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20 19: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测试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共36分.1~10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1~12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 t 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 cm
C.南京夏天最高气温约为60 ℃ D.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 h
2.(淮安中考)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 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元旦”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的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路旁风景树 B.路旁的房子 C.小明乘坐的动车 D.铁轨
4.如图所示是一只蚂蚁在河边喝水时的情景,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
C.蚂蚁在水中的倒影看上去暗一些,原因是水吸收了一部分光
D.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比本身小一些
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 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水从0 ℃上升到4 ℃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B.在0 ℃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C.当0 ℃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大
D.小明和小聪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的
6.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中的冰是由于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其中一个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7.如图所示是钢琴家郎朗和芭蕾舞者侯宏澜在春晚上表演的《指尖与足尖》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观众听到的钢琴声是噪声
B.郎朗的指尖触动不同的琴键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白色的钢琴无论在什么色光照射下都呈现为白色
D.芭蕾舞者看起来是站在钢琴上表演,这是由于光的折射
8.一个质量为0.25 k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 kg,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1.75 kg,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
A.1.75×103 kg/m3 B.1.2×103 kg/m3
C.1.16×103 kg/m3 D.1.0×103 kg/m3
9.(玉林中考)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 )
A.10 ℃ B.40 ℃ C.50 ℃ D.60 ℃
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
11.关于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
D.水的沸点是100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12.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10 cm B.11 cm C.12 cm D.20 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3.如图所示,是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厘米,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14.“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5.假日里,小东乘坐电动观光车欣赏世博园的美景,路边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婀娜的身姿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鲜花向他微笑,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垂柳的倒影”是光的 形成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垂柳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16.如图所示是一款蒸蛋器,工作时由于水的 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使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与煮蛋相比,水蒸气不仅传热,而且液化还要
热,因而蒸蛋熟得快些.

17.(眉山中考)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分别由不同物质a、b、c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填“a”“b”或“c”)物质的密度最大,其中b物质的密度是
g/cm3;若由物质a、b、c分别制成的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三个空心球体A、B、C.则A、B、C三个空心球体中空心部分的体积最小的是球体 (填“A”“B”或“C”).

三、作图及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3分,共9分)
19.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甲是人眼看见A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A′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2)如图乙已给出了折射光线,请你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大致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3)完成丙图中光线通过凹透镜的光路图.
    
20.夏天的野外,晓明要防止鲜牛奶高温变质,他手中只有毛巾、矿泉水、饭盒、书包等物品,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设计一个“土冰箱”来使鲜奶保鲜.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8分,共32分)
21.八年级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甲    乙       丙
(1)由图甲可知,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是 .
(2)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A组同学测出的水温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
(3)B、C两组同学得到如图丙中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 .
(4)由丙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5)水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100 ℃水蒸气比100 ℃水烫伤更严重,其原因是 .
22.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填“上”或“下”)移动.当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调至35 cm时,移动光屏,在屏上可看到清晰的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 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 (填一种器材名称)上.
(4)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填“前面”或“后面”).
(5)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A,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B,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像B比像A变大了.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_ .
    甲          乙
23.小明想知道牛奶的密度,在实验室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1)小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20 g;②取适量牛奶作为样品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③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如图乙.牛奶样品的质量如图甲,则牛奶样品的密度ρ= g/cm3.
(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牛奶密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3)现要求更精确地测量牛奶密度,请你只在步骤②的基础上完成实验(只写步骤).
A. ;
B.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4小题4分,第25小题6分,共10分)
24.2015年1月1日,京渝首趟高铁列车G310次驶离重庆火车站北站,最快时速可达到200 km/h以上,京渝两地的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这标志着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重庆,对外交通连接更加便捷.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重庆北站
07:58 0
丰都站 09:00 09:02 134
汉口站 14:58 15:18 798
北京西站 22:20
2 078
(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
(2)若G310列车全长400 m,当以速度180 km/h通过某隧道时,从车头开始进入隧道到车尾完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为2 min,求隧道长.
25.我国某型号战斗机的内部骨架采用密度为4.8×103 kg/m3的钛合金制造,质量为7.2 t.若采用同样尺寸的密度较小的新型材料取代原内部骨架,质量减小了4 800 kg.请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会影响居民生活,甚至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战斗机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同时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
(2)该战斗机原内部骨架的总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这种新型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期末测试答案版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共36分.1~10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1~12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B)
A.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 t 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 cm
C.南京夏天最高气温约为60 ℃ D.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 h
2.(淮安中考)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 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元旦”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的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C

A.路旁风景树 B.路旁的房子 C.小明乘坐的动车 D.铁轨
4.如图所示是一只蚂蚁在河边喝水时的情景,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
C.蚂蚁在水中的倒影看上去暗一些,原因是水吸收了一部分光
D.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比本身小一些
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 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当水从0 ℃上升到4 ℃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B.在0 ℃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C.当0 ℃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大
D.小明和小聪的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的
6.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欲渡黄河冰塞川”中的冰是由于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其中一个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7.如图所示是钢琴家郎朗和芭蕾舞者侯宏澜在春晚上表演的《指尖与足尖》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现场观众听到的钢琴声是噪声
B.郎朗的指尖触动不同的琴键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白色的钢琴无论在什么色光照射下都呈现为白色
D.芭蕾舞者看起来是站在钢琴上表演,这是由于光的折射
8.一个质量为0.25 k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 kg,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1.75 kg,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B)
A.1.75×103 kg/m3 B.1.2×103 kg/m3
C.1.16×103 kg/m3 D.1.0×103 kg/m3
9.(玉林中考)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C)
A.10 ℃ B.40 ℃ C.50 ℃ D.60 ℃
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A)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
11.关于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BCD)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
D.水的沸点是100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12.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ACD)
A.10 cm B.11 cm C.12 cm D.20 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13.如图所示,是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0.1___厘米,物体的长度是__1.10__厘米.
14.“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产生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传播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5.假日里,小东乘坐电动观光车欣赏世博园的美景,路边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婀娜的身姿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鲜花向他微笑,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垂柳的倒影”是光的__反射__形成的,“垂柳缓步向他走来”,垂柳以__电动车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16.如图所示是一款蒸蛋器,工作时由于水的__沸腾__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使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与煮蛋相比,水蒸气不仅传热,而且液化还要__放__热,因而蒸蛋熟得快些.

17.(眉山中考)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__64.00__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0.02__m/s.
分别由不同物质a、b、c制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__a__(填“a”“b”或“c”)物质的密度最大,其中b物质的密度是__1__g/cm3;若由物质a、b、c分别制成的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三个空心球体A、B、C.则A、B、C三个空心球体中空心部分的体积最小的是球体__C__(填“A”“B”或“C”).

三、作图及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3分,共9分)
19.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甲是人眼看见A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A′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解:
(2)如图乙已给出了折射光线,请你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大致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解:
(3)完成丙图中光线通过凹透镜的光路图.
    解:
20.夏天的野外,晓明要防止鲜牛奶高温变质,他手中只有毛巾、矿泉水、饭盒、书包等物品,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设计一个“土冰箱”来使鲜奶保鲜.
解:把鲜奶放在饭盒里,毛巾用矿泉水浸湿罩在饭盒上,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样就成了一个“冰箱”了(其中主要利用的物理知识就是蒸发吸热).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8分,共32分)
21.八年级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甲    乙       丙
(1)由图甲可知,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是__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__.
(2)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A组同学测出的水温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__92__℃.
(3)B、C两组同学得到如图丙中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__水的质量不同__.
(4)由丙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__.
(5)水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100 ℃水蒸气比100 ℃水烫伤更严重,其原因是__水蒸气遇冷先液化为液态水,释放大量的热,再和开水一样放热__.
22.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15__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_上__(填“上”或“下”)移动.当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调至35 cm时,移动光屏,在屏上可看到清晰的倒立、__缩小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_c_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_投影仪__(填一种器材名称)上.
(4)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前面__(填“前面”或“后面”).
(5)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A,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B,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像B比像A变大了.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__f′>f__.
    甲          乙
23.小明想知道牛奶的密度,在实验室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
(1)小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20 g;②取适量牛奶作为样品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③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如图乙.牛奶样品的质量如图甲,则牛奶样品的密度ρ=__1.1__g/cm3.
(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牛奶密度比真实值__偏大__(填“偏大”或“偏小”).
(3)现要求更精确地测量牛奶密度,请你只在步骤②的基础上完成实验(只写步骤).
A.__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读出牛奶的体积__;
B.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4小题4分,第25小题6分,共10分)
24.2015年1月1日,京渝首趟高铁列车G310次驶离重庆火车站北站,最快时速可达到200 km/h以上,京渝两地的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这标志着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重庆,对外交通连接更加便捷.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重庆北站
07:58 0
丰都站 09:00 09:02 134
汉口站 14:58 15:18 798
北京西站 22:20
2 078
(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
(2)若G310列车全长400 m,当以速度180 km/h通过某隧道时,从车头开始进入隧道到车尾完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为2 min,求隧道长.
解:(1)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所用的时间:t=14∶58-07∶58=7 h
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路程为s=798 km,所以列车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
v===114 km/h
(2)列车过隧道的运动时间t′=2 min=120 s,列车速度v′=180 km/h=50 m/s
则列车过隧道的路程:s′=v′t′=50 m/s×120 s=6 000 m
隧道长度L遂=s′-L车=6 000 m-400 m=5 600 m
25.我国某型号战斗机的内部骨架采用密度为4.8×103 kg/m3的钛合金制造,质量为7.2 t.若采用同样尺寸的密度较小的新型材料取代原内部骨架,质量减小了4 800 kg.请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会影响居民生活,甚至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战斗机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同时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能量__.
(2)该战斗机原内部骨架的总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这种新型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解:(2)由ρ=得该战斗机原内部骨架的总体积:V= ==1.5 m3
(3)用新型材料做的战斗机的体积跟原来材料一样大,新型材料战斗机的质量:m′=7 200 kg-4 800 kg=2 400 kg,则这种新型材料的密度:ρ′===1.6×103 kg/m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