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湖南省祁阳二中高一生物必修2导学案(共3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强烈推荐】湖南省祁阳二中高一生物必修2导学案(共3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05 10:00:22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主备: 廖燕英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遗传信息的的翻译过程
复制、转录与翻译的比较
认识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学习重难点:
1、遗传信息的的翻译过程
复制、转录与翻译的比较
自主学习
遗传信息的翻译
1、概念:将游离在 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 的过程。
①部位: __________ ;②原料: __________ ;
③模板: ___________ ;④结果: ________
2.实质:
3、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
①、DNA和RNA都有 种碱基,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种。
②、一个氨基酸至少需要 个碱基编码,而每三个碱基有 (用乘法等式表示)种组合,这样才足以组合出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共有 个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 个,分别是 ;终止密码 个,分别是 。
4、氨基酸的“搬运工”tRNA呈 性状,一端为 的部位,另一端有 个碱基,每个tRNA上的3个碱基可以与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反密码子。每种tRNA可转运 种氨基酸。
5、过程:
(1)mRNA进入细胞质,与 结合。
(2)携带一个特定氨基酸的tRNA,通过 与第一个密码子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3)携带另一个特定氨基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
(4)位点1、位点2相应的氨基酸 形成 ,位点1上的氨基酸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
(5)核糖体读取下一个 ,原占据位点1的RNA离开 ,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重复进行直至读取到mRNA的 。
(6)肽链合成后,从 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和 的 分子。
二、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区别
比较 存在部位 作用
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合作探究
例1.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B.UGA C.ACU D.UCU
﹡例1 已知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分别用下图表示。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
(1)根据我们所学内容,这三种类型的病毒分别属于:甲_______;乙______;丙_______。
(2)图中1、8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2,5,9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3,10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_,该过程必需的物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7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此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作用。
(4)用图解形式写出甲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
例2 、某基因有碱基1200个,则由它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的氨基酸数目是
A、100个 B、200个 C、300个 D、400个
﹡例2 已知一个蛋白质由2条肽链组成,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个,翻译模板mRNA 中有A和G共有200个,则转录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最少有C和T多少个( )
A、400 B、200 C、600 D、800
知识总结:
1、有关计算的关系式可以总结为:蛋白质中肽链的条数+蛋白质中肽键数(或缩合时脱下的水分子数)=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参加转运的tRNA的数目=1/3mRNA的碱基数=1/6基因中碱基数=1/3基因中碱基对数。
达标检测
1 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遗传信息,下列关于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过程所需酶的种类相同
B.三个过程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质
C.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D.复制和转录的模板相同,而与翻译的模板不同
2、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至少有多少个碱基
A、17个 B、51个 C、153个 D、306个
3、下列碱基组成肯定不是密码子的是( )
A、AGC B、CCU C、UGA D、ATG
﹡4、1个DNA分子模板链上(T+C)/(A+G)=0.2,则由此转录出来的信使RNA分子上(U+C)/(A+G)等于( )
A、0.2 B、0.5 C、2 D、5
﹡5、请根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号码所示物质或结构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中恰好位于④内的三个氨基酸分别是(查密码子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成②的过程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_。②进入细胞质后,与[ ]____________结合起来。
(4)如本图所示,储存在________分子中的遗传信息最终传递给_________分子,并通过代谢得以表达。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主备: 周文冲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概述伴性遗传,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2. 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 伴性遗传的特点 2.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自主探究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及人类红绿色盲症
1. 伴性遗传的概念
基因位于 上,遗传总是与 相关联
2. 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 染色体上
(2)写出人的色觉正常和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3.伴X隐性遗传
(1)特点:对照课本图2-12、2-13、2-14、2-15分析下列特点
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男多女少
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
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
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2)实例: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果蝇的白眼遗传
(3)典型系谱图



4.(1)写出血友病相关男女基因型、表现型
(2)果蝇红、白眼相关基因型、表现型
(3)白化病相关基因型、表现型;与上面写法有哪些不同?
白化病遗传有什么特点?
练一练: 5(2009·广东高考)如图所示的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患者Ⅲ-9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正常。Ⅲ-9的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来自于
A.Ⅰ-1 B.Ⅰ-2 C.Ⅰ-3 D.Ⅰ-4
6.(10海南卷)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A.1/2 B.1/4 C.1/6 D.1/8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1.基因的位置:
2.相关基因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正常 患者 正常 患者
3. 伴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1)特点
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女多男少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
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
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4.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比多指有哪些特点?基因型怎么写?
5. 练一练: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合作探究
三 .方法总结
伴性遗传与遗传规律之间的关系
1.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
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所以从本质上说伴性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特例
2.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在分析既有伴性遗传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两对以上的遗传现象时,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难点剖析
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慢性肾炎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这对夫妇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 )
A.1/4 B.3/4 C.1/8 D.3/8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 B.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C.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细胞中 D.常染色体也存在于性细胞中
2.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3 .决定猫毛色的基因为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
BB、Bb的猫分别为黄色、黑色和虎斑色。现有虎斑色雌猫和黄色雄猫交配,生下三只虎斑色和一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是( )
A.雌雄各一半   B.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
C.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   D.全为雄猫或三雄一雌
4*.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如下图),请回答:
(1)灰身与黑身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_上,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上,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
(5)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征集:第五章第1节 基因重组
主备:周文冲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2、说出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习重点: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习难点:基因重组的意义
自主学习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 )的过程中,( )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 )有时会随非姐妹染色单体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3、意义: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 )具有重要意义。
4 基础训练P53-64
合作探究:思考:
1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机?能否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应该怎样正确表述?
某生物体基因型为AaBb,在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的位置,并写出它产生的配子类型,ab是什么?
某生物体基因型为Dd,在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的位置,D与d的交换是什么?
【典例1】(2010·惠阳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知识总结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发生时间及原因
条件
意义
发生概率
达标检测:
1.进行有性生殖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生活条件改变
2.卵原细胞进行DNA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发生 ( )
A.DNA的解旋 B.蛋白质的合成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3. 下面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B.基因重组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
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D.基因重组能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
4.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表现型
C.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
D.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5.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
A.基因重组,不可遗传变异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不可遗传变异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6.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 ( )
A.神经细胞 B.精原细胞 C.淋巴细胞 D.精细胞
7.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
﹡8. 如右图所示为马的生活史,有关此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有丝分裂在I→Ⅱ,Ⅳ→I
B.基因重组发生在Ⅲ→Ⅳ之间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I→Ⅱ,Ⅱ→Ⅲ,Ⅳ→Ⅰ
D.Ⅳ为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主备: 周文冲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的提出者:1957年,
2. 中心法则的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 ;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 ,即遗传信息的
3. 中心法则的发展:
(1)RNA自我复制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举例:某种RNA病毒
(2)RNA逆转录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举例:HIV病毒
(3)可能存在的结论:
遗传信息由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举例:疯牛病的病原体(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情况,一是基因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①豌豆的圆粒与皱粒
a.圆粒豌豆有 基因产生 淀粉含量高圆粒。
b.皱粒豌豆无正常 基因不产生淀粉分支酶 皱粒。
②白化机理
正常:酪氨酸酶基因酪氨酸酶酪氨酸黑色素;
患病原因:白化病患者皮肤内控制 的基因异常,无法产生 ,因而无法合成 ,出现白化症状。
2.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 来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①囊性纤维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 导致CFTR蛋白缺少苯丙氨酸,引起CFTR蛋白 异常。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编码血红蛋白正常基因的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 异常,导致红细胞功能受损。
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与 、 与 、基因与 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性状。
(1)生物的有些性状是受 控制的,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由 ____ 控制
(2)事实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 关系,有些性状是
由 来决定的,如人的身高。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还受 的影响,是生物的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 + 。总之,性状的形成是基因型和表现型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细胞质基因
细胞质基因:存在于 和 中的基因。
(1)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这些部位的基因的活动还要
受到 __ 的控制、制约。
(2)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表现为 ___ 遗传。
合作探究
【典例1】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c、d所表示的四过程依次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
B.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c,需要逆转录酶参与的过程是d
C.a、b、c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中,d、e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细胞和一些病毒中
D.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但需要的关键酶种类不同
【互动探究】(1)上述图解中哪两个过程所需原料相同?
(2)高度分化的活细胞内可发生上述哪些过程?
﹡【典例2】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HCN)的和不含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用F2各表现型的叶片的提取液做实验,实验时在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含氰糖苷和氰酸酶,然后观察产氰的情况,结果记录于下表:
据表回答问题:
(1)由生化途径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中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叶片Ⅱ叶肉细胞中缺乏________酶,叶片Ⅲ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2009年6月12日《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动物能否被驯化并和人类很好相处,取决于这种动物的“驯化基因”。在生物体中,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主要途径是( )
A.RNA→蛋白质(性状) B.DNA→蛋白质(性状)
C.RNA→DNA→蛋白质(性状) D.DNA→RNA→蛋白质(性状)
2.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异常引起的,这说明: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C.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的性状
D.基因和性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3. 治疗艾滋病(其遗传物质为RNA)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很相似。试问AZT抑制病毒繁殖的机制是什么( )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转录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
C.抑制艾滋病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D.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自我复制
4.(15分)如图是人体细胞内遗传信息在各种物质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正常人体细胞内能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填序号)。若有些肝细胞正在进行①过程,说明该细胞正在进行________________。
(2)②④过程发生在______侵入体细胞的情况下,需要__________酶的参与。
(3)⑤过程表示_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
(4)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来直接影响性状。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主备: 刘春艳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三.方法步骤: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其程序是:
组织问题调查小组→确定课题→分头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如右流程图)
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 的 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
3.
调查方案和调查报告
调查方案 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 调查人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
调查提纲(记录表) 调查方法
要注意的问题 调查结果
分析建议
课堂合作探究
1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可以分为哪两种情况?
2调查时,最好选取哪类遗传病?
3 填表
调查内容项目 调查对象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的发病率
遗传方式
典例分析: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某校生物学习小组开展对当地几种遗传病的调查。
(1)调查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设计表格并确定调查地点。
③多个小组进行汇总,得出结果。
(2)问题:
①其中一小组对乳光牙单基因遗传病的记录如下:
a.根据上表绘制遗传系谱图
b.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该女性患者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后,生下正常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
c.调查中一般不选择唇裂、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多基因遗传病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d.若该地区的表兄妹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将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
e.除了禁止近亲结婚外,你还会提出怎样的建议来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
达标检测
1、黑蒙性痴呆是在北美犹太人中较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为研究其发病率,应该( )
A.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统计
B.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C.先确定其遗传方式,再计算发病率
D.先调查该基因的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2.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建立系谱图必需的信息不包括( )
A.性别、性状表现
B.亲子关系
C.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D.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
3.是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人类遗传病调查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③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④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其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 . 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4.兴趣小组对某种皮肤病遗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要选择单个基因控制的皮肤遗传病进行调查
B.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
C.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5.查人类某遗传病发病率的实践活动中,不正确的做法有( )
A.调查的群体要足够大
B.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C.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必须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
6.列人群中哪类病的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
A.单基因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
C.传染病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某遗传病的发病率
=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100%
4.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概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自主学习
(一)、 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甲桶代表 ,乙桶代表 彩球代表 ,
思考:1 在整个实验操作强调随机性,
2 、实验是否一次两次即可?
3、已抓了的小球是否还需放回桶内?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1)假说――演绎法(见课本P7)尝试归纳假说演绎法的步骤。
(2)测交:
① 含义:指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② 分析:
③ 过程 (遗传图解表示)
注意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方法。
④结论: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________________,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
合作探究
【典例1】下列鉴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中,较恰当的是( )
A.鉴定一只灰色兔是否是纯合子用测交
B.区分狗的长毛与短毛的显隐性关系用测交
C.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用测交
D.测定杂种灰兔F1的遗传因子组成用杂交
﹡【典例2】(2009·北京高考)鸭蛋蛋壳的颜色主要有青色和白色两种。金定鸭产青色蛋,康贝尔鸭产白色蛋。为研究蛋壳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利用这两个鸭群做了5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问题:
(1)根据第1、2、3、4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鸭蛋蛋壳的________色是显性性状。
(2)第3、4组的后代均表现出______现象,比例都接近______。
(3)第5组实验结果显示后代产青色蛋的概率接近______,该杂交称为___________,用于检验__________。
(4)第1、2组的少数后代产白色蛋,说明双亲中的______鸭群混有杂合子。
(5)运用____________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鸭蛋蛋壳颜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_定律。
课堂总结
1显性/隐性性状的判别
2 显性纯和体,杂合体的判断
达标检测
1.关于测交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过测交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合
C.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都能稳定遗传 
D.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的性状表现相同
2.下列关于杂合子和纯合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杂合子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B.纯合子的细胞中无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
C.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D.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全都是杂合子
3.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a.紫花×紫花 →紫花 b.紫花×紫花 →301紫花:101白花
c.紫花×白花 →紫花 d.紫花×白花 →98紫花:102白花
A.ab B. cd C. ac D.bc
4. 下列鉴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中,较恰当的是( )
A.鉴定一只灰色兔是否是纯合子用测交
B.区分狗的长毛与短毛的显隐性关系用测交
C.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用测交
D.测定杂种灰兔F1的遗传因子组成用杂交
5.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彩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要一致
B.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C.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不必放回桶内,重复进行多次即可
D.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5.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
A.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B.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设—归纳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D.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归纳综合
我的的问题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主备:廖燕英 审核: 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概念;
学习重点
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概念;
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二、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的 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 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回忆变异类型
________
变异 突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
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突变和基因重组对于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样吗?为什么?
因为只有________才能出现新基因,才能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________可以增加基因型的种类。
4、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
例如:每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
这说明种群中每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成为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而且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____ ____。
5、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________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 不定向, 不定向;
2、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变化的过程。
4.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1)基因突变 (2)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 (4)迁移
课堂合作探究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例1 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体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基因频率和AA、Aa、aa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二、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基因型Aa的个体占76%,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A和a频率分别是多少?
例3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3.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三、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 遗传平衡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保持不变。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某一基因位点上各种不同的基因频率之和以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等于是1。
2 遗传平衡定律公式应用
⑴ 遗传平衡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A、a的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设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pA+qa)×♀(pA+qa)=p2AA+2pqAa+q2aa=1,即AA的基因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已知苯丙酮尿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0,请问在人群中该丙苯酮尿隐性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携带者(Aa)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达标检测
1下列哪项属于种群 (  )
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
A.猫叫综合症 B.高茎×高茎 高茎、矮茎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二倍体×四倍体 三倍体 六倍体
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4.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8% B.10% C.6% D.11.7%
5.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43% B.48% C.52% D.57%
6..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方向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内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和方向第五章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主备:周文冲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习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1)症状: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 ),易发生红细胞( ),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2)成因 ①图解
蛋白质 正常 异常
↑ ↑
氨基酸 ( ) ( )
mRNA GAA GUA
CTT C T
DNA ____
②说明:该症状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该症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
(1)若发生在( )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 )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遗传。
合作探究:
1、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而引起的基因__________的改变。
2、基因突变时间:所以基因突变常发生在____________时期。
3.基因突变的实质是什么?( )
4.基因突变能否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及所处的位置,是何种水平的变化?( )
5.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基因突变是否都能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化?为什么? (不一定,
①基因突变后新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②基因突变发生在隐性基因中,及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自主学习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原因
(1)外因:
①物理因素。如: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化学因素。如:________、 _______
③生物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
(2)内因:( )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特点:
① 普遍性;
② 随机性、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 时期和细胞内
上,同个DNA分子的 。
一个基因可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 基因
③ 突变率很低;
④ 多数有害;
3、意义
(1)基因突变对自身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对生物一般是( )。
②基因突变可能使生物( )。
(2)意义:
①是 产生的途径;
②是 的根本来源;
③是 的原始材料。
合作探究:
思考:第P82页批判性思维
思考:突变的有害与有利取决于什么?
(三)、基因重组
自主学习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 )的过程中,( )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 )有时会随非姐妹染色单体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3、意义: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对( )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思考:
1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机?能否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应该怎样正确表述?
某生物体基因型为AaBb,在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的位置,并写出它产生的配子类型,ab是什么?
某生物体基因型为Dd,在染色体上标出基因的位置,D与d的交换是什么?
三、反思总结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发生时间及原因
条件
意义
发生概率
达标检测:
1.进行有性生殖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生活条件改变
2.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 ( )
A.神经细胞 B.精原细胞 C.淋巴细胞 D.精细胞
3.下面列举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
A.射线的辐射作用 B.杂交 C.激光照射 D.秋水仙素处理
4.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玉米子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中出现了白色猕猴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
5. 下面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B.基因重组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
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D.基因重组能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
6.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
A.基因重组,不可遗传变异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不可遗传变异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7.大丽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一株杂合的大丽花植株有许多分枝,盛开众多红色花朵,其中有一朵花半边红色半边白色,这可能是哪个部位的C基因突变为c基因造成的( )
A.幼苗的体细胞 B.早期叶芽的体细胞
C.花芽分化时的细胞 D.杂合植株产生的性细胞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主备: 刘春艳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
3、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2)类型及实例
①__________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②___________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
2.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实例:先天性发育异常、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特征:①家庭聚集现象;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群体中发病率高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概念: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2)类型及实例
①______________变异,例如:猫叫综合症。
②_______________变异,例如:21三体综合症。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手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______________,对是否患有______________作出诊断。
(2)分析遗传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推算出后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_____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等。
4.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
1.内容:绘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图。
2.目的: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3.意义:认识到人类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4.结果:人类基因组大约有31.6亿个碱基对,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典例1: 如图代表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结合图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某人是苯丙酮尿症患者,但肤色正常。其原因是食物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治苯丙酮尿症的有效方法是食疗,即要尽量减少饮食中的____________的量。
(3)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苯丙酮尿症又患白化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个正常儿子的基因型是____。
(4)从苯丙酮尿症的患病机理可以看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下图是某家庭的遗传图谱,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知识总结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判定口诀
无中生有为 _____ ,有中生无为 ____ ;
隐性遗传找女患,父子都病是 __________ ;
显性遗传找男患,母女都病是 ___________ 。
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D、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2.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测定的染色体是( )
A.所有染色体 B.所有性染色体
C.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 D.22条常染色体
3.在下列人类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生殖细胞的结合会产生先天性愚型的患儿( )
①23A+X ②22A+X
③21A+X ④22A+Y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何种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是(  )
A.白化病;在周围熟悉的4~10个家系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5、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 )
A.9/16 B. 3/4 C.3/16 D.1/4
﹡6、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的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机会是多少 ( )
A.1/25 B.1/50 C.1/100 D.1/250第七章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主备:周文冲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一).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二).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学习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自主学习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基本观点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____________来的。
(2)生物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经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
(1)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2)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但提供了较多的____________,同时也加剧了____________。
(3)变异是____________的。而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的。自然选择是通过自然环境来____________地选择____________的变异。
(4)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
2、意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___________ ,生物的多样性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3、局限性 (1)对于____________的本质,未做出科学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____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__的结果,不能和奶好地解释__________等现象。
课堂合作探究
1、自选择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均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资源有限),该能力表现为“过度”。
(2)生存斗争
①起因:因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而引发。
②斗争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斗争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遗传变异
①变异是___________的,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②遗传的作用:可使微小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生物新类型。
(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表现为与环境相适应,在生存斗争中取胜而保留下来(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不适者被淘汰)。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1)选择的对象:从表面上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不同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括的变异进行选择。
(2)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外界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
(3)选择的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拓展: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连续过程。
【典例1】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观点的是
A.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
【典例2】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___
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_____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过程。
达标检测
1.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
3.(2010·温州高一检测)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4.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5.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变异是______的。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__________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__________。DNA分子的结构
主备: 刘春艳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习重点:
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习难点:
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自主学习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阅读教材P47-48相关问题,讨论回答P48的旁栏思考题;
小组合作探究P49的思考与讨论。
DNA分子的结构
1、、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1)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2)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右图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2、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整体:由 脱氧核苷酸链________平行盘旋而成的__________结构。
(2)外侧——基本骨架:由排在外侧的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
(3)内侧——碱基对:在内侧由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_连接而成。
2、碱基互补配对
① ,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DNA分子中A(腺嘌呤)一定与___________配对,G(鸟嘌呤) 一定与___________配对。
②A与T之间形成 个氢键,C与G之间形成 个氢键。
3、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原因: ①内侧通过 形成碱基对
②碱基间纵向的堆积力加固了稳定性
③ 平行的双链结构
(2)多样性: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序千变万化
原因:碱基对的数量不同
例如:一个具有3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时_____种
(3)特异性:不同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序不同
合作探究
例题:1、假设一个DNA分子片段中含氮碱基C共312个,占全部碱基的26%,则此DNA片段中碱基A占的百分比和数目分别是( )
A.26%,312个B.24%,288个 C.13%,156个 D.12%,144个
例题2、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本,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例题3: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①~⑥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⑵分析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
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
⑶DNA分子中的碱基有____种,碱基间互补配对方式有_______种,但由于____________,使DNA分子分子具有多样性;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例题4、已知在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A+G)/(T+C)=m,求:
⑴在另一条互补链中这一比例是 ;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个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是 ;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当在一单链中,如果(A+T)/(C+G)=n时,则在互补链中该比例是 ,在整个 DNA分子中这个比例又是 。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总结: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则另一条链上的A的数目小于T
C.若一条链上A:T:G:C=1:2:3:4,则另一条链也是A:T:G:C=1:2:3:4
D.若一条链上A:T:G:C=1:2:3:4,则另一条链 是A:T:G:C=2:1:4:3
2、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占28%,T占24%,那么该DNA分子中鸟嘌呤占 ( )
A.23% B.24% C.26% D.28%
3、烟草、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的核酸中碱基的种类依次是 ( )
A.4、4、4 B.5、5、4 C.5、4、4 D.4、4、5
4、人体中由A、T、G等三种碱基构成的核苷酸共有多少种 ( )
A.3 B.4 C.5 D.8
5、DNA分子结构中没有的物质是 ( )
A.腺嘌呤 B.磷酸 C.核糖 D.胞嘧啶
6、DNA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是 ( )
A.脱氧核苷酸 B.脱氧核糖和磷酸 C.碱基对 D.碱基
7、在DNA的一个片段中、一条链上的G+A/C+T=0、4、那么它的互补链上G+A/C+T的值是 . ( )
A、0.4 B、1 C、 2.5 D、1/2
8﹡、在下列结构中,“A”分别表示 ( )
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苷
B.腺嘌呤、腺嘌呤、腺嘌呤
C.腺嘌呤、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苷
D.腺嘌呤、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苷
9﹡ 有两对由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有1个腺嘌呤(A),1个胞嘧啶(C),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
A.3个磷酸,3个脱氧核糖,1个T,1个G
B.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1个C,1个G
C.4个磷酸,4个脱氧核糖,1个T,1个G
D.4个磷酸,4个脱氧核糖,1个U,1个G





C
T
G
A
⑤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主备:刘春艳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学习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自主学习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包括 、 和 。
脱氧核苷酸有 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⑴、实验材料:1928年,格里菲思以 为实验材料。
⑵、实验目的:研究 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⑶、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⑷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 ;
②S型活细菌+小鼠→小鼠 ,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
③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 ;
④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小鼠→小鼠 ,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把这些细菌培养后发现,其后代也是 ,即这种形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⑸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
艾弗里的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为了弄清楚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 和鉴定。
⑴、实验过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 、 和 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⑵、实验结果:只有加入 ,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 (能或不能)是R型细菌发生转化。
⑶、结论: 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 ,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 为实验材料,利用 的新技术,完成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
T2噬菌体
结构: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 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 构成,头部内含有 。
繁殖方式:
2、实验方法: 。
3、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步:标记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5S的培养基→获得含有 标记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2P的培养基→获得含有 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标记T2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获得蛋白质含有 标记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获得DNA含有 标记的噬菌体。
第三步:用已分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①、35S标记的噬菌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35S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中。说明35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32P标记的噬菌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32P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中。说明32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分析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 留在外面。
②子代噬菌体的各种形状是通过亲代的 遗传的。
5、实验结论: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6、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
①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②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所以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3、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合作探究
【典例1】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入小鼠
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互动探究】(1)上述实验中,小鼠体内只有一种肺炎双球菌的有哪些?
(2)若将上述实验中DNA酶改为RNA酶,实验结果如何?
讨论:1、在实验中搅拌和离心的目的。
2、在实验中,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标记?用14C和18O同位素标记可行吗?
典例2: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真核细胞的DNA都以染色体为载体
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性状
知识总结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比较:
2、结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分析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特点。
达标检测
1、1.下列对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可寄生在乳酸菌体内
B.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成
C.R型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D.S型细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是( )
A.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内DNA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内DNA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3、1.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荚膜糖类不是遗传物质
⑥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4、蛋白质中含S不含P,而DNA中含P不含S,现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无任何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进行测定,在子代噬菌体中 ( )
A.可以检测到35S B.可以检测到35S和32P
C.可以检测到32P D.不可能检测到35S和32P
5.2009年在墨西哥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有关患者体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中的DNA B.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的DNA
C.人体细胞中的RNA D.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的RNA第六章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主备: 王利雄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学习重点: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
学习难点:
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自主学习
基因工程的应用
1、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__________,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__________。
2、基因工程生产药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目前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转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药物研制、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典例1】由于乙肝病毒不能用动物细胞来培养,因此无法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生产疫苗,但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生产,现已知病毒的核心蛋白和表面抗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生产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也达到了定向改造细菌的目的
B.在①②过程中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用于生产疫苗的目的基因为编码核心蛋白的基因和表面抗原蛋白基因
D.③过程中细菌经有丝分裂产生大量新个体
【典例2】中国青年科学家陈大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回答: (1)抗病毒烟草的培育应用了_______技术。
(2)在培育过程中,所用的基因“剪刀”是____,基因的“针线”是______,基因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__。
(3)人的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烟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说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生物间的基因移植成功,说明生物共有一套____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烟草DNA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实际上并不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不属于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 )
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青霉素 D、乙肝疫苗
2、下列哪一组生物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成功的 ( )
A、转基因奶牛与无籽西瓜      B、超级小鼠与高产青霉菌
C、超级绵羊与无籽番茄       D、超级绵羊与抗虫棉
3 科学家把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在棉花细胞中抗虫基因经过修饰后得以表达。下列叙述的哪一项不是这一技术的理论依据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B.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与棉花细胞的DNA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D.苏云金杆菌与棉花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安全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通过花粉扩散到它的近亲作物上,可能出现对农业不利的“超级植物”
B.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转基因必须在人为控制下才能完成,自然条件下基因污染是不增殖和不扩散的
D.转基因食品转入的蛋白质是新蛋白时,这些异种蛋白有可能引起人食物过敏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但害虫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针对这一情况,科学家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科技攻关研究,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
(3)科学家们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在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现象来源于_________。
(4)来自细菌的抗虫基因能连接到棉花细胞中的DNA分子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细菌的抗虫基因能在棉花细胞内成功的表达,使棉花产生新性状。这种变异的原理属于______。这种成功的表达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主备: 周文冲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的提出者:1957年,
2. 中心法则的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 ;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 ,即遗传信息的
3. 中心法则的发展:
(1)RNA自我复制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举例:某种RNA病毒
(2)RNA逆转录
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举例:HIV病毒
(3)可能存在的结论:
遗传信息由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举例:疯牛病的病原体(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情况,一是基因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①豌豆的圆粒与皱粒
a.圆粒豌豆有 基因产生 淀粉含量高圆粒。
b.皱粒豌豆无正常 基因不产生淀粉分支酶 皱粒。
②白化机理
正常:酪氨酸酶基因酪氨酸酶酪氨酸黑色素;
患病原因:白化病患者皮肤内控制 的基因异常,无法产生 ,因而无法合成 ,出现白化症状。
2.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 来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①囊性纤维病: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 导致CFTR蛋白缺少苯丙氨酸,引起CFTR蛋白 异常。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编码血红蛋白正常基因的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 异常,导致红细胞功能受损。
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与 、 与 、基因与 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性状。
(1)生物的有些性状是受 控制的,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由 ____ 控制
(2)事实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 关系,有些性状是
由 来决定的,如人的身高。
(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还受 的影响,是生物的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 + 。总之,性状的形成是基因型和表现型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细胞质基因
细胞质基因:存在于 和 中的基因。
(1)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这些部位的基因的活动还要
受到 __ 的控制、制约。
(2)细胞质基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表现为 ___ 遗传。
合作探究
【典例1】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c、d所表示的四过程依次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
B.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c,需要逆转录酶参与的过程是d
C.a、b、c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中,d、e过程只发生在原核细胞和一些病毒中
D.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但需要的关键酶种类不同
【互动探究】(1)上述图解中哪两个过程所需原料相同?
(2)高度分化的活细胞内可发生上述哪些过程?
﹡【典例2】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HCN)的和不含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用F2各表现型的叶片的提取液做实验,实验时在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含氰糖苷和氰酸酶,然后观察产氰的情况,结果记录于下表:
据表回答问题:
(1)由生化途径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中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叶片Ⅱ叶肉细胞中缺乏________酶,叶片Ⅲ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2009年6月12日《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动物能否被驯化并和人类很好相处,取决于这种动物的“驯化基因”。在生物体中,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主要途径是( )
A.RNA→蛋白质(性状) B.DNA→蛋白质(性状)
C.RNA→DNA→蛋白质(性状) D.DNA→RNA→蛋白质(性状)
2.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异常引起的,这说明: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C.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的性状
D.基因和性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3. 治疗艾滋病(其遗传物质为RNA)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很相似。试问AZT抑制病毒繁殖的机制是什么( )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转录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
C.抑制艾滋病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D.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自我复制
4.(15分)如图是人体细胞内遗传信息在各种物质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正常人体细胞内能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填序号)。若有些肝细胞正在进行①过程,说明该细胞正在进行________________。
(2)②④过程发生在______侵入体细胞的情况下,需要__________酶的参与。
(3)⑤过程表示_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
(4)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来直接影响性状。第二章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
2、举例说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
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学习难点
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复习提问:下列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叫什么名称?
自主探究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 。
2、过程:⑴卵原细胞增大, 进行复制,成为 。
⑵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
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 ,小的叫做 。
⑶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
和一个小的 。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为两个 。
3、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 和三个 ,卵细胞和极体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 。不久,三个 都退化消失了,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了一个 。
二: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比较 精子形成过程 卵细胞形成过程
发生场所
子细胞数目
细胞质分裂方式
生殖细胞是否变形
相同点 都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三、减数分裂的图解
[记忆节节清]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
第一次减数分裂: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大)和一个极体(小);
第二次减数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母细胞(大)和一个第二极体(小),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最终一个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四方法总结 合作探究
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内DNA、染色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比较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裂前染色体是否复制 复制 不复制
染色体数目变化 2N→N 减半 N→2N→N 不减半
DNA数目变化 4N→2N 减半 2N→N 减半
着丝点变化 不分裂 分裂
有无同源染色体 含有 不含有
3、F1杂合子(YyRr)产生配子的情况:
可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实际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一个精原细胞 4种 2种(YR和yr或Yr和yR)
一个雄性个体 4种 4种(YR、Yr、yR和yr)
一个卵原细胞 4种 1种(YR或Yr或yR或yr)
一个雌性个体 4种 4种(YR、Yr、yR和yr)
五 典例分析 .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_____期,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2)图2中甲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段,乙细胞处于_____段,丙细胞处于_______段。
(3)对图2乙细胞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分裂的___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
(4)丙图所示细胞含有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个DNA分子。该细胞产生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个体,在一次排卵时发现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b,则在形成该卵细胞时随之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 )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2 正常进行分裂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
A.有丝分裂中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有丝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 .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其中一定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
4*、基因型为Bb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B与B、b与b和B与b的分开,分别发生在(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 ④精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A.①②③ B.③③② C.②②② D.②③④
5* 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问题征集第二章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主备:廖燕英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
1、精子的形成过程。
2、基本概念。
学习难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
一、减数分裂
1、范围:进行 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 只复制一次,而细胞 。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了 。
二基本概念
①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② 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
③联会/四分体
探究 : 下图所示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
⑴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哪几条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
⑵细胞中包含哪些姐妹染色单体?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人和哺乳动物的 。
2、过程:
⑴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a.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 后,每条染色体含 染色单体。
b.细胞变化:1个精原细胞→1个 。
②分裂期
a.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联会: 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含 条染色单体。四分体的 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

后期: 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级移动。这样,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
中的一条

末期:形成两个
b.细胞数目变化: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 细胞。
c.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2N→ 。
⑵减数第二次分裂
①间期:通常没有间期,或间期时间很短, 不再复制。
②分裂期
前期:已不能成对的染色体散乱在细胞中。
中期:已不能成对的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 。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 分裂, 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
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连续两次分裂形成了 个精细胞。
③特点:a减数第二次分裂各分裂期的细胞 (有或无)同源染色体。
b每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 。
⑶精子的变形: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成为精子。精子呈蝌蚪状,头部含有 ,尾长,能够摆动。
合作探究
四 难点剖析
一个四分体: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四个DNA分子。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答: 。)人呢?(答: 个。
问:上图中,只有 图含有四分体。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答:3对。),几条染色体?(答: 条。),几条染色单体?(答: 条。),几个DNA分子?(答: 个。)。
问:观察课本第17页图,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 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 (答: 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 ),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 。)
问:把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
问: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讨论:1、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
2、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
五 方法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注意: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记忆节节清: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要特征:同源染色体配对即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达标检测
1.如果用A和B分别代表精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则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分别是( )
A、2A和3B B、2A和4B C、4A和4B D、4A和2B
2.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时期是( )
A.减Ⅰ前期 B.减Ⅰ中期 C.减Ⅱ后期 D.减Ⅱ末期
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
A.减Ⅰ后期 B.减Ⅱ后期 C.减Ⅱ前期 D.分裂间期
5、互为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没有下列哪项特征(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在四分体期共用一个着丝点
C、形态、大小一般相同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现象
6、右图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
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① ② ③ ④ ⑤

7、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 )
①染色体复制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④联会 ⑤出现四分体
A.①⑤④②  B.④⑤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⑤
8、精原细胞增殖的方法是( )
A.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 C.无丝分裂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9.(2010·巢湖高一检测)对如图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B.非姐妹染色体交换结束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问题征集:第五章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二课时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学习重点和难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
自主学习
1、二倍体和多倍体
二倍体:像雄果蝇这样由 _______ 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__ 。如:
三倍体:由 _______ 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__ 。如:
四倍体:由 _______ 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__ 。如:
多倍体:一般是体细胞中含有 或 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2、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
茎秆______,叶片、果实和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的含量____________。
3、多倍体育种:
①方法: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②原理:当 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 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4、单倍体:
①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②单倍体的植株特点是: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的________,且______。
获得单倍体通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用到的生物技术
③单倍体育种的过程:__________离体培养→__________ →正常纯合子
单倍体育种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1)实验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致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合作探究
探究一:二倍体和多倍体
二倍体和多倍体根据什么命名的?
多倍体有何特点?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哪些?
4、多倍体育种----无籽西瓜的形成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
1、二倍体提供花粉的作用是什么?
2、无籽西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三倍体种子在哪个植株上收获?
规律小结:
二倍体和多倍体与染色体组数有关,但必须是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
探究二:单倍体
总结单倍体的概念
单倍体的特点是什么?
单倍体的应用——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
原理:
过程:
规律小结:
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数无关,起点如果为未受精的配子,无论有几套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知识总结
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
二倍体 多倍体 单倍体
由 发育而成的, 中含有 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 在植物中很常见,动物中极少见。 自然条件下偶尔出现。
常见类型 茎杆 , 较大, 等含量高。 植株 ,
【典例1】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惟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变式训练】如教材P87图5-9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
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Ⅱ、Ⅲ、Ⅳ、X、Y
B.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均表现为性别差异
C.果蝇体内的细胞,除生殖细胞外都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Ⅱ、Ⅲ、Ⅳ、X(或Y)四条染色体互相协调,共同控制果蝇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水稻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D.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2.四倍体的曼陀罗有48条染色体,该植物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 ) A.48 B.24 C.12 D.4
3.用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和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分别是 ( )
A.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前期 B.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D.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动态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5、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6.请分析下列两个实验:①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精的番茄花蕾,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②用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植株,给其雌蕊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子房发育成无籽西瓜。试问:
(1)番茄的无籽性状是否能遗传?为什么?

若取此番茄植株的枝条扦插,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是否有种子?为什么?
(2)三倍体西瓜无性繁殖后,无籽性状是否能遗传?
若取此枝条扦插,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有 个染色体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性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学习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学习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P (纯种)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F1
F2 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比例 : : :
2.实验分析
(1)亲本为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为种子的颜色,即 和种子的形状,即
(2)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 对 为显性, 对 为显性
(3)F2中有四种性状表现,其中 、 是不同于两亲本的形状重新组合类型
(4)F2中粒形的分离比为 ,粒色的分离比为 。表明豌豆的粒形和粒色的遗传都遵循
3.讨论:
从数学角度分析,9:3:3:1与3:1能否建立数学联系,这对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有什么启示?
4.练一练: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做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假说
(1)假说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 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 控制,则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和 ,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表现为黄色圆粒
(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比为
(3)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 ,因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 种,性状表现为 种: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他们之间的数量比是
2.遗传图解
填写下表,写出遗传因子组成及表现型
P YYRR × yyrr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减数 分裂 减数 分裂
配子
受精
F1
黄色圆粒
减数分裂
F1配子F1配子 YR Yr yR yr
YR
Yr
yR
yr
3.练一练:假如用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两种纯种豌豆杂交,F2获得100粒绿色皱粒豌豆,从理论上推算,所统计的F2种子总数目应为 粒,其中黄色圆粒有 粒,杂合绿色圆粒 ,纯种黄色皱粒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 ,即让F1与 杂交
作用:(1)测定F1产生的 及比例
(2)测定F1 的组成
(3)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 的行为
2.测交遗传图解:
测交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YyRr ×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yr(100%)
(1/4) (1/4)(1/4)(1/4)
基因型:
性 状:
比 值:
3.结果:
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证实了:
(1)F1是
(2)F1产生 类型比例为 的配子.
(3)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 ,不成对的遗传因子 .
4.练一练:
某个体(DdTT)与双隐性类型测交,其后代遗传因子组成有(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四.自由组合定律
1.适用范围: 相对性状的遗传
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 时
3.内容:
(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和 是互不干扰的
(2)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
子 .
4.实质: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讨论: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生有哪些特征?
6.练一练: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两亲本间的组合 D.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椅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的选用 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孟德尔首先只针对 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 性状进行研究.
(3)对实验结果进行 分析,即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4)科学的设计试验程序.按 到实验,到 ,到 到总结规律的科学实验程序.
2.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 .并提出了概念.
表现型:指个体表现出来的 ,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指与表现性相关的 ,如DD,Dd,dd等.
等位基因:指控制 的基因,如D和d.
(2) 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3.讨论: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4.练一练: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之所以在研究遗传规律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在下面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选择的严格的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选择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
D.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1)配子类型的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Aa Bb CC
↓ ↓ ↓
A a B b C
种 种 种 种配子
(2)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的问题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先求AaBbCC与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 种配子,AaBbCc 种配子,
再求两个配子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间有 种结合方式.
(3)基因型,表现型类型的问题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子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和表现型:
AA Aa aa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BB Bb bb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CC Cc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即3种性状所具有的基因型随机组合到子代中的概率为 种基因型
3种性状所具有的表现型随机组合到子代中的概率为 种表现型
(4)应用
①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种类是多少?其中同时含有A、B基因的配子占多少?
解析:Aa A、a,2种 Bb B、b,2种. Cc C、c,2种 共产生配子种类2×2×2=8种。Aa 1/2A、1/2a, Bb 1/2B、1/2b,所以同时含有A、B基因的配子占1/2×1/2=1/4
②香豌豆中,当A,B两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花为红色,一株红花香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独立遗传),子代中开红花,若让此株红花亲本自交,后代红花中纯合子占( )A. B. C. D.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性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学习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学习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P (纯种)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F1
F2 黄色圆粒: : :绿色皱粒
比例 : : :
2.实验分析
(1)亲本为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为种子的颜色,即 和种子的形状,即
(2)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 对 为显性, 对 为显性
(3)F2中有四种性状表现,其中 、 是不同于两亲本的形状重新组合类型
(4)F2中粒形的分离比为 ,粒色的分离比为 。表明豌豆的粒形和粒色的遗传都遵循
3.讨论:
从数学角度分析,9:3:3:1与3:1能否建立数学联系,这对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有什么启示?
4.练一练: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做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假说
(1)假说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 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 控制,则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和 ,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表现为黄色圆粒
(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比为
(3)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 ,因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 种,性状表现为 种:黄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他们之间的数量比是
2.遗传图解
填写下表,写出遗传因子组成及表现型
P YYRR × yyrr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减数 分裂 减数 分裂
配子
受精
F1
黄色圆粒
减数分裂
F1配子F1配子 YR Yr yR yr
YR
Yr
yR
yr
3.练一练:假如用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两种纯种豌豆杂交,F2获得100粒绿色皱粒豌豆,从理论上推算,所统计的F2种子总数目应为 粒,其中黄色圆粒有 粒,杂合绿色圆粒 ,纯种黄色皱粒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 ,即让F1与 杂交
作用:(1)测定F1产生的 及比例
(2)测定F1 的组成
(3)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 的行为
2.测交遗传图解:
测交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YyRr ×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yr(100%)
(1/4) (1/4)(1/4)(1/4)
基因型:
性 状:
比 值:
3.结果:
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证实了:
(1)F1是
(2)F1产生 类型比例为 的配子.
(3)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 ,不成对的遗传因子 .
4.练一练:
某个体(DdTT)与双隐性类型测交,其后代遗传因子组成有(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四.自由组合定律
1.适用范围: 相对性状的遗传
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 时
3.内容:
(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和 是互不干扰的
(2)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
子 .
4.实质: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讨论: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生有哪些特征?
6.练一练: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两亲本间的组合 D.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椅子自由组合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B.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
C.F1细胞中控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相互融合
D.F2中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2.(2009·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3.下列对等位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豌豆矮茎的两个基因
B.豌豆的一个黄色粒基因和一个皱粒基因
C.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
4.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之所以在研究遗传规律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在实验的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下面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选择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
D.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5.下列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不适合多对相对性状
B.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是随机的,所以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
6.对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1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与分离定律相符
C.F2出现4种基因型的个体
D.F2出现4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第三章第四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主备: 王利雄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学习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自主学习
一、说出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资料1: 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只是DNA分子碱基对总数的一部分,因此, 。
资料2:将海蜇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小鼠体内,小鼠也能发光。说明
中包含特定的信息,控制着荧光蛋白的合成。
资料3:基因碱基对总数占DNA碱基总数很小的一部分,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进一步明确 。
资料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有关。进一步明确 。
总结:基因与DNA的关系
①基因是有 的DNA片段;②每个DNA分子上含有 个基因。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 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 ,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
一个DNA分子的 ; 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的 和 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
1、基因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和生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关系 内容
基因与脱氧核苷酸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每个基因含有__________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称为___________-。
基因与DNA 基因是有______________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______个基因。
基因与染色体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排列,_________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基因与生物性状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_______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提醒:对于真核细胞来说,细胞核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对于原核细胞来说,基因则是在拟核中的DNA分子上,没有染色体这一载体。
2、基因的内涵:
功能上: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本质上: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结构上: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位置上:在染色体上有特定位置,呈线性排列。
例1、揭示基因化学本质的表述是 ( )
A、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是蕴含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细胞中的DNA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
D、以上叙述均对
例题3 分析下列图解,回答问题:
A染色体 BDNA C基因 D脱氧核苷酸 E遗传信息
⑴、1个A含有 个分子B。
⑵、C在A上呈 ,是 的DNA片段,每个B上有许多个 。
⑶每个C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 , 的排列顺序代表着E。
⑷生物的形状遗传,主要是通过B上的 传递给后代,实际上是通过 的排列顺序来传递 。
达标检测
对于一个基因的正确描述是( )
①它是DNA分子上特定的片段 ②它是由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的 ③它决定某一遗传性状或功能 ④染色体的一段就是基因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由50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按其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可区分为多少种?这表明了DNA分子的什么特性?( )
①50种 ②450种 ③504种 ④425种 ⑤遗传性 ⑥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⑦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A、①⑤ B、②⑦ C、④⑥ D、②⑥
3、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基因是染色体的一段
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5、含有2000个碱基的DNA,每条链上的碱基排列方式有( )
A、42000种 B、41000种 C、22000种 D、21000种
6 拓展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参加这项计划的有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这项计划的目标是绘制四张图,每张图都涉及到人类一个染色体组,大约3~5万个基因。2000年6月26日,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已经全部完成。它的实际内容是人类24条染色体上的3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准确率达90%以上,2001年1月,六国科学家又宣布“人类基因组精图”绘制完成。不久前,中国科学家宣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完成“水稻基因组”的全部测序工作。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碱基顺序,试指出这24条染色体是___________,为什么不测定23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水稻的体细胞中含24条染色体,则“水稻基因组”测定的染色体是______条。_
(3)DNA分子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能构成人的3~5万个基因的原因是__________。
(4)DNA克隆技术是指将外源DNA片段与运载体结合,然后转入某种生物细胞中进行扩增至几百万倍的过程,你认为转入到________细胞中较为合适,原因是________。
(5)科学发现:人类蛋白质有61%与果蝇同源,43%与线虫同源,46%与酵母菌同源,这一事实可以从_________水平说明生物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答案:(1)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因为X、Y染色体上具有不同的基因和碱基序列,所以一共测定24条 (2)12条 (3)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 (4) 细菌等微生物 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5)分子;或远或近的亲缘
导学札记第二章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主备:周文冲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的: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学习重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学习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
萨顿的假说
1 萨顿: 美国______学家。
2 假说的依据:1993年,用_____细胞作实验材料研究_____和_____得形成过程。
3 假说的内容:基因是由_____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4 假说的核心:基因在_____上
5 假说的原因: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和____。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和受精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_____。
(2) 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的。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_个,同样,染色体成对的也只有_____。
(3)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一个来自_____。______也是如此。
(4) 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自由组合,_______在减数分裂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提示:由以上四个方面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把看不见的(如基因)与看得见的(如染色体)的行为类比,从而发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推理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方法。
应该注意的是: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合作探究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 摩尔根的试验现象
P: 红眼雌 × 白眼雄

F: _____(雌雄)
↓自由交配
F2: 3/4红眼(雌雄)____雄
大胆猜测:
为什么白眼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那么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是否与性别有联系?是否在性染色体上呢?
2 摩尔根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他推测决定红眼和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应在X染色体上,而不是在Y染色体上,也就是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于是他假设:
P: _____(红眼雌性) × _____(白眼雄性)
↓ ↓
配子: _____ ___ ___
↘ ↙
F1:______(红眼雌性)× _____(红眼雄性)

F2: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结合自己的推理和课本,注明上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特别提醒:
在遗传分析图解书写过程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需标明其位于常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需将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一同写出,常性染色体基因同时存在时,先写常染色体。摩尔根的上述推理你佩服吗?
3 摩尔根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测交
若F1确实是雌性红眼_____,雄性红眼______ (填写基因型)
则: 理论上测交: 红眼雌性______ × 白眼雄性______

红雌雄____,____ :白雌性___,____
1 : 1
实验证实:与理论推测一致,即理论正确。
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某些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新发现:一条染色体上有___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排列。
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1)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_____。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_______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离过程中,_______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_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讨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 )
A 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达标检测
1.(2010·盐城高一检测)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类比推理法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法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法
2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B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于染色体上
C 体细胞中的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是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如此。
3 .(2010·潍坊高一检测)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4 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共8条)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概率是( )
A 1/2 B 1/4 C 1/8 D 1/16
5 * 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 mm Mm的分开分别发生在(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③ D ②③④
6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_____________。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___________。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问题征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2课时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学习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学习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应用
一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的选用 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孟德尔首先只针对 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 性状进行研究.
(3)对实验结果进行 分析,即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4)科学的设计试验程序.按 到实验,到 ,到 到总结规律的科学实验程序.
2.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 .并提出了概念.
表现型:指个体表现出来的 ,如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指与表现性相关的 ,如DD,Dd,dd等.
等位基因:指控制 的基因,如D和d.
(2) 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3.讨论: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4.练一练: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之所以在研究遗传规律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在下面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选择的严格的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选择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
D.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 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1)配子类型的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Aa Bb CC
↓ ↓ ↓
A a B b C
种 种 种 种配子
(2)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的问题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
先求AaBbCC与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 种配子,AaBbCc 种配子,
再求两个配子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间有 种结合方式.
(3)基因型,表现型类型的问题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子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和表现型:
AA Aa aa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BB Bb bb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CC Cc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
即3种性状所具有的基因型随机组合到子代中的概率为 种基因型
3种性状所具有的表现型随机组合到子代中的概率为 种表现型
(4)应用
①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种类是多少?其中同时含有A、B基因的配子占多少?
解析:Aa A、a,2种 Bb B、b,2种. Cc C、c,2种 共产生配子种类2×2×2=8种。Aa 1/2A、1/2a, Bb 1/2B、1/2b,所以同时含有A、B基因的配子占1/2×1/2=1/4
②香豌豆中,当A,B两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花为红色,一株红花香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独立遗传),子代中开红花,若让此株红花亲本自交,后代红花中纯合子占( )A. B. C. D.
【典例1】下表是豌豆四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设D、d表示株高的显隐性基因,R、r表示花颜色的显隐性基因)
(1)对于株高,根据第_________组杂交结果,可判断____对____________为显性;对花的颜色,根据第_______组杂交结果,可判断________对__________为显性。
(2)四种杂交组合亲本中高茎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否相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种杂交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人类并指(D)为显性遗传病,白化病(a)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两种遗传病的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的。一个家庭中,父亲并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
达标检测
1.白色盘状南瓜和黄色球状南瓜杂交,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F1全为白色盘状南瓜。若F2中纯合白色球状南瓜有1 000个,从理论上算,F2中杂合黄色盘状南瓜的数目是( )
A.1 000个 B.2 000个
C.3 000个 D.4 000个
2.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是显性,抗锈病(R)对不抗锈病(r)是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甲水稻(DdRr)与乙水稻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3∶1∶1,则乙水稻的基因型是( )
A.Ddrr或ddRr B.DdRR
C.ddRR D.DdRr
3.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豌豆杂交,F1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
A.4种,1∶1∶1∶1 B.3种,1∶2∶1
C.2种,1∶1 D.4种,3∶1∶3∶1
4.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是显性,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下列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
A.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
B.黑光×白粗→25黑粗
C.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
D.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
5.(2010·青岛高一检测)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在后代中只有黄色圆粒和黄色皱粒两种豌豆,其数量比为1∶1。则其亲本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6.(12分)(2009·安徽高考)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植株中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
请回答: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由_____对基因控制。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
(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_____或____
________;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
(4)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第三节 伴性遗传(第二课时)
主备: 周文冲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 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自主探究
一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鸡的性别决定:
(1)雌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是 的
(2)雄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是 的
2.性别区分图解
P ZB W(芦花雌鸡) × Zb Zb(非芦花雄鸡)
配子 ZB Zb
F1 (芦花雄鸡) (非芦花雌鸡)
3.应用
根据表现型判断生物的 ,以促进生产。
4.练一练
某男性遗传病患者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医生告诫他们只能生男孩。据此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为( )
A.Y染色体隐性 B.常染色体显性
C.伴X显性 D.伴X隐性
二合作探究
根据遗传图谱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1)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则为伴Y遗传
(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确定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1)双亲无病,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简记为“无中生有是隐性”)
(2)双亲都有病,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一定是显性遗传病(简记为“有中生无,是显性”)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1)在已经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很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②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在已经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很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遗传系谱图的判定口诀
父子相传为伴Y;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
5.不能确定判断的类型
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就只做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断,通常的原则是:
(1)若代代连续,则很可能为显性遗传
(2)若男女患者各占约1/2,则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男女患者数量相差较大,则很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典例剖析:
1.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I—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II-4是携带者
C.II一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一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
2* 有一种雌雄异株的草本经济植物,属XY型性别决定,但雌株是性杂合体XY,雄株是性纯合体XX,已知其叶片上的斑点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形基因b控制的,某园艺场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苗期就能识别雌雄的个体植株,则应选择:
(1)表现型为_____的植株作母本,其基因型为____
表现型为_____的植株作父本,其基因型为____
(2)子代中表现型为___的是雌株,子代中表现型为___的是雄株。
达标检测
1一对患同种遗传病的夫妻,生了一个不患此病的正常女孩,那么该病的遗传方式为 ( )
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2、父亲患病,女儿也一定患病,那么该病的致病基因是( )
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3如图所示的四个遗传系谱中,不可能是伴性遗传的是( )
4 (2009·山东高考)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
(2)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
(3)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
问题征集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主备:廖燕英 审核: 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隔离的概念 物种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学习重点
共同进化、物种、隔离的概念;
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共同进化、物种、隔离的概念;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能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并且产生_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隔离是 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 和 。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 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3、隔离和物种形成:
① 主要方式-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② 不同物种间都存在 隔离,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时期,但不一定要经过 隔离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圈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 ________(产生许
多变异) 新物种
典例分析1:教材P122 技能应用
典例分析2.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外因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分析3 .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育种过程:
(1)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了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_______________。
(2)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育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
(3)要使三倍体西瓜可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否是一个新物种?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我国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黑麦与普通小麦培育了既高产又适应高原环境的八倍体小黑麦,请判断八倍体小黑麦是否为一个新物种?______________。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
典例分析4:根据分类学的记载,现在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深海中.海底3000米的深海热泉孔周围,都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待人们去继续发现。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由于_________的结果。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_________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
达标检测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先登陆的生物是: ( )
A.植物 B.原生生物 C.脊椎动物 D.无脊椎动物
2下列选项中,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 )
A.把生物进行分类 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C.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 D.用进废退
⒊下列选项不符合共同进化观点的是: ( )
A.自然界中,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目较多的生物物种的个体,这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B.大量捕杀野兔的天敌,将会使野兔数量迅速增多,进化速度加快
C.猎豹以斑马为食物,但所捕食的往往是奔跑速度慢,年老,体弱或有病个体,从而促进斑马进化
D.一种生物可以通过直接的生物关系促进相关生物的进化,也可以通过影响无机环境影响其他生物进化
4.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
A.基因多样性 B.细胞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5. 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
6. 有关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自然
选择第四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主备: 廖燕英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比较转录与复制的异同、
学习重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自主学习
为什么RAN适合作DNA的信使(DNA与RNA的比较)
核酸种类项目 DNA RNA
组成元素
结构
基本单位 ( 4 )种 核糖核苷酸( )种
碱基 嘌呤 腺嘌呤(A)鸟嘌呤(G)
嘧啶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无机酸 磷酸
种类 核DNA,质DNA 信使RNA( )转运RNA( )核糖体RNA( )
存在部位
功能 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1.信使RNA:转录遗传信息,蛋白质翻译的模板2.转运RNA:运输特定氨基酸3.核糖体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过程——转录
1、 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 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为转录。
2、转录的条件:①模板
②原料
③能量
④酶
3、转录过程:
(1)解旋: 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2)配对:游离的 随机地与DNA上的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 结合。
(3)连接:在 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4)脱离:合成的mRNA从 上释放,而后 恢复。
三、复制和转录的比较
项目 复制 转录
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 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场所
原料 四种 四种
模板 DNA中的两条链 DNA中的 链
模板去向 恢复原样,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条件
过程 DNA解旋,以两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A—T;C-- 配对)合成两条子链,子链与对应母链螺旋化 DNA解旋,以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 ;C-- 配对)形成mRNA(单链),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特点 边解旋边转录,DNA双链全保留
产物
意义 复制遗传信息,使遗传信息由亲代传给子代 传递遗传遗传信息,为翻译作准备
合作探究
【典例1】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和RNA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B.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样的
C.AGCTGA既可能是DNA的碱基序列,也可能是RNA的碱基序列
D.mR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于DNA的碱基序列,同时又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
【互动探究】(1)若将选项C中的什么碱基改为什么,则为正确?
(2)选项D中所涉及的两个生理过程的场所分别是什么?
【变式训练1】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变式训练2】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D.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a为脱氧核糖
达标检测
1、基因和尿嘧啶依次存在于 ( )
A.mRNA和RNA B. DNA和mRNA
C.转运RNA和DNA D. DNA和DNA
2、1.如图表示转录的过程,则此段中含有多少种核苷酸( )
A.5 B.6 C.8 D.4
3.有关真核细胞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
B.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
C.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
4、某核酸片段中,C为30%,G为30%,A为25%,T为15%,则此片段为(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5﹡、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多少种、多少个mRNA ( )
A一种、一个 B.一种、多个
C.多种、多个 D.无数种、无数个
6﹡、1个DNA分子模板链上(T+C)/(A+G)=0.2,则由此转录出来的信使RNA分子上(U+C)/(A+G)等于( )
A、0.2 B、0.5 C、2 D、5第五章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一课时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的基本类型。
2.说出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学习难点:染色体组的概念
自主学习
(一)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
1.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 基因的改变,是微小区段变异,是 水平的变异,而染色体变异是比较明显的染色体 或 的变异。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变异是 ,看不见的是 。
3、染色体变异包括 变异和 变异。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定义:由 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 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而果蝇的棒壮眼是由于染色体中 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类型:
①___ :染色体某一段的缺少。如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②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
③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④ :染色体的某一段的位置颠倒了180°
3、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________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__________,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 。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 _______ 的增加或减少;例如 。一类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例如 。
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 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 ________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有何区别?
基因突变是什么水平的变异?染色体变异是什么水平的变异?
二者在显微镜下有何不同?
二者的结果有何不同?
探究活动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类型有哪些?
易位发生在几条染色体间?它们有何关系?
易位与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何关系?
探究活动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看教材P87图5-9,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
(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3)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
(4)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5)如果将果蝇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
(6)染色体组的概念是什么?
规律小结: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 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
有几个染色体组。观察右图,图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 出现几次,该细胞或生物体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思考:基因型为AABBCC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aaaBBbb的呢?
某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为2,则染色体组数?
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推算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数=
【典例1】.如图表示一些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所示是含______个染色体组的体细胞。每个染色体组有_______条染色体。
(2)图C所示细胞的生物是__________倍体,其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图D表示一个有性生殖细胞,这是由_________倍体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内含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图B若表示一个有性生殖细胞,它是由______倍体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由该生殖细胞直接发育成的个体是____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含________条染色体。
(5)图A的分裂后期包括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达标检测
1、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 )
2、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 )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体细胞中一半染色体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3.如图是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果蝇的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4. 某生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条,下图表示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A B C D
5. 已知普通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2,染色体组数为6,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组应是 ( )
A.8和2 B.4和2 C.7和3 D.42和21
6.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用其花粉培育出来的植株是( )
A.三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 B.多倍体,营养物质含量高
C.单倍体,高度不育 D.单倍体,每个染色体组含21条染色体
7.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交换
B.整个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
C.高茎豌豆因缺水缺肥而生长矮小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第三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主备: 王利雄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学习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自主学习
一、杂交育种
1、古代人们利用__________________,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种选择育种不仅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交育种是将__________或__________品种的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在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常规方法。杂交育种的方法也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育种。
二、诱变育种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
(1)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一、杂交育种
1、阅读课本的“问题探讨”并进行讨论。
你用什么方法既能把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 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思考:
(1)杂交育种蕴含着哪些遗传学规律?
(2). 如何判断显隐性
(3).若要选择的品种是双隐性、一隐一显、双显性的,如何选择得到纯合子?
2.植物杂交育种的方法
【典例1】已知有两株玉米甲(aabb)与乙(aabb)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甲植株为Aabb,乙植株为aaBb,已知A、B基因控制着优良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获得优良性状纯合个体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吗?(写出思路即可)
(2)若为了达到培育(AaBb)杂交种的目的,设计育种方案。(写出思路即可)
【互动探究】题目中(1)与(2)所用育种方法相比各自有哪些缺点?
动物的杂交育种
3.动物的杂交育种的方法
假设现有长毛立耳猫(BBEE)和短毛折耳猫(bbee),你能否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猫(BBee)?写出育种方案(图解)
4.总结杂交育种的概念、原理、方法、优点、缺点。
概念:
原理:
方法:
优点:
缺点:
二 诱变育种
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
三、反思总结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
杂交育种 人工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依据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缺点 技术复杂一些,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方面难于开展
四、当堂检测
1、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产生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的生殖细胞发生 ( )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交叉互换 D、基因突变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
3、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育种工作的是 ( )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4.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
①能大幅度改变某些性状 ②能形成新基因
③能形成新基因型 ④一般对个体生存有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行的育种方法为( )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
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
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①⑤⑥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⑦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
(2)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__
株。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
(3)过程⑤常采用 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 。第六章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主备: 王利雄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习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自主学习
基因工程的原理
1.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又叫 技术或 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 提取出来,加以 ,然后放到另一种 生物的细胞里, 地改造生物的 。
基因工程是在 上进行的 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
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工具有:“ ”、“ ”、“ ”。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
(2)、基因的“针线”:__________
(3)、基因的 :基因工程中,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3.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与___________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___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的________和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1.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相比,主要优点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
2.限制酶有什么特点?
3. 目的基因能否直接导入受体细胞?
4.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往往是用同一种限制酶还是两种?
5.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二、反思总结
基因工程的别名
操作环境
操作对象
操作水平
操作工具
基本过程
结果
【典例1】(2010·三明高一检测)科学家把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在棉花细胞中抗虫基因经过修饰后得以表达。下列叙述的哪一项不是这一技术的理论依据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B.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与棉花细胞的DNA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D.苏云金杆菌与棉花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典例2】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
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互动探究】(1)若图中④只以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物质合成,则需要哪种酶?
(2)图中③可以发生在哪些生理过程中?
达标检测:
1.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 ( )
①限制酶 ②连接酶 ③解旋酶 ④还原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基因工程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
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③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④提取目的基因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3.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 ( )
A.细菌质粒 B.噬菌体 C.动植物病毒 D. 细菌核区的DNA
4.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DNA连接酶将黏性末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
B.限制性内切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
C.目的基因须由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D.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用限制性内切酶
5.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运载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基因工程的操作中,作为运载体的质粒都是天然质粒
B.所有的质粒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C.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的链状DNA分子
D.作为运载体的质粒DNA分子上应有对重组DNA分子进行鉴定和选择的标记基因
6.(2010·台州高一检测)某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淀粉酶(Amy)基因a,通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基因a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马铃薯植株中,经检测发现Amy在成熟块茎细胞中存在。结合图形分析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获取基因a的限制酶其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
B.连接基因a与运载体的DNA连接酶其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②
C.基因a进入马铃薯细胞后,可随马铃薯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传给子代细胞
D.通过该技术人类实现了定向改造马铃薯的遗传性状
7.中国青年科学家陈大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回答:
(1)抗病毒烟草的培育应用了_______技术。
(2)在培育过程中,所用的基因“剪刀”是____,基因的“针线”是______,基因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__。
(1)人的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烟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说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同生物间的基因移植成功,说明生物共有一套____________,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烟草DNA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实际上并不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学案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的:
1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过程及分离规律。
2. 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的 科学方法和 创新思维。
学习重点:
1. 对分离定律的解释和验证
2. 以孟德尔的遗传试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学习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假说-演绎法
自主学习
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与方法
1. 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 传粉和 授粉。自然条件下一般是 。
(2)具有易于区分的 ,且能 的遗传给后代。
相对性状:
2. 观察教材图1-1和1-2,知道什么叫做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以及自花传粉德植物如何完成异花传粉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阅读教材第4页,思考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理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解释什么叫做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
(1)实验过程
P 高茎 矮茎
↘ ↙
F1

F2 3 ︰ 1
(2)小结
具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
a F1只表现亲本的
b F2中显、隐性性状分离。分离比是 。
2.如何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1)根据概念:具有相对性状的 纯和亲本杂交,F1所显现出来的性状叫
(2)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本具有的性状为 。
三.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观察分析图3-5,阅读教材,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的要点。
概念: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纯合子:
纯合子:
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
(2)一般来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亲本为纯合子的高茎(DD)和矮茎(dd),则F1遗传因子为
由于D对d具有 ,F1表现为
(3)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因子 存在。F1最终产生含 和 的两种雌雄配子,比例为 。
(4)F1中各种雌雄配子受精卵机会均等,随机受精产生F2;F2有三种基因型: ,数量比接近 ,两种表现型且显隐的比例为 。
合作探究
【典例1】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母本是______。在此实验中用做亲本的两株豌豆必须是________种。
(2)操作①叫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_____之前进行。
(3)操作②叫_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______,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___________代,其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______茎。
(5)若要观察豌豆植株的性状分离现象,则至少需要到第________年对____________代进行观察。出现的高茎与矮茎之比约为_____________,所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有________,比例接近为________________。
【典例2】豌豆的矮茎和高茎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高茎→301高茎、101矮茎
C.矮茎×矮茎→矮茎 D.高茎×矮茎→98高茎、107矮茎
课堂总结
1相对性状的判别
2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判断
达标检测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与体重 B.兔的长毛与短毛
C.家鸡的长腿与毛腿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2.下列哪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中会表现出相对性状(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3.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a.紫花×紫花 →紫花 b.紫花×紫花 →301紫花:101白花
c.紫花×白花 →紫花 d.紫花×白花 →98紫花:102白花
A.ab B. cd C. ac D.bc
4.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
B.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F1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为1∶1
我的的问题第四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主备: 廖燕英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遗传信息的的翻译过程
复制、转录与翻译的比较
认识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学习重难点:
1、遗传信息的的翻译过程
复制、转录与翻译的比较
自主学习
遗传信息的翻译
1、概念:将游离在 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 的过程。
①部位: __________ ;②原料: __________ ;
③模板: ___________ ;④结果: ________
2.实质:
3、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
①、DNA和RNA都有 种碱基,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种。
②、一个氨基酸至少需要 个碱基编码,而每三个碱基有 (用乘法等式表示)种组合,这样才足以组合出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共有 个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 个,分别是 ;终止密码 个,分别是 。
4、氨基酸的“搬运工”tRNA呈 性状,一端为 的部位,另一端有 个碱基,每个tRNA上的3个碱基可以与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反密码子。每种tRNA可转运 种氨基酸。
5、过程:
(1)mRNA进入细胞质,与 结合。
(2)携带一个特定氨基酸的tRNA,通过 与第一个密码子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
(3)携带另一个特定氨基酸的tRNA以同样的方式进入位点2.
(4)位点1、位点2相应的氨基酸 形成 ,位点1上的氨基酸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
(5)核糖体读取下一个 ,原占据位点1的RNA离开 ,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重复进行直至读取到mRNA的 。
(6)肽链合成后,从 上脱离,经过一系列步骤、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和 的 分子。
二、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的区别
比较 存在部位 作用
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合作探究
例1.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B.UGA C.ACU D.UCU
﹡例1 已知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分别用下图表示。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
(1)根据我们所学内容,这三种类型的病毒分别属于:甲_______;乙______;丙_______。
(2)图中1、8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2,5,9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3,10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_,该过程必需的物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7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此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作用。
(4)用图解形式写出甲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
例2 、某基因有碱基1200个,则由它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的氨基酸数目是
A、100个 B、200个 C、300个 D、400个
﹡例2 已知一个蛋白质由2条肽链组成,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个,翻译模板mRNA 中有A和G共有200个,则转录成该mRNA的DNA分子中,最少有C和T多少个( )
A、400 B、200 C、600 D、800
知识总结:
1、有关计算的关系式可以总结为:蛋白质中肽链的条数+蛋白质中肽键数(或缩合时脱下的水分子数)=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参加转运的tRNA的数目=1/3mRNA的碱基数=1/6基因中碱基数=1/3基因中碱基对数。
达标检测
1 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遗传信息,下列关于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过程所需酶的种类相同
B.三个过程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质
C.三个过程都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完成
D.复制和转录的模板相同,而与翻译的模板不同
2、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至少有多少个碱基
A、17个 B、51个 C、153个 D、306个
3、下列碱基组成肯定不是密码子的是( )
A、AGC B、CCU C、UGA D、ATG
﹡4、1个DNA分子模板链上(T+C)/(A+G)=0.2,则由此转录出来的信使RNA分子上(U+C)/(A+G)等于( )
A、0.2 B、0.5 C、2 D、5
﹡5、请根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号码所示物质或结构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中恰好位于④内的三个氨基酸分别是(查密码子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成②的过程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_。②进入细胞质后,与[ ]____________结合起来。
(4)如本图所示,储存在________分子中的遗传信息最终传递给_________分子,并通过代谢得以表达。第三节 DNA的复制
主备: 王利雄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自主学习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1.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 ,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 , 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 依据 原则,通过形成 ,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由于新结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
2.技 术:
3.实验过程:
首先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中培养大肠杆菌,让大肠杆菌繁殖几代后,再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 ,再将提取的DNA进行 ,记录离心后试管中
如果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预期实验结果:
培养基类型 结果 在试管中位置
亲代 15N
子一代 14N
子二代 14N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证明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是指
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体细胞 和原始生殖细胞 ,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2.复制过程:
①解旋:利用细胞提供的 ,在 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复制: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 ,在 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 为原料,按照 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 。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
3.复制的结果:
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4.复制的特点:
①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5.复制的基本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2条链;
②原料: ;
③能量:ATP
④酶:解旋酶----氢键断开等.
6复制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复制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准确复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9.复制的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 从亲代传递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
例题1 将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入14N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四代,则后代DNA分子中只含14N
的DNA分子与含有15N的DNA分子之比为( )
A.1:1 B.7:1 C.8:1 D.5:1
【感悟】DNA复制的数量规律(亲代DNA为1个)
复制次数 子代DNA分子数 含亲代DNA链的分子数 不含亲代DNA 链的分子数 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目 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目 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目
复制1次
复制2次
复制3次
… … … …
复制n次
例题2 .某生物的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700对,其中一条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日的数量为 ( )
A.300 B.400 C.600 D.1500
【感悟】DNA复制所需原料计算规律
达标检测
1.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是指( )
A.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进行复制,另一条链不复制
B. DNA分子中的一半进行复制,另一半不复制
C.每一个子代DNA均保留了其亲代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
D.DNA分子复制后,一条仍为亲代DNA,另一条为子代DNA
2.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
A.1/10 B.1/15 C.1/16 D.1/25
3.实验室中模拟DNA的复制过程,其必需的条件是( )
①ATP ②DNA模板 ③酶 ④tRNA ⑤mRNA 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⑦适宜的酸碱度 ⑧适宜的温度 A、①②③⑥⑦⑧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⑤⑥⑦
4.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 )
A.7(a-m) B.8(a-m)
C.7(a /2-m) D.8(2a-m)
课后作业
5.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 )
A.0 B.25% C.50% D.100%
6.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的部位应该是( )
A.腺嘌呤与鸟嘌呤之间的氢键
B.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的氢键
C.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的化学键
D.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
7.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
(1)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第一代(Ⅰ)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 ,另一条链是 。
(2)将第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下图中标出。第五章第1节 基因突变
主备:周文冲 审核:廖燕英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学习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1)症状: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 ),易发生红细胞( ),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2)成因 ①图解
蛋白质 正常 异常
↑ ↑
氨基酸 ( ) ( )
mRNA GAA GUA
CTT C T
DNA ____
②说明:该症状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该症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3、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
(1)若发生在( )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 )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遗传。
思考:
1、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而引起的基因__________的改变。
2、基因突变时间:所以基因突变常发生在____________时期。
3.基因突变的实质是什么?( )
4.基因突变能否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及所处的位置,是何种水平的变化?( )
5.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基因突变是否都能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化?为什么? (不一定,
①基因突变后新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②基因突变发生在隐性基因中,及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自主学习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原因
(1)外因:
①物理因素。如: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化学因素。如:________、 _______
③生物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
(2)内因:( )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特点:
① 普遍性;
② 随机性、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 时期和细胞内
上,同个DNA分子的 。
一个基因可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 基因
③ 突变率很低;
④ 多数有害;
3、意义
(1)基因突变对自身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对生物一般是( )。
②基因突变可能使生物( )。
(2)意义:
①是 产生的途径;
②是 的根本来源;
③是 的原始材料。
思考:第P82页批判性思维
思考:突变的有害与有利取决于什么?
合作探究:
【典例1】下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过程发生的时间     。
(2)α链碱基组成为    ,β链碱基组成为    。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4)Ⅱ8基因型是   ,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要保证Ⅱ9结婚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   。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可能发生改变?为什么?              。
知识总结:
1变异的类型:
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
3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达标检测:
1.下面列举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
A.射线的辐射作用 B.杂交 C.激光照射 D.秋水仙素处理
2.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玉米子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中出现了白色猕猴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
3.下列不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   B.基因中碱基对的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的减少 D.染色体中基因重复
4.一对夫妇正常,但他们生了一个色盲女孩,这个女孩出现色盲很可能的原因是
(  )
A.卵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C.父亲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D.母亲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5.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  )
A.卵原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6.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籽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7.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紫外线破坏生物的根本原因是导致生物(  )
A.基因突变 B.皮肤癌变
C.染色体变异 D.蛋白质凝固
8.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
A.置换单个碱基对 B.增加4个碱基对
C.缺失3个碱基对 D.缺失4个碱基对
问题征集:第二章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三课时)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刘春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受精作用的过程。2 细胞分裂图形辨认。
学习重点
1 受精作用的过程。2 细胞分裂图形辨认
学习难点
细胞分裂图形辨认
自主探究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2种;
(2)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类型有1种;
(3)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2n种。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受精作用
五.受精作用
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 、融合成为 的过程。
2.过程:⑴精子的 进入卵细胞, 留在外面。
⑵卵细胞的 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⑶精子的 与卵细胞的 相融合,使彼此的 会合在一起。
3.受精卵的特点:受精卵中的 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 (父方),另一半来自 (母方)。
4.意义:
⑴有利于生物在 中进化。
⑵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的 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例:家兔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它所以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要进行( )
A.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B.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
合作探究
三、 难点突破
细胞分裂方式的鉴别:
三看识别法(适用于生物体中含有二套染色体的生物)
⑵、在下图中标出时期.

5 6 7 8
达标检测           
1、区别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主要依据是( )
A、染色体是奇数还是偶数 B、是否有染色单体
C、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 D、染色体是否联会配对
2.10个卵原细胞和5个精原细胞,如果全都发育成熟,受精后最多可能产生的新个体数目为 ( )
A.5个 B.10个 C.15个 D.20个
3*(08年上海高考题)8.在果蝇的下列细胞中,一定存在Y染色体的细胞是
A.初级精母细胞 B.精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4(08广东卷)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选项是
A.分裂间期DNA复制与机关蛋白质合成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C.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DNA交换
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5* 在减数分离过程中,由于偶然因素,果蝇的一对染色体没有分开,由此产生的不正常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
A 3+XX B 3+X或3+X C 3或3+XX D 3或3+XX
6.下图的五个细胞是某种生物不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只有4条染色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A、B、C、D、E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A细胞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个DNA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期。
(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染色体暂时加倍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征集:
一看染色体数
奇数——减Ⅱ(且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无同源染色体——减Ⅱ
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
①出现联会、四分体
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Ⅰ
偶数——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
有丝分裂第五章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第三课时
主备: 廖燕英 审核:周文冲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说明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
2. 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学习重点
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
学习难点:
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自主学习
一 列表比较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方面难以开展 技术复杂一些,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二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 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 实验流程
培养根尖 _____诱导 固定根尖 冲洗根尖 制作装片 观察
制作装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 低倍镜下观察,视野中会看到哪些细胞
2、除低温外,你还知什么方法会引起染色体数量加倍?各有什么优点?它们原理相同吗
3、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诱导能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B.改良苯酚品红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95%酒精
D.该实验的原理是纺锤体促进着丝点分裂而使染色体加倍
探究二:多倍体育种与单倍体育种
例题:下列表示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种品种分别培育
出④⑤⑥三种品种,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Ⅰ称为_______,
方法Ⅱ称为 _________,由Ⅰ和 Ⅱ培育⑤所依据的原
理是________ .
⑵ 用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方法Ⅲ是_____________,
由④培育成⑤的过程中用化学药剂_________处理④的
幼苗,方法Ⅲ和Ⅴ合称为_______育种.其优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 _.
⑶ 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
形成的⑥叫_________。
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
达标检测:
1.如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部分图解,在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接受花粉的植株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④过程应用了____________技术,E幼苗的获得
利用了细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④⑤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
(3)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___。
(4)⑤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是用________处理或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的相似之处是
(5)若C作物为水稻,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经过③过程形成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一半花粉呈现蓝黑色,另一半呈现橙红色,实验结果验证了________________定律。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主备: 刘春艳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
3、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难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2)类型及实例
①__________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②___________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
2.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实例:先天性发育异常、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特征:①家庭聚集现象;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群体中发病率高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概念: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2)类型及实例
①______________变异,例如:猫叫综合症。
②_______________变异,例如:21三体综合症。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手段: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______________,对是否患有______________作出诊断。
(2)分析遗传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推算出后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_____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等。
4.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
1.内容:绘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图。
2.目的: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3.意义:认识到人类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4.结果:人类基因组大约有31.6亿个碱基对,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典例1: 如图代表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结合图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某人是苯丙酮尿症患者,但肤色正常。其原因是食物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治苯丙酮尿症的有效方法是食疗,即要尽量减少饮食中的____________的量。
(3)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苯丙酮尿症又患白化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这个正常儿子的基因型是____。
(4)从苯丙酮尿症的患病机理可以看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下图是某家庭的遗传图谱,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知识总结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判定口诀
无中生有为 ,有中生无为 ;
隐性遗传找女患,父子都病是 ;
显性遗传找男患,母女都病是 。
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D、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2.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测定的染色体是( )
A.所有染色体
B.所有性染色体
C.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
D.22条常染色体
3.在下列人类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生殖细胞的结合会产生先天性愚型的患儿( )
①23A+X ②22A+X
③21A+X ④22A+Y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何种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是(  )
A.白化病;在周围熟悉的4~10个家系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5、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 )
A.9/16 B. 3/4 C.3/16 D.1/4
﹡6、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的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机会是多少 ( )
A.1/25 B.1/50 C.1/100 D.1/250第三节 DNA的复制
主备:刘春艳 审核:王利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学习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自主学习
一、杂交育种
1、古代人们利用__________________,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种选择育种不仅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交育种是将__________或__________品种的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在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常规方法。杂交育种的方法也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育种。
二、诱变育种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
(1)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合作探究
一、杂交育种
1、阅读课本的“问题探讨”并进行讨论。
你用什么方法既能把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 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思考:
(1)杂交育种蕴含着哪些遗传学规律?
(2). 如何判断显隐性
(3).若要选择的品种是双隐性、一隐一显、双显性的,如何选择得到纯合子?
2.植物杂交育种的方法
【典例1】已知有两株玉米甲(aabb)与乙(aabb)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甲植株为Aabb,乙植株为aaBb,已知A、B基因控制着优良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获得优良性状纯合个体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吗?(写出思路即可)
(2)若为了达到培育(AaBb)杂交种的目的,设计育种方案。(写出思路即可)
【互动探究】题目中(1)与(2)所用育种方法相比各自有哪些缺点?
动物的杂交育种
3.动物的杂交育种的方法
假设现有长毛立耳猫(BBEE)和短毛折耳猫(bbee),你能否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猫(BBee)?写出育种方案(图解)
4.总结杂交育种的概念、原理、方法、优点、缺点。
概念:
原理:
方法:
优点:
缺点:
二 诱变育种
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
三、反思总结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
杂交育种 人工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依据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缺点 技术复杂一些,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方面难于开展
四、当堂检测
1、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产生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的生殖细胞发生 ( )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交叉互换 D、基因突变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
3、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育种工作的是 ( )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4.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
①能大幅度改变某些性状 ②能形成新基因
③能形成新基因型 ④一般对个体生存有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行的育种方法为( )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
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
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①⑤⑥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⑦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
(2)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__
株。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
(3)过程⑤常采用 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