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练习】语文版语文必修五 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4 18: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二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
B.不自是,故彰 是:认为正确
C.不自伐,故有功 伐:讨伐
D.不自矜,故能长 长:长进
解析:选C。伐:夸耀。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自见,故明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B.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不笑不足以为道
C.曲则全,枉则直 人之道则不然
D.诚全而归之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析:选C。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A项连词,所以;B项动词,成为;D项代词,他。
3.下列能够直接体现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一项是(  )
①曲则全,枉则直      ②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③不自见,故明 ④不自伐,故有功
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⑥诚全而归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解析:选D。②非直接体现,⑥为“不争”的结果,二者均不合题意。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则全”中“曲”指委曲,委曲指的是能拐弯,与现在讲的受委屈不完全相同,意义上更宽泛。
B.“圣人执一为天下式”是说圣人洁身自爱,所以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一”,指自身。
C.“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大道自然本性的表现。也就是说人得到了大道的自然本性,无意作为而顺物之自然,却能真正有所作为。
D.“不争”是老子“道”体现生活准则的重要特征。只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才能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
解析:选D。老子的“不争”并不意味着要“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此说法系无中生有。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按要求完成问题。
探 春
黄 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诗的三、四两句承接上联“待春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画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图。请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修辞方法,把诗中后两句的画面描述出来,语句要求描绘出两句诗的意境,字数在60~8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风在冰雪消融后,轻盈而舒缓地向大地走来。她铺开新设计的精美图案,用尺子精确地描画;她拿起刚磨好的锋利剪刀,依画线灵巧地剪裁;她举起才裁剪的万紫千红,随巧手轻盈地抛撒。好一派迷人的春景。
6.请根据文意写出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20字)。
《老子》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中说:“无求备于一人。”《书经》中说:“有容德乃大。”《晋书》中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他们都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胸怀博大者方能成就大事。(或:宽容他人,包容一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盈:满
B.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若:好像
C.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质真:纯真的德
D.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不祥:指灾祸
解析:选A。A项“盈”,通“呈”,呈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曲则全,枉则直   人之道则不然
B.不自是,故彰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C.不笑不足以为道 损不足以奉有余
D.不自见,故明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析:选D。A项就,却;B项认为正确,这;C项能够,足够来。
3.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D.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解析:选C。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它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B.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C.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孰知其极?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选C。C项应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下列各项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一个人能与他相争。
B.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多余了就减少些,不够了就补足些。
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的道理,普天之下没有哪个人不知道的,但是没有哪个人能够照此实行的。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就变坏了。
解析:选D。D项中对“斯恶已”的翻译有误,正确的意思应是“丑也就诞生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勤而行之
B.以其无以易之 是以圣人云
C.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析:选B。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道”;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介词,同,跟。
7.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全而归之——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就全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B.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因此圣人遵守“道”的原则行事,成为天下的典范。
C.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
D.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像反话一样。
解析:选A。应译为“如果能够按照古语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8.老子在上面选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子主要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益之   益:认为……好
B.使人先表澭水 表:标志,标记
C.向之寿民 向:从前
D.遽契其舟曰 契:用刀刻
解析:选A。益:增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事情、法规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时不与法俱至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故治国无法则乱
④病万变,药亦万变
⑤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⑥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解析:选D。②意思说可以学习制定法令的依据,③说没有法令的后果,⑥做事要依据法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也不可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B.荆人要去偷袭宋国, 水突然上涨,荆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士兵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大叫,震塌了不少房屋。
C.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以病情比时代,以药物比法令;药用来治病,法用来治世;病变那么药就要变,时代变那么法也就要随之而变。
D.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引婴投江一样可笑,这个故事嘲笑了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
解析:选B。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12.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要抛弃先王的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2)这个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从而去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3)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水里设立标记。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以前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三、语言表达
13.《读者》电子书广告语征集评奖结果于2010年10月揭晓。专家评委会经过认真筛选评议,最后确定获奖名单。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获奖广告语,请作点评,说说其获奖原因。
(1)让阅读简单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子有芯容乃大 读者无墨书亦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言简洁,便于记忆。“点”采用了双关,既扣住了电子书轻“点”即开即读的特点,又表明随身携带的电子书能让阅读变得轻松愉快。
(2)形式上采用对偶,朗朗上口。“有芯”“无墨”扣住了电子书的特点,“容乃大”“书亦香”则宣传了电子书容量大,随时随地方便阅读、领略书香的好处。
1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上海某电台早间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主持人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很快,电台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回击听众的一句话“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了网上论坛的热门话题。
你认为主持人回击那位听众的话合适吗?请你以一位听众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合适。“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暗含“滚”的意思。媒体是服务于公众的,面对听众的偏激情绪,主持人出言不逊,进行反击,其措辞是不得体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大众传媒的主持人要有容量和气度;睚眦必报打造不了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