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1.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解析:选D。A项能够;B项求得;C项通“德”,感激。
2.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解析:选A。B项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项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3.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 ②所欲与之聚之
③民之归仁也 ④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⑤诸侯皆为之驱矣 ⑥今之欲王者
⑦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⑧此之谓也
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解析:选C。①③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⑧指示代词,这,此。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2)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文意,补出有关的内容。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其中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刚好相反,它说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儿光明,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何尝不是火把,他们不断地在世界上寻找光明。
答案:示例:也许你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我自己造成的?
6.请选择两个角度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赏析,不少于50字。
游寺耳记(节选)
贾平凹
逆清流上数十里,两岸青峰相挤,电杆平撑,似要随时作缝合状。再深入,梢林莽莽,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樵夫伐木,叮叮声如天降,遥闻寒暄,不知何语,但一团嗡嗡,此谷静之缘故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修辞手法角度,如“挤”字应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山势高峻陡峭。电杆平撑如针似作缝合状,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可见电线即“线”了,想象奇特。
示例2:表现手法角度,如“开”“落”“聚”“散”明明是动景,却偏偏让人感受到山谷的幽静,妙用了反衬的手法。或者:“叮叮”“嗡嗡”声,可见其闹,但凸现出的仍是一个“静”字,以声衬静,不禁让人想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粢盛 (zī) 走圹(kuànɡ) 症结(zhènɡ)
B.沟壑(hè) 仓廪(lǐn) 奚暇(xī) 狗彘(zhì)
C.孝悌(tì) 庠序(xiánɡ) 忖度(cǔn) 不赡(shàn)
D.驱爵(què) 囹圄 (yǔ) 碑帖(tiè) 所恶(wù)
解析:选A。A项“症结”中的“症”应读zhēnɡ。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畜:指平日积聚,储藏
C.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转:转入
D.奚暇治礼义哉 治: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解析:选C。“转”这里指“弃尸”。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解析:选D。①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的“之”代词,③④句中的“其”都是“它的”,代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选B。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C项“以为”在句中理解为“以(之)为”;D项“无罪”在句中意为“不要归咎”。
5.下列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矣。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恒产,因无恒心。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选B。B项中“矣”应为“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解析:选B。A项夫人:那个人;B项尽心:费尽心思;C项自信:相信自己;D项暴露:指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或五十步而后止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解析:选B。A项前一个“以”,介词,按照;后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则”,连词,于是,就。C项前一个“者”,……的人;后一个“者”,与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句式。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本文的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但本文的论述中却强调制民之产。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这种思想。
解析:选A。B项,本文只能说明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C项,二者是不矛盾的。D项,本文的叙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曹成王碑
韩 愈
王姓李氏,讳皋,字子兰,谥曰成。其先王明,以太宗子国曹,传五王至成王。嗣封在玄宗世,盖于时年十七八。绍①爵三年,而河南北兵作,天下震扰,王奉母太妃逃祸民伍;得间走蜀从天子。天子念之,自都水使者拜左领军卫将军,转贰国子秘书。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吊客不忍闻。丧除,痛刮磨豪习,委己于学。稍长,重知人情,急世之要,耻一不通。侍太妃从天子于蜀,既孝既忠,持官持身,内外斩斩②,由是朝廷滋欲试之于民。上元元年,除温州长史,行刺史事。江东新刳于兵,郡旱,饥民交走,死无吊。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锁扩门,悉弃仓实与民,活数十万人。奏报,升秩少府。与平袁贼,仍徙秘书,兼州别驾,部告无事。迁真于衡,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观察使噎媢③不能出气,诬以过犯,御史助之,贬潮州刺史。杨炎起道州,相德宗,还王于衡,以直前谩④。王之遭诬在理,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⑤。即贬于潮,以迁入贺。及是,然后跪谢告实。
初,观察使虐,使将国良往戍界,良以武冈叛,戍众万人。敛兵荆黔洪桂伐之。二年尤张,于是以王帅湖南,将五万士,以讨良为事。王至则屏兵,投良以书,中其忌讳。良羞畏乞降,狐鼠进退。王即假为使者,从一骑,踔五百里,抵良壁,鞭其门大呼:“我曹王,来受良降,良今安在?”良不得已,错愕迎拜,尽降其军。太妃薨,王弃部随丧之河南葬,及荆,被诏责还。会梁崇义反,王遂不敢辞以还。升秩散骑常侍。明年,李希烈反,迁御史大夫,授节帅江西以讨希烈。命至,王出止外舍,禁无以家事关我。大小之战三十有二,取五州十九县,民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田之果谷,下无一迹。
王始政于温,终政于襄,恒平物估,贱敛贵出,民用有经⑥。一吏轨民,使令家听户视,奸宄无所宿。府中不闻急步疾呼。治民用兵,各有条次,世传为法。
(选自《韩愈集》,有删改)
【注】 ①绍:继承。②斩斩:整齐庄重的样子。③噎媢:嫉妒。④直:申冤。谩:讥刺。⑤坦坦施施:胸怀坦荡、神态自若的样子。⑥经:常规,保障。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河南北兵作 作:兴起
B.及是,然后跪谢告实 谢:谢罪
C.从一骑,踔五百里 从:跟从
D.田之果谷,下无一迹 下:减产
解析:选C。从:此处用作使动词,使……跟从,带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曹成王李皋具有“治民用兵”才能的一组是( )
①自都水使者拜左领军卫将军,转贰国子秘书
②丧除,痛刮磨豪习,委己于学
③悉弃仓实与民,活数十万人
④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
⑤民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
⑥一吏轨民,使令家听户视,奸宄无所宿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①表明皇上对李皋的爱惜,②表明李皋痛下决心,改掉豪门习气,努力学习,④表明李皋担心母亲因自己受诬陷而难过,故作泰然自若之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皋十岁时失去父亲,在唐玄宗时继承曹王封号。继位三年后,因战乱他带着母亲逃到四川投奔皇上,被提升做了国子监秘书。
B.李皋因政绩突出遭到观察使的嫉妒和诬陷,被贬为潮州刺史。杨炎了解李皋冤案真相后,奏明皇上,将李皋仍调为衡州刺史。
C.李皋带兵以国家大事为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先后招降了在武冈聚众反叛的王国良,轻易铲除了造反的李希烈。
D.李皋为政有方,注意保持物价平稳,派官吏接触百姓,让他们各家各户视察了解,使奸猾之人无所停留。
解析:选C。C项“轻易铲除了造反的李希烈”与原文“大小之战三十有二”不符。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重知人情,急世之要,耻一不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锁扩门,悉弃仓实与民,活数十万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始政于温,终政于襄,恒平物估,贱敛贵出,民用有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皋稍稍长大些后,非常通达人情,对于处理世事的知识,有一点不通他都深以为耻。
(2)成王到温州以后,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下令砸开门锁,大开库门,把库里存粮全部发放给百姓;此举救活了几十万人。
(3)成王开始从政是在温州,最终的从政之地在襄阳。他一直注意保证物价平稳,贱的时候,官府就提价收进,贵的时候,官府就降价售出,百姓日用有了保障。
参考译文:
曹成王姓李,名讳为皋,字子兰,谥号叫成。他的先王叫李明,以唐太宗之子的身份被封于曹,传了五代到成王。成王在唐玄宗时继承曹王封号,当时才十七八岁。继位三年后,黄河南北乱兵大作,天下震动深为惊扰。成王带着母亲太妃逃避祸乱于普通老百姓当中,并抓住时机走小路逃至四川跟从天子。皇子爱惜他,把他从都水使者的职位升到左领军卫将军,继而又任命为国子监秘书。成王十岁时父亲逝世,他哭得极其悲哀伤心,去吊丧的人都不忍心听。除去丧服以后,痛下决心,改掉豪门子弟的习气,虚心求学。稍稍长大些后,非常通达人情,对于处理世事的知识,有一点不知道他都深以为耻。在四川侍奉太妃,跟从天子,极孝顺又忠诚。处理官务,修养自身,里里外外都很整肃。因此,朝廷逐渐想要让他去试着管理百姓。上元元年,任命他为温州长史,处理刺史要做的事务。当时,江东地区刚刚受过战争破坏,加上天气大旱闹饥荒,百姓争着逃难,死了人都不再吊丧。成王到温州以后,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下令砸开门锁,大开库门,把库里存粮全部发放给百姓,此举救活了几十万人。奏章上报给天子后,升他为少府。参与平定袁州贼子叛乱,又迁任秘书,兼任别驾,部告说没有什么事务。又迁到衡州去任官。在衡州,成王使得法令齐备,政绩突出,有令则行,名声和地位日见上升,观察使嫉妒他难以解气,诬陷说成王冒犯上官,御史帮观察使诬陷。成王因此被贬到潮州任刺史。杨炎从道州被起用,任德宗的宰相,让成王回到衡州,来证明早先的罪名纯属诬陷。成王遭受诬陷时,想到太妃年纪已老,可能会为此惊恐难过。出门就穿上囚服去接受审问,回家后就换上官服,拿着笏板,泰然自若。即使是被贬往潮州,他也谎称升迁了,来向太妃报喜。到杨炎为他申明真相时,成王才跪着向母亲谢罪并汇报实情。
开始,观察使非常暴虐,他派王国良戍守边界,王国良在武冈发动叛乱,带领戍守边界的兵众上万人,聚集荆、黔、洪、桂等地武力讨伐观察使,第二年的时候,气势更为嚣张。于是天子派成王任湖南地区的军帅,率领五万人马,去讨伐王国良叛军。成王到了以后,按兵不动,先写了封书信寄给王国良,正中王国良讳忌之事。王国良羞愧畏惧,请求投降,像狐狸老鼠那样狼狈地进进出出。成王假装为使者,带着一个骑兵,策马五百里,直抵王国良的营地,用鞭子打门,大叫说:“我是曹成王,来接受王国良的投降,王国良现在在哪里?”王国良迫不得已,惊愕不已地迎接参拜成王,成王招降了王国良全部的军队兵马。太妃去世,成王离开部下,随着丧葬队伍去河南安葬母亲,到荆州时,天子下了诏书责令他赶紧回去,当时正逢梁崇义造反,成王不敢推辞,回去了。升官为散骑常侍。第二年,李希烈造反,成王升迁为御史大夫,被授以旌节到江西任军帅来讨伐李希烈。命令到了以后,成王到外舍居住,禁止下人拿家事问他。大大小小的战斗有三十二次之多,夺取了五州十九县。百姓们老人孩子和妇女都没有经受惊扰,市场上买卖未受影响,田野里粮谷不减分毫。
成王开始从政是在温州,最终的从政之地在襄阳。他一直注意保证物价平稳,贱的时候,官府就提价收进,贵的时候,官府就降价售出,百姓日用有了保障。派官吏与百姓接触,让他们各家各户视察了解,使得奸猾之人无所停留。官府中听不到徒步走和大声叫的声音。治理百姓管理军务,都有条有理,世代相传奉为法则。
三、语言表达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
据韩国《朝鲜日报》25日报道,据日媒调查,10名美国人中有5人认为今后与中国的关系比日本更重要,认为日本更重要的只有3.3人。
日本《朝日新闻》本月初面向1009名美国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哪个国家对美国更重要”的提问,50%的受访者回答“中国”,只有33%的受访者选择“日本”,两者相差17%。而在11年前的1999年进行的调查中,47%的受访者回答“日本”,36%的受访者选择“中国”。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调查结果发生了逆转。
在此次调查中,朝鲜被选为对日本威胁最大的国家,但据分析,这一结果不久后将发生逆转。在此次接受调查的日本人中,72%的人表示应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关系,15%的人认为“应保持距离”。这与今年5月的调查结果52%和34%相比,表明因为与中俄的领土纠纷和朝鲜半岛局势不稳等影响,日本人对美日同盟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媒称五成美国人认为中国比日本更重要。
14.阅读下列材料,简析两位大师表达的异同。
晚年的毕加索为了能够独处,用最后的精力去创作,就把所有的人都拒之千里。他把那些赶来想一睹大师风采的人戏称为“池塘里的青蛙”。
一位华裔英籍作家翻译介绍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回国时想拜访一下先生,钱先生说:“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还不错的话,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见下这蛋的母鸡呢?”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都用比喻形象地表明拒绝的态度,幽默诙谐;不同:毕加索的话里有不屑的语气,钱钟书的话则含着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