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赵匡胤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问题:宋初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地方拥有军权、财权、行政权,威胁中央集权,皇权的衰落
地方拥有军权、财权、行政权,威胁中央集权,皇权的衰落
地方拥有军权、财权、行政权,威胁中央集权,皇权的衰落
二、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控制地方
路“四监司”、州通判﹙监察﹚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收行政权
收财政权
收军政权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分地方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专掌军政
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台谏负责监察
分化事权
抑制武将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崇文抑武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尽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宋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都有哪些特点?并产生了哪些影响?
③为抑制武将的权力,重用文官
——重文轻武;
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相互牵制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特点:
①有效的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制度僵化,权力分割太细,行政效率低下,政治风气保守;
③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影响:
1.边防压力(积弱)
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三、北宋中后期的危机与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北宋财政危机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三: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
2、财政危机﹙积弱﹚
(2) 财政危机
原因:
①扩充军队导致军费增加;
②官僚队伍膨胀导致财政支出扩大;
③战争赔款、大兴土木等导致国家财政困难,致使宋朝积贫。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财政危机
积弱:军事战斗力低,军力衰弱不振。
积贫:三冗即积贫,其中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推行“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清理不合格、不作为官吏,打击贪污腐败官吏。
庆历新政严重地冒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让官员再不能“躺着挣钱”,引发了其集体对抗,以“朋党”之罪弹劾之,并使之被贬。
3.危机中的变革
1.背景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王安石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王安石变法
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平抑物价,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业生产时间,调动农民积极性。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哪些措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为什么?
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或是从事经商的大商人……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同时需要交纳比以往更多的税收。
材料:宋朝官僚只在道德的立场上争辩。例如青苗法即未曾如现代之标准以法定的方式主持。所有申请贷款、调查申请者之情形、提供借款之保证、到期不能还款之处置,及没收其担保之财产等,全无着落。县令只将款项整数交给农民而责成他们集体负责,按时连本带利的归还,丝毫没有顾虑到村民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与责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认为青苗法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执行依靠道德,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款;没有考虑到人民的意愿。
王安石变法
影响: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2.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3.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遭到强烈反对。
3、用行政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新法措施过于激进。
5、宋神宗在就法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保守派得势。
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1127年)
2.绍兴和议(1141年)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岳
飞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间轴
960
1069
1127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279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1141
宋朝建立
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宋金绍兴和议
1004
宋辽澶渊之盟
课堂演练
1.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控制军权 B.强化君权
C.集中财权 D.杯酒释兵权
C
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B
3.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D
4.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