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下列对“火要空心”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移除木材使火熄灭
2.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D.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B.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4.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
A.
B.
C.
D.
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及安全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制成“蜂窝煤”,可増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用水灭火,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森林防火,可设置隔离带
D.室内失火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便于逃生
6.点燃下列混合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A.He和H2
B.O2和N2
C.CO和CO2
D.CH4和空气
7.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8.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9.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0.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则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了氧气
B.移走了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11.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B.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可在煤炉上放一大壶水
C.易燃物和易爆物存放时要紧密堆积,减少和氧气的授触面积
D.电线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
12.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打开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检验有氧气生成
的方法是
。?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3)依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棉花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
13.化学小组同学测定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范围,获得以下实验数据.
的体积分数(%)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5
空气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点火现象
安静
燃烧
安静
燃烧
弱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强爆炸
弱爆炸
不燃烧
(1)阅读上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写出其中的一条.________.
(2)由此推知所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必须________.
(3)现提供氢气的发生装置,集气瓶(有容积十等分的刻线)、水槽,如何才能收集到一瓶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请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________.
14.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
是
(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4)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提供热量
15.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打开K,通入氧气,观察到试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
。
(3)对比乙、丙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水的另一个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激烈,所以“火要空心”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烧得更旺。
2.答案:C
解析:A.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有剧烈氧化,有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不是燃烧,故A错;
B.
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不一定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故B错;
C.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故C正确;
D.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必须在爆炸极限之内,故D错。
故选:C。
3.答案:B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如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水,A错误;燃烧是指可燃物与
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B正确;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与氧气(或空气)接触,C错误;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但是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D错误。
4.答案:A
解析:A是禁止吸烟图标;
B是禁止放易燃物图标;
C是禁止烟火图标;
D是禁止燃放鞭炮图标。故选A。
5.答案:C
解析:煤制成“蜂窝煤”,可以増加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煤的燃烧,但不会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错误;用水灭火,原理是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火熄灭,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错误;森林防火设置隔离带的原理是隔离可燃物,C正确;室内失火时如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使空气进入,可燃物燃烧得更旺,D错误。
6.答案:D
解析:A、氢气虽然具有可燃性,但氦气不具有助燃性,不能发生爆炸,故A错;B、氧气虽然具有助燃性,但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发生爆炸,故B错;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所以不能发生爆炸,故C错;D、甲烷具有可燃性,空气中氧气具有助燃性,点燃它们的混合物,只要在甲烷的爆炸极限之内,就能发生爆炸,故D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纸张是可燃物,A错误;灯罩与空气充分接触,B错误;纸质灯罩没被点燃,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C正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D错误。
8.答案:D
解析:60℃时白磷燃烧,说明白磷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A正确;60
℃时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260℃时红磷燃烧,
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B正确;260℃时,③处的红磷燃烧,②处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正确;无烟煤属于可燃物,④处无烟煤未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D错误。
9.答案:C
解析: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而纳米铁粉自燃生成的是红色氧化物,故自燃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A正确;铁与氧气可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铁,B正确;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C错误;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这说明超过一定界限的接触面积可能会使本来不反应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反应,D正确。
10.答案:B
解析: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气态石蜡被气流移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
11.答案:D
解析:A、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泄漏的煤气而爆炸,故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错误;
C、易燃物和易爆物存放时紧密堆积容易使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散放出去,一旦达到着火点就发生爆炸,故错误;
D、电线着火应该先切断电源再灭火,这样可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故正确。
故选:D。
12.答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
P处,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生成了氧气
(2)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吸滤瓶中的气体温度升高,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提供氧气、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3)提供氧气、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解析:
13.答案:(1)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约为10%-70%;
(2)验纯;
(3)先装入半瓶水,那么集气瓶中就有的空气了;再用排水法,通入氢气,将剩余的水排出,这样就收集到了一瓶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
解析:(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的范围是10%-70%;
(2)可燃性气体在使用之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容易引起爆炸;
(3)由于有刻度线,可以先装入半瓶水,那么集气瓶中就有的空气了;再用排水法,通入氢气,将剩余的水排出,这样就收集到了一瓶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1:1的混合气体.
14.答案:(l)a;B
(2)
(3)
(4)A
解析:(l)a处白磷是可燃物,Y形试管内有氧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a处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耗尽管内的氧气,燃着的白磷佘很快熄灭。
(3)白磷燃烧生成的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进入空气。
(4)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二是隔绝空气。
15.答案:(1)
(2)
通入氧气使试管内液面上方气压增大,将试管中的水压入长导管和烧杯中,液面下降(3)温度达到着火点;丙中白磷起初不燃烧,液面下降接触氧气后丙中白磷燃烧
解析:(1)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2)打开K.通入氧气,观察到试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通入氧气使试管内液面上方气压增大,将试管中的水压入长导管和烧杯中,液面下降;(3)对比乙、丙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的实脸现象是丙中白磷起初不燃烧,液面下降接触氧气后丙中白磷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