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测试(二) 声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30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9~1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如图所示的四个事例中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
)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3.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得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B)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下列针对图片的分析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声的音调越高
B.图乙,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
C.图丙,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D.图丁,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
5.下面是小丽物理笔记中记录的内容,其中不属于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
A.养蜂人听蜜蜂的飞行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人们买西瓜时,要拍两下,听声音来判断瓜的生熟
C.小强往开水瓶里倒开水时,能听出水有没有灌满
D.飞机从屋顶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
6.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7.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划桨.下列有关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B.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鼓声、号子声的
8.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
m,高7
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9.如图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D.丁声音属于噪声
10.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设置在街头的噪声监测仪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B.有声源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1.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12.夜深了,把电视的声音关小点,举手之劳却能够给邻居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这不仅是为了保障邻里和睦,还是我们懂得体谅、尊重他人的良好个人素质的一种表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减小噪声,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
.
13.医院利用超声打掉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14.手机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除了能为我们提供通信联络、存储信息、上网外,它还能录音.手机录入的声音,和我们说话的声音一样.从“声现象”角度看这里的“一样”,指的是
和
不变.
15.在探究固体能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衣服架发出的声音是衣服架
产生的.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是用手指堵住耳朵,这次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听起来像寺庙中的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
,且效果较好;由此,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手机录一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感觉与自己直接听到的声音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6.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
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声源发出声音后,声音碰到物体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
,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
.
17.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
kHz~30
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
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
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
0m.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8小题8分,第19小题12分,共20分)
18.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减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增大;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
.
(2)如图所示,实验时将闹铃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托盘上,而是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
19.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的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0.89
(1)如果选用编号为
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
(填“1”或“2”).
(2)为了验证猜想
2,小明选用了编号为
C、H、I的琴弦进行实验,他这样的选择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3)为了验证猜想3,表中所缺数据:长度为
cm,横截面积为
mm2.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20.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
331
海水
1
530
空气(15
℃)
340
铜
3
750
水(常温)
1
500
铁
5
200
(1)有人在船上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他把恰好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后,经6
s听到回声,求海底的深度.
(2)在长为884
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
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
章末测试(二) 声(答案版)
)(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30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9~1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如图所示的四个事例中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B)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A)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3.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得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B)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下列针对图片的分析正确的是(C)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声的音调越高
B.图乙,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
C.图丙,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D.图丁,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
5.下面是小丽物理笔记中记录的内容,其中不属于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是(D)
A.养蜂人听蜜蜂的飞行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人们买西瓜时,要拍两下,听声音来判断瓜的生熟
C.小强往开水瓶里倒开水时,能听出水有没有灌满
D.飞机从屋顶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
6.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
7.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划桨.下列有关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
B.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
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鼓声、号子声的
8.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
m,高7
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9.如图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D.丁声音属于噪声
10.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设置在街头的噪声监测仪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B.有声源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我们能区分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1.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12.夜深了,把电视的声音关小点,举手之劳却能够给邻居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这不仅是为了保障邻里和睦,还是我们懂得体谅、尊重他人的良好个人素质的一种表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小噪声,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响度.
13.医院利用超声打掉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手机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除了能为我们提供通信联络、存储信息、上网外,它还能录音.手机录入的声音,和我们说话的声音一样.从“声现象”角度看这里的“一样”,指的是音调和音色不变.
15.在探究固体能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衣服架发出的声音是衣服架振动产生的.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是用手指堵住耳朵,这次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播的,听起来像寺庙中的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且效果较好;由此,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手机录一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感觉与自己直接听到的声音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6.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声源发出声音后,声音碰到物体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声呐.
17.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
kHz~30
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10kHz到20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7_500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
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8_700m.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8小题8分,第19小题12分,共20分)
18.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
(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减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增大;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2)如图所示,实验时将闹铃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托盘上,而是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弱通过底座传出的声音.
19.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的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0.89
(1)如果选用编号为
A、D、F的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2(填“1”或“2”).
(2)为了验证猜想
2,小明选用了编号为
C、H、I的琴弦进行实验,他这样的选择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C、H、I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同.
(3)为了验证猜想3,表中所缺数据:长度为80cm,横截面积为1.02mm2.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选取材料、长短、横截面积相同的琴弦,调整它们的松紧程度不同.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20.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
331
海水
1
530
空气(15
℃)
340
铜
3
750
水(常温)
1
500
铁
5
200
(1)有人在船上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他把恰好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后,经6
s听到回声,求海底的深度.
(2)在长为884
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
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
解:(1)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6
s=3
s
由v=得海底的深度:s=vt=1
530
m/s×3
s=4
590
m
(2)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t1===2.6
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Δt=2.6
s-2.43
s=0.17
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v2===5
200
m/s,该金属管可能由铁制成