庭主夫、主妇们的视野了呢?
也许是因为喝茶太复杂——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不是方便得多吗?在锅台碗碟边跳够了舞的主妇们实在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奔波了一天的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只是,那能算是真正的茶么?于是,他们索性喝酒、喝咖啡。那费心劳神的茶,不喝也罢。
也许是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恬、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扮帅耍酷的青少年只要“IN”,只要自由与刺激,哪受得了茶经的唠叨、茶道的繁琐、茶味的清淡?麦氏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茶能有什么?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可口可乐是“永远的可口可乐,独一无二好味道”,百事可乐则如其广告语所宣示的,确是“新一代的选择”。在他们心目中,茶只能算是“老掉牙”的古董级食品,过去的传统算得了什么呢?茶既然什么也不是,什么时尚也搭不上边,那就请离得远远儿的吧。
事实就是如此。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
无论如何,那份泛舟江湖、啸歌山林的从容、淡泊,那份举杯临风、笑望同好的高远情怀,在城市纵情纵欲狩猎的人们,怕是再也无法领略与消受的了。
是由于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还是由于心灵被生存、社会逐步挤迫得趋向于精美的复制?
也许,在工业化、信息化了的今天,只有静谧时间与清洁灵魂才能品味的茶未免太奢侈、太固执、太落伍了,在水泥森林、物质天堂、铜臭与锅碗间操心、操劳的现代人干嘛不投身工商业的流水线上一统天下的口味呢?那些袋装、罐装红茶绿茶、果珍乳品,自会填充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的灵魂。
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香甜迷醉之际神飞巴黎、纽约、维也纳,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一如群鸥掠水过,春梦了无痕。
只有少数爱喝袋装红茶、绿茶,却也往往只为那一瞬间的爽口。喝完了,便将茶叶袋从杯子里拈出来,将那堆散尽了滋味的茶渣连纸袋一扔了事,仿佛不曾有过。唯有杯口那圈黄黑的茶垢,在清洗之前,若有若无地流露着曾经的痕迹。
一些中年人则多爱喝酒,解酒者何?茶。但半醉半醒之间,他们在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人际战争中,也往往成了一堆行将被抛弃的茶渣,那是时光与社会共谋的。
老年人则只能在陆羽与天水的氤氲中,慨叹风光雨韵的时光春水流逝、昔日难来。
还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能静下心来拾掇那些终于失去味道的往事?
只有那些衙门里的大小老爷们能够悠闲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他们从茶里得到的,无非是类似茶锈溶液的黄水或绿水,他们给社会留下的,也只是一堆寡淡无味的茶渣。
那确实是要抛掉的。
9.文章以“一堆茶渣”为题,“茶渣”有哪些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饮茶方式;(2)丢掉了高远情怀的现代人;(3)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作风。
10.文章前三段谈论茶的雅和俗,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现了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为后文谈论茶淡出人们的视野作铺垫;(3)形成古今对比,隐含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异化的批判。
11.茶为什么会“淡出一般人的视野”?从文中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喝茶太复杂,人们不愿意费心劳神,茶味太平淡,青少年追逐时尚、自由和刺激。(2)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失去了高远的情怀。(3)时空被科技、工商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工业化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口味。
12.“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这句话里的“高山流水”“山重水复”两个词的表达效果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即从语言规范、语言创新来谈;从意境和情怀上来谈。
三、语言表达
1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花旗私人银行日前公布的《2010财富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减少,中国也不例外,富翁人数较2008年下降一成多——但尚有34万人财富“达标”,仍是全球第四大“富翁生产国”。
报告将拥有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人士称为高净资产人士,结果显示,尽管人数缩水了近两成,美国的百万富翁人数仍然领先全球,日本、英国紧跟其后,中国则有34.3万名百万富翁,力压德国名列第四。
在主要经济体中,富翁人数缩水最厉害的是印度和葡萄牙,各减少近四分之一,之后是中国香港、比利时和俄罗斯,缩水约五分之一。中国大陆则有11%的富裕人士出局,这一数字居各经济体数据的中间水平。而智利、哥伦比亚、阿联酋等国的富翁们“抗打击能力”最强,只有2%的人士落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09年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普遍缩水,中国富翁人数仍居第四。
14.下面是一位班主任写的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日记。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同学写一段寄语。要求:指出问题,提出希望,评价客观,语气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60字左右。
①9月3日:早自习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时报名参加学校文学社。
②10月13日:下午第一节物理课上睡觉。第二节课上语文老师诵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校刊上的习作。
③10月28日:在半学期英语考试中舞弊,被监考教师发现,被年级警告处分。
④12月25日:在圣诞晚会上独唱表演,技惊四座。
⑤1月5日:在学校冬季长跑比赛中带病跑完全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的文学、艺术才能令人倾倒,你在竞技场上的坚持让人钦佩;诚信、勤奋、均衡发展更能让你如虎添翼,期待你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