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声现象(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声现象(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20 15: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十三:声现象
【专题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例1】给你一个玻璃杯、一枝铅笔、一些水,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针对训练】
1.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乙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C. 丙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 丁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专题二:声音的传播】
【例2】有几位同学在教室外聊天,教室内的同学听声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因为每个人讲话的________不同;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________,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
【针对训练】
1.宇航员在太空中谈话时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
A. 防止两人分开 B. 示意谈话内容
C. 作传声介质 D. 防止意外事故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_________,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是_____________ .
【专题三:声音的特性】
【例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B. 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2.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 拆掉了口琴外壳, 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
【专题四:声的利用】
【例4】下列现象中是利用回声原理的是
A. 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 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C. 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子 D. 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
【针对训练】
1.日本大地震夺走了很多人生命,人们清理现场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尸体,猜测可能是动物在地震即将来临时提前逃避.因动物能听到
A. 地震很强响度 B. 地震特殊音色
C. 地震产生次声波 D. 地震产生超声波
2.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是年在日内瓦湖进行的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所示,实验时两只船相距,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可以发声的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收音器,该实验员看到火药发光后接收到水下的响声.
(1)求当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2)实验结果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_______?(写出一个)
【专题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例5】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绿化居住环境 B. 缓解“热岛效应”
C. 降低噪声污染 D. 减少大气污染
【针对训练】
1.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 乙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
C. 丙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 丁图中,听众能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2.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
(4)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
⑸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________?(响度/音调/音色/频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58.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若此时有一辆大卡车路过此地,显示屏上显示的数据将________?(增大/减小);噪声监测设备________?(能/不能)减弱噪声的强度;
⑹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________?(声源处/传播途中/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达标测练】
1.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不能用来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
A. B. C. D.
2.“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软件.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手机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 “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 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 你发出的声音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B. C. D.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6.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者音色不同
B. 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7.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
A. 在声源处减弱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 在人耳处减弱 D. 在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8.如图(甲)、(乙)所示为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通过该波形可以发现,(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乙)音叉比(甲)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__.
9.“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到人耳的.
10.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1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红和小刚一起做了下列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可以传声,如果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弹起.
1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十三:声现象参考答案
【专题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例1】给你一个玻璃杯、一枝铅笔、一些水,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答案】玻璃杯中倒入少量的水,用铅笔敲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水面有波纹,停止敲击,水波纹消失.说明发声时物体在振动.
【解析】
玻璃杯中倒入少量的水,用铅笔敲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水面有波纹,停止敲击,水波纹消失.说明发声时物体在振动.
【针对训练】
1.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的.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故选B
2.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乙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C. 丙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 丁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答案】A
【解析】
小球被反复弹起,是由于音叉的振动引起的,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在A正确;乙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用力的大小影响鼓面的振幅,所以B错;丙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所以C错误;丁图中随着空气的减少,声音变弱,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所以D错误;应选A.
【专题二:声音的传播】
【例2】有几位同学在教室外聊天,教室内的同学听声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因为每个人讲话的________不同;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________,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
【答案】 (1). 音色 (2). 反射
【解析】
解: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反射,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
故答案为音色;反射.
【针对训练】
1.宇航员在太空中谈话时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
A. 防止两人分开 B. 示意谈话内容
C. 作传声介质 D. 防止意外事故
【答案】C
【解析】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借助棒传播声音;故选C.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_________,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是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乒乓球弹跳起来 (2). 发声体在振动 (3).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4).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5). 空气 (6). 不能 (7). 抽出 (8). 变小 (9). 变大 (10). 推理
【解析】
(1)如图①所示,用乒乓球的弹起来说明声音的产生弹起.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因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看到,而乒乓球起到了将振动放大的作用,所以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采用类似实验1的方法,即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纸屑能够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使振动容易观察到.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递到了左边的音叉,所以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右边音叉的振动不能传递到左边的音叉,所以在月球上实验时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则传递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
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则传递声音的空气增多,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经过推理可得,真空不能传声,但实验时因为空气抽不干净,不会出现完全听不到声音的结果,所以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是推理.
【专题三:声音的特性】
【例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B. 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答案】D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发声体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正确;
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正确;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而不是音调;故D错误,
故选D.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如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钢琴在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相同,即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即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它们的发声体不同,所以波形不同,故音色不同.答案选C.
2.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 拆掉了口琴外壳, 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
【答案】 (1). 音调 (2). 响度
【解析】
对不同气孔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振幅不同,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专题四:声的利用】
【例4】下列现象中是利用回声原理的是
A. 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 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C. 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子 D. 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
【答案】ACD
【解析】
A. 利用声纳探测鱼群是回声的利用.故A正确.B. 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的快.故B错.C.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来测距.故C正确.D. 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属于回声的利用,故D正确.故选ACD.
【针对训练】
1.日本大地震夺走了很多人生命,人们清理现场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尸体,猜测可能是动物在地震即将来临时提前逃避.因动物能听到
A. 地震很强响度 B. 地震特殊音色
C. 地震产生次声波 D. 地震产生超声波
【答案】C
【解析】
在发生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受到伤害,其原因是由于在上述灾害中伴有一些次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是听不到的,故上述现象是由于在地震时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故选C.
2.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是年在日内瓦湖进行的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所示,实验时两只船相距,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可以发声的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收音器,该实验员看到火药发光后接收到水下的响声.
(1)求当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2)实验结果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_______?(写出一个)
【答案】.可以根据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探测海洋的深度、鱼群、礁石和敌方潜艇的位置等.
【解析】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1400m/s;可以根据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探测海洋的深度、鱼群、礁石和敌方潜艇的位置.
【专题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例5】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绿化居住环境 B. 缓解“热岛效应”
C. 降低噪声污染 D. 减少大气污染
【答案】C
【解析】
当代社会四大环境污染是指: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项C正确.
【针对训练】
1.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 乙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
C. 丙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 丁图中,听众能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答案】C
【解析】
A.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错误;
B.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用相同的力敲打,尺子的振幅不变,即响度不变.所以实验是为了研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子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错误;
C.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禁鸣是不让发声体发声,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不同乐器的发声材料不同,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听众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故D错误.
2.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
(4)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
⑸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________?(响度/音调/音色/频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58.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若此时有一辆大卡车路过此地,显示屏上显示的数据将________?(增大/减小);噪声监测设备________?(能/不能)减弱噪声的强度;
⑹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________?(声源处/传播途中/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答案】 (1). 振动 (2). 大于 (3). 真空不能传声 (4). 乙 (5). 响度 (6). dB (7). 增大 (8). 不能 (9). 声源处 (10). 声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液体中介于两者之间;(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噪声是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所以图乙是噪声的波形;(5)噪声的大小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响度,因为用分贝划分噪声的等级,所以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字单位是dB,若此时有一辆大卡车路过此地,噪声会增大,所以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将增大,噪声监测设备不能减弱噪声的强度;(6)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声源处,从传播过程中,从人耳处.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T恤衫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声能转化为电能.
【达标测练】
1.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不能用来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A. 把正在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铃声会越来越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与声音的产生无关,故A符合题意;B.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C. 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轻质小球会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D. 正在发声的喇叭会使它面对的烛焰跳动,这是由于纸盆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软件.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手机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 “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 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 你发出的声音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A.手机中没有猫,声音是由扬声器的鼓膜振动产生的,故A错;
B.不同物体发生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这是不同声音的主要区分点,故B正确;
C.音量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而不是由于频率的原因,故C错;
D.不同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故D错.
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答案】B
【解析】
声音特征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特征);题目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即强弱),也就是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
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利用回声测距离;B.倒车雷达也是利用回声测距离; C.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超声能够传递能量; D.真空罩中的闹钟,能看到闹钟铃锤在振动,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答案选D.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
A. 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A正确;B. 声速受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的影响,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B错误;C.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 振动产生的声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可能响度太小、可能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等原因,导致人耳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A.
点睛:解决此题需掌握:①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②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的振动不一定有声音.
6.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者音色不同
B. 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答案】A
【解析】
A.由图可知,三个声音的波形不同,三者的音色不同,故A符合题意.
B.响度取决于振幅的大小,由波形图可知,三个声音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由波形图可知,三个声音在相同的时间里,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相同,音色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7.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
A. 在声源处减弱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 在人耳处减弱 D. 在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答案】A
【解析】
把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选A.
8.如图(甲)、(乙)所示为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通过该波形可以发现,(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乙)音叉比(甲)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__.
【答案】 (1). 高 (2). 大
【解析】
(1)如图,甲音叉振动的波的个数比乙音叉振动的次数多,所以甲音叉振动时的频率大,说明甲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高;(2)乙音叉比甲音叉偏离原平衡位置距离大,所以乙的振幅大于甲的振幅,乙的响度比甲的响度大.
9.“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到人耳的.
【答案】 (1). 振动 (2). 空气
【解析】
涛声喧哗是水振动造成的,由此可知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形成听觉.
10.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答案】300;能
【解析】
频率是物体1s振动次数,翅膀2s内振动了600次,可以求出频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f=600次/2S=300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0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1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红和小刚一起做了下列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可以传声,如果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弹起.
【答案】 (1). 振动 (2). 空气 (3). 不能
【解析】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在月球上作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
【答案】 (1). 高于20 000 Hz (2). 能量 (3).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解:
(1)根据原文内容: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2)根据原文内容: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申的污垢剥落.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高于20000Hz;(2)能量;(3)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