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回乡偶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回乡偶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0 15: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在对比中感受诗人久客异乡之后对家乡的依恋,对人生易老的感叹。并能背诵全诗。
重难点:
重点分析:
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的内心情感学生较难感受,因为学生缺乏这种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体会诗人对人生易老、韶光易逝的感慨。?
2.通过理解诗中的三组对比,感受诗人对于人生易老、时过境迁的感慨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日积月累,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认识诗人及写作背景。
首先我们来认识诗人,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学习《回乡偶书》
(一)朗读古诗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诗句中的停顿,这对理解诗句,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回乡偶书》这首七言诗按音节可划分为“2-2-3”的节奏。
1.学生初读
(请同学们划出停顿,自读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范读
(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律,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理解诗意
了解背景,感知全诗
诗人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这之前就离开了家乡,直到八十六岁告老还乡,写下《回乡偶书》。从诗题中的“偶”可以知道,这是诗人偶然书写下的。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大意。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的意思是年少时离开家乡,年老时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没有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减少疏落。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3.对比感受,体会情感
理解了古诗大意,相信同学们对这首古诗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还记得对比手法吗?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加强文章或诗句的情感表达。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中“无闲田”与“犹饿死”产生强烈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2)理解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在《回乡偶书》中,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对比,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叹也和对故乡的依恋。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沧桑感慨。
4.边读边想,升华情感
请同学们想像自己是诗人贺知章,面对这一幕会是怎样的心情,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的前一两句介绍自己常年远离家乡,表达出自己久客伤老的情感,接下来写家乡的孩子已经都不认识我,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易老、时过境迁的感慨之情,最后一句有问无答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三)背诵全诗
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无尽的乡愁与淡淡的伤感,背诵全诗。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运用与小结
1.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故乡是诗人永远的牵盼,在那个没有高铁,没有微信,通讯靠车马的年代,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赋于诗中。当夜深人静,张华抬头看到皓月当空,想起故乡,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思乡之情;春节将至,受疫情影响,李红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可以用“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王阳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地,而他回乡后,村里的孩子都不认识他。他会感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即使诗人八十六岁,也期盼落叶归根。教材里出现的是《回乡偶书·其一》,还有另外一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小结
结语:关于思乡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大家查阅资料多积累多学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