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距离,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2.在实验中加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及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明确实验目标
思考小车从斜面下滑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联想到可以通过计算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比较小车的速度变化。从所学公式中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
【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运动的路程所需时间,然后运用测量是s和t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相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停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木块、金属挡板
【实验过程】
(1)用木块将长条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
斜面顶端,金属挡板放在斜面底端,读出此时小车要经过的距离并填入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到金属挡板的时间,再重复测量两次,得到时间、,取其平均值。
(3)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挡板移至斜面中间,测出在线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挡板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需时间、、后取其平均值,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6)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求出,最后算出下半段路程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时间的平均值
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小车下滑时上半路程的速度和下半路程的速度不相同,且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三、教学评价
1、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C)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
A.5m/s????????B.10m/s????????C.15m/s????D.20m/s
3、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D)
A.3∶2??
B.3∶1
??C.3∶4?
?D.4∶3
四、量纲
分值
分值描述
4.0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测速方法的原理
3.0
能自主设计几种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2.0
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法探究本次实验
1.0
知道并且能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0.0
不知道平均速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