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10月)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10月)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0 09:33:24

文档简介

武威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惆怅(ChóuChàng)
荆棘(jīngjí)
满载(zǎi)
万户候(hóu)
B.彷徨(pánghuáng)
彳亍(ChìChù)
遒劲(qiú)
岁月稠(Chóu)
C.沧茫(Cāngmāng)
典押(Diǎnyā)
尽管(jìn)
竟自由(jìng)
D.寥廓(liàokuò)
忸怩(niǔniè)
漫溯(sùo)
桔子洲(j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B.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轻的“东方夏威夷”,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C.《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D.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
,夏某涉嫌诈骗一案终于图穷匕见,夏某共涉嫌诈骗金额达1800余万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轰动诗坛,从此,虽然中国的艺术界少了一位画家,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B.
读完徐志摩的
《我所知道的康桥》,
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C.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外来进步文化,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抓好的两件大事。
D.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同样也会引起近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句,,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便有了美的享受③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⑤把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高可二黍许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越国以鄙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使使以闻大王
B.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C.太子迟之
其人居远未来
D.晋军函陵
又前而为歌
7.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群臣侍殿上者
B.
见燕使者咸阳宫
C.
燕王拜送于庭
D.
以其无礼于晋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子、伯、男五等爵位,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是伯、仲、叔、季。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辑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长于叙事,精于描写”。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不堪也
堪:忍受
B.
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
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
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
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
郑伯愕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连锁反应。
B.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
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
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扁。肃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5.下列对这首词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有误的内项是(
)(
)(5分)
A.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义林田于问,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有词牌,还有题目。
B.词中“幽燕”指古幽州及燕国,“滔天”形谷水势很大,“魏武”即曹操,“遗篇”指《观沧海》。
C.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旨句。
D.这首词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写景极有层次感:
上片前两句随着视角的变化,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
E.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但气势上稍逊《观沧海》。
16.下阕用“挥鞭”概括而鲜明地勾勒曹孟德的形象,有何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7.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万物的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
(2)戴望舒《雨巷》中用顶真的手法写丁香姑娘愁怨的神态的句子是:“

。”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两句用自己卑微的姿态,愿生于斯长于斯,表达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4)“
___________________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________________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5)《论语》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监狱中的成名作
徐刚
在监狱的不眠之夜中,倚着冰冷的墙壁、艾青借着铁栅栏外的昏暗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着、写着。他力求字迹端正,他从来不喜欢潦草、杂乱;但灯光实在太暗了,有时写着、写着就把两句诗叠在一起了,只有等天亮再把它们拆开、重抄。
就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写成后,为了避免监狱方面的注意,他第一次用了一个新的笔名:艾青。
诗稿写成后,艾青的心里是异乎寻常地难以平静的,如同是流浪者找到了归宿,苦苦地寻觅之后发现了柳暗花明一样,艾青与诗歌由先前的若即若离变成了心心相印。不仅如此,因为对于这个死去的乳妈的怀念,艾青仿佛也明白了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地走一条属于人民和时代的路。
他在监狱里轻声地把诗念给难友们听,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们、艾青的最早的读者,为之感动了。流着眼泪写完这首诗的艾青,又流着眼泪读完了它。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成后,由探监的沈钧儒带给李又然,李又然随即寄往庄启东、方士人编的《春光》杂志,揭载于1933
年第三期。这首诗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人们纷纷为之感奋,为之落泪,为之叫好,并且很快传到了日本。艾青一举成名。这对于艾青来说,多少是有点儿出乎意外的。因为:他并不想完全脱离他所爱好的画画的事业,他并没有期望过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功,但,他却成功了。从此与画夹、颜料作别,潜心于形象思维,苦苦地以诗歌去再现、塑造多种形象,去画布之外更广阔的天地中驰骋想象。
这首诗也曾寄给过《现代》杂志,后来退稿了。李又然曾经不胜感慨过:自诩为现代派的人,也终于没有能发现现代的一个真正的诗的新星!
在画家艾青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诗人艾青却已经开始蜚声文坛了。
随着《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流传,艾青这个名字也不胫而走——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艾青得到过“桂冠诗人”、“泰斗”的称誉,艾青也曾经像“痰盂”那样,被众多的诬陷、谩骂所凌辱。
30
年代的上海文坛,因为由鲁迅及追随他的一批左翼人士支撑着、奋斗着,所以虽是在国民党、汉奸、特务的重压之下、罗网之中,也还是演出了不少有声有色的“话剧”的,并十分重视生力军的发现和培养。艾青的第一首诗《会合》的发表,是坐牢前由田间拿走、寄出的。最早写文章称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是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热情地关注过艾青的创作。那时,这些文学青年的准则是简单而明白的:哪儿发表鲁迅的文章,咱们就往哪儿投稿!
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从此后,艾青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写诗的天分与才华——哪怕在生活中最沉重的、不让写作的年代里—一因而,他总是在探索,总是在收获。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所吐露出来的诗人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成熟,形式上的无拘无束,乃至遣词造句的准确、简练,都使人感到,这似乎不应该是艾青早期的作品,然而又的确是的。与很多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不一样的是:艾青是在极高的起点上起步的;艾青是吸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艾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作的;艾青是从现实主义的土地上出发的;艾青是从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走上中国诗坛的。
从此以后,艾青就进入了作为一个作家或诗人一般都要经过相当长的艺术实践才能得到的这种称誉:“这就是艾青!”“这就是艾青的诗。”
抒情的,但不是苍白的自我。
时代的,但不是概念的堆砌。
革命的,但不是口号的重复。
对“大堰河”,艾青远远地离开了一般的同情和怜悯,他是把这个穷苦的农妇当作生身母亲的,同时又时时地和自己真正的生身母亲相联系、相比较着。
“白描”的功夫,朴素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没有遮掩的感情,毫不做作的语言,在这首诗里互为衬托,相映生辉。并且,作为艺术特点,一直贯串在艾青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真是谈何容易!
(节选自《艾青传》第三章《监狱中的成名作》)
1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30年代初,艾青在狱中写了《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他是第一次使用“艾青”作笔名。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之作,抒发了一个地主儿子对贫苦农妇的眷念和热爱。
B.《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一些著名作家如茅盾、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写文章给予了高度称赞。
C.通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我们可以明白诗人艾青对生活于苦难之中的受蹂躏被损害的最底层的“大堰河”们,是充满悲悯与敬重的情感的。
D.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的艾青已经是一个“左翼”的进步艺术青年。不久便成了我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E.《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其独特的抒情结构和方式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品质,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
19.“从此后,‘母鸡’便开始接连不断地下起了‘鸭蛋’”,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20.《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发表,震动了中国诗坛,艾青也因此一举成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表达(5分)
21.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5分)
橘子洲
洞庭湖
易水河
上联:
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幸福也很遥远。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有你。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第2页;共3页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答案
高一语文
1.
B
解析:A项中“载”这音为“zài”,“候”字形应为“侯”;C项中“沧茫”字音为“Cāngmáng”,字形应为“苍茫”,“尽”字音应为“jǐn”,“竟”字形应为“竞”;D项中“寥廓”字音应为“liáokuò”,“忸怩”字音应为“niǔní”,“溯”字音应为“sù”,“桔”字形应为“橘”。)
2.C
解析:A“亡羊补牢”指已经发生的过失。B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此处指风景不合词义。C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D“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和本意露出来了。不合语境。
3.C
解析:A,语序不当,应把“虽然”放到“中国的艺术界”之后;选项B,偷换主语,可删掉“使读者”;选项D,主客颠倒,可改为“近视与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及课业过重有关”。
4.
C
解析:语段内有三个空格,第一个空格的上文是写色彩的话语,所以与视觉有关,应填①或②;但只有①能很好地同“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连接。排除BD两项。第二个空格的上下文都是举出“视觉享受”的例子,因此此处也应填属于此类例子的③或④,但只有④才是写倒影的短语,而③则是描写金柳的句子,因此应填④。故选C。
5.D
解析:A
答应/左右,B
使……灭亡/逃亡
C
把……当做边邑/鄙陋,见识短浅
D
没有。
6.C
解析:A项,使动用法,译为使……退去,使……知道。B项,名词做状语,译为向上,像箕一样。C项,意动,以……为迟;形容词作名词,很远的地方。D项,名词做动词,译为驻军,走上前。故选C。
7.D
解析:A项,“偏袒”古义是“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形容思虑、愤怒、激动等;今义“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C项,“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D项,没有古今异义词。
8.
A
解析:A.定语后置;B、C、D状语后置
9.B
解析:
顺序错误。正确的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0.
A
解析:“臣不堪也”的意思是“我不能(胜任)”,所以“堪”的意思是“能,能够,可以”。
11.
A
解析:A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对;B项,以:介词,用,凭借/以:连词,相当于“而”;
C项,乃:表判断,是,原来是/乃:副词,才(一说于是,就);D项,然:形容词词尾,……样子/然: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
12.
D
解析:A项,“入朝”的主语是“烛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B项,“其须眉尽白”作“见”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郑伯”,意思是“(郑伯)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C项,“伛偻其身”和“蹒跚其步”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句子可以断开为: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13.
B
解析:“佚之狐凭借自己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
14.
(8分)(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况”,再说;“数”,多次;“方”,才;“为之”,做这件事,指烛武劝退秦军这件事。)
参考译文:
【甲】大夫叔詹进谏说:“秦国和晋国合兵攻打郑国,他们的锋势很盛,不可以和他们争高下。只要得到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前往秦国游说秦穆公,就能使他们退兵。”郑伯问:“谁可以前往游说秦穆公”叔詹回答说:“佚之狐可以。”郑伯命令佚之狐前去游说秦穆公。佚之狐回答说:“我不能(胜任),我愿意巨剑一个来代替我。这个人是一个口若悬河,言辞能撼动山岳的人。主公如果加封他官爵,派他前往游说秦穆公,不担心秦穆公不听啊。”郑伯问:“是什么人?”佚之狐说:“这个人是考城人,姓烛名武,年龄超过70,担任郑国养马的长官,三代没有升官。下希望主公用厚于常规的礼仪对待他,派遣他前往游说秦穆公!”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
【乙】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15.(5分)AE(A词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E,理解有误。答对一项得两分。)
16.挥鞭,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意象,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2分)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2分)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2分)
17.(12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3)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复为慷慨羽声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5分,答对一项得两分)
A
C
解析:B、不恰当,原文是说最早写文章称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是茅盾,而冯雪峰、胡风等人都曾热情地关注过艾青的创作。
D、“不久便成了我国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原文没有此信息,不恰当。
E、《大堰河——我的保姆》没有“唱出了祖国的土地……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
19.(4分)艾青原来是学美术的,
他所爱好的是画画的事业,后来却因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而写起诗来,并成为了著名大诗人。
20.(6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①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写的全是真人真事。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乳母,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②艺术的高度成熟。吸取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形式上无拘无束,毫不做作的语言,遣词造句准确、简练,“白描”的功夫。③鲜明的艺术个性。艾青从现实主义的土地上出发;从自己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走上中国诗坛。
21.(5分)参考: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洞庭湖畔范文正公畅抒忧乐人生;易水河岸豪侠之士高唱壮士悲歌(5分)
22.(60分)作文例文:
一路有你
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
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
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短息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
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
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
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
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
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
如今时至高中,我依然始终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
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