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7课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7课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蜾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诞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却求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现,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1.上文开始提到了俄国E君的“发愁”,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行文章法来看,E君的“发愁”标志着文章由闲话细腰蜂捉小青虫的趣事转入正题,他所发愁的“奇妙的药品”,即统治者用以禁锢民众的精神控制术。
2.文中“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下面提到“二十四史”又想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黄金世界的理想”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百姓不懂思想,不去反抗,而是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任由统治者作威作福。“二十四史”的朝代更迭表明,治人者的精神控制术并不能十分奏效。
3.“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语修辞。在“治人者”的精神控制下,妇女的地位非常悲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便可一目了然了。作者却说其“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状态都已够好”,辛辣地讽刺了精神控制的虚伪本质。
4.作者是如何批驳治人者的精神控制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针对古人治人者,作者先批驳精神控制术实施后一再陷入两难境地,再用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证明精神控制术的破产;针对当下治人者,作者则主要采用讽刺手段加以批驳。
二、语言运用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虫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右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经过,传神有趣。动词的运用,尤为生动。
6.把以下语句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使句意连贯,衔接恰当,其序号依次: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②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⑥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
答案:⑤④①②③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螟蛉(mínɡ) 螫针(shì) 孵化(fū)  渲染 (rǎn)
B.蜾蠃(luǒ) 绝祀(sì) 中风(zhònɡ) 琐屑(xiè)
C.嘉猷(yóu) 窠里(kē) 棘手(jí) 坍圮(pǐ)
D.麻痹(bì) 中枢(shū) 道行(hánɡ) 隽永(juàn)
解析:选D。 D项“道行”的“行”读作“hé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凉棚 稳固 帐本 并驱争先
B.解剖 棘手 勋章 隐约其辞
C.麻痹 姑且 烦燥 覆宗绝祀
D.奏效 统御 戏谑 一愁莫展
解析:选B。A项,帐-账;C项,燥-躁;D项,愁-筹。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段”。
B.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
C.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D.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解析:选B。应改为: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B.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C.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D.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的好国民又不同。
解析:选B。A项“黄金世界”;C项“良法”;D项“好国民”均为反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将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使日本成为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军事大国,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多年的愿望,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潜在威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B.方永刚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深入学习者、模范践行者、坚定信仰者,就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
C.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解析:选C。A项,“成为”后缺介词“与”; B项,语序不当,应为“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D项,动宾搭配不当,“解决”换为“解除”。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主子”——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6.体味“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运用讽刺方法,揭露了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本质。
7.“治者”希望出现一个什么世道?达到一种什么境地?作者认为这种世道能否最终实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希望被统治者没有头脑永远麻醉而又能心甘情愿受奴役。这种想法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统治者无法钳制人民的思想。
8.下列说法与选文材料不相符的两项是(  )
A.鲁迅在这里深刻地剖析、揭示了古今中外的统治者的本质——愚弄人民,表现出鲁迅先生罕见的敏锐和清醒。
B.鲁迅对古今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和麻痹人民的卑劣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但他可悲地发现人民只能成为统治者作威作福的对象。
C.鲁迅的杂文总是在议论中包含激情。文采华丽,包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体现了鲁迅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D.本文语言体现了鲁迅特有的风格:讽刺、嘲弄、讥诮,正话反说,……显示了强烈的批判锋芒。
解析:选BC。B项,“但他可悲的发现人民只能成为统治者作威作福的对象”说法不当。C项,此段文字没有“文采华丽,包含哲理”这个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鲁迅先生记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时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9.在“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的“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或答抽烟对鲁迅来说是用以祛除疲劳提神醒脑以便连续工作的一种手段)。②用象征手法,赞美鲁迅先生永不熄灭的劳动热情和“火红”鲜艳的伟大生命。
10.根据你的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准确、精练地概括“万年青”的特点。②是鲁迅先生坚贞不屈、永不休战的战士性格的生动写照。③从鲁迅口里说出,与作者的侧面描写互为补充,紧密照应,从而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生命常青、永垂不朽的崇高形象。
11.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离题。①写“万年青”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用寓意深长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②写鲁迅先生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用象征性的事物从侧面描写鲁迅,突出其精神品格。③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1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位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思想家的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志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三、语言表达
13.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出生我的原因了。
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14.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海 报
世博园的“零碳馆”,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是“会发光的房子”。“零碳餐厅”的餐具都是由有机饼干处理而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游客将领取“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回答50个互动问题,最后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落款、联系电话、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