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二)—图形与测量》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06——107页“回顾与交流——图形与几何”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会求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思考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完成整理复习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探究什么?
生:图形与测量。
师:(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整理与交流。
(一)小组交流课前自主完成的整理复习第1题。
师:课前,我们已经整理了本学期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现在就看课前整理的材料,第1题。
1、小组交流。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学期所学的一些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怎样整理的?大家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我们再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2、全班交流。
要求:在一位同学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表达不准确的,要给予纠正,如果有表达不完整的,要给予补充。
预设(1):学生可能一一列举整理。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预设(2):学生可能用表格整理。
名称 图形 面积公式
长方形
长×宽
正方形
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
底×高
三角形
底×高÷2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预设(3):学生可能画网络图进行整理。
教师邀请一一列举整理的学生先作介绍,之后,邀请用表格整理的学生与全班交流。并提出要求:之前同学们介绍过的,不再重复介绍。
教师组织比较,引导认识:用表格整理知识,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教师邀请用画网络图进行整理的同学展示。
追问:为何这样整理?(学生口答)梳理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把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再转化为长方形。
在学生回顾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解释了计算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
例如: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连线,两个图形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
进一步思考:还有那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有联系的?
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进一步发现,以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一个图形一个图形逐个学习的,今天的复习,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师演示五种基本图形,动态演示形成网络图。
3、回顾反思。
通过课前的整理,刚才的交流,你有哪些新的想法?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引导:我们发现,这些图形是有联系的,在探究新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完成的整理复习第2题。
师:现在请看课前整理的材料,第2题。
1、同桌交流。
组合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 基本 )图形组合而成的。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用画图的方式举例说明或用语言总结吗?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我们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2、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整理与全班同学交流。
小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把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多个基本图形,再求这些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3、回顾与反思。
(三)小组交流课前自主完成的整理与复习第3题。
师:现在请看课前整理的材料,第2题。
1、小组交流。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是什么?它们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我们再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2、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整理与全班同学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3、回顾与反思。
(三)交流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巩固提升。
1、填表。
复习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面积单位的换算。
2、解决问题。
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3、学生交流各自在课前整理的“易错题”。
师:聪明人会认识自己的错误,聪明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聪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最聪明的人是不重复犯别人的错误。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
1、同桌交流。
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课前整理的“易错题”,我们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2、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整理与全班同学交流这些题目。其余学生结合交流的题目思考:这道题目,解答时注意什么?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变化?
3、回顾与反思。
解决刚才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复习课,除知识以外,还有什么收获?我们最近在进行期末复习,下节课我们复习别的内容,你会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